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例1女,19岁,间断发热2周于2007年3月入院.体温:38.5℃,贫血貌,皮肤瘀斑,浅表淋巴结、肝脾未触及.WBC43.80×10^9/L,Hb 85 g/L,Pit 11.00×10^9/L;骨髓象:原始粒细胞0.19,见Auer小体,原单+幼单0.19.  相似文献   

2.
乙双吗啉治疗相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严重感染后自发缓解者国内尚未见报告。现报告1例如下。男,27岁,1982年患“银屑病”,1984年始服用乙双吗啉,每日4片,1年余,共约1600片(320,0g)。1988年5月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在外院查Hb80.0×10~9/L,P~ 50×10~9/L,WBC4.0×10~9/L,骨體原 早幼粒62%,过氧化物酶(M PO)阳性,诊断为AML-M_2。经HA×5疗程诱导化疗,骨髓部分缓解后转入我院。查体: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干燥,有鳞屑状斑丘疹。浅淋巴结不大,肝脾肋下未触及。Hb114×10~9/L,WBC2.0×10~9/L,幼稚细胞4%。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 早幼粒细胞7%MPO阳性,免疫分型见粒系抗原HI98,HI115′和DR抗原阳性,确诊为AML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23岁。因齿龈出血3天,大量鼻衄(约两大碗)1天于1981年10月3日首次住院。体检:躯干及下肢皮肤散在瘀点,瘀斑。颈部、右腋下可及黄豆大小淋巴结数个,鼻腔除出血点外无异常发现。肝助下刚及,剑下2cm,质软,脾未及。实验室检查:Hb 65 g/L,WBC 3.4×10~9/L,中性68%,淋巴30%,嗜酸2%,血小板10×10~9/L,骨髓巨核细胞数量中等,功能差。用地塞米松静滴后出血停止,血小板渐上升至98×10~9/L。住院16天,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63岁,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及黑便半年。体检:贫血貌。腹平软,剑突下偏左压痛,未触及肿块。肝脾无肿大。Hgb 48%,血小板356×10~9/L、白细胞7.8×10~9/L、嗜酸性细胞0.1×10~9/L。大便潜血强阳性。X线钡餐检查:胃体近小弯侧,见圆形充盈缺损,边界规则,有完整的胃粘膜包绕。  相似文献   

5.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发生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急单)、急性粒一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急粒一单)双重变,较少报道,我们收治一例报道如下: 患者,女,64岁,第四次住院号86609。1982年4月2日因头晕无力,活动后心悸一月余第一次入院。贫血貌、脾肋下2cm、质硬。血红蛋白(Hb)55g/L,红细胞(RBC)210×10~(12)/L,白细胞(WBC)4.2x 10~9/L,中性(N)64%,淋巴(L)36%,网织红细胞(RC)1.2%,血小板(BPC)204×  相似文献   

6.
资料回顾患者,女性,46岁,住院号135502,主因头晕,乏力,双下肢股部剧痛,腰困伴行走困难,精神食欲差而收住入院。患者贫血外貌,皮肤粘膜未见黄染,肝、脾,淋巴结不肿大,胸骨压痛(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5g/L,红细胞3.85×10~(12)/L,白细胞5×10~9/L,血小板100×10~9/L,网织红细胞 0.0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小巨核细胞占93.8%,胞体大小不一,园形或椭圆形,边缘不整齐,核多见扭曲,折叠,核出芽现象明显,双核易见。核染色质细致,部分细胞可见1~2个不甚明显的核仁,多数细胞浆不规则,泡状,指状突起明显,呈兰或淡兰色,无颗粒,少  相似文献   

7.
乙双吗啉治疗银屑病诱发急性白血病的报道已较多。但同时诱发另一恶性肿瘤者国内尚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如下: 患者,男,49岁。患银屑病近20年。自1984年起,服用乙双吗啉治疗(每天0.4~0.6g,总剂量500g左右)。无吸烟嗜好,无慢性呼吸道疾病史。入院前半个月出现发热,鼻衄,乏力。于1988年12月18日住院。查体:T38℃,P90次/分,R20次/分,BP14.7/10.7 kPa。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未见出血斑点,四肢躯干皮肤散在脱屑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气管居中。胸骨中下段压痛。心肺听诊(一)。腹软,肝脾肋下均未触及。胫骨无压痛。血红蛋白75g/L,白细胞2×10~9/L,中性20%,淋巴26%,幼稚细胞54%,网织红0.2%,血小板60×10~9/L。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粒0%,早  相似文献   

8.
病例介绍例1,男,24岁。患者就诊前3天出现低热,会阴部不适,继而阴茎持续性勃起伴疼痛,小便不畅,为解除疼痛在当地曾用过“杜冷丁”.检查:轻度贫血貌,表残淋巴结无肿大,胸骨轻度压痛,心肺正常;肝肋下1Cm,脾助下7.3Cm:阴茎勃起,充血,触痛明显。Hb85g/L,WBC199×10~9/L,N85%,E3%,L2%,幼稚细胞10%,血小板110×10~9/L;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粒1.5%,早幼粒2.5%,中幼粒7%,晚幼粒22%成熟粒细胞42.5%,嗜酸性中幼粒细胞1.5%,嗜  相似文献   

9.
患者程某,男性,54岁。以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0天收住我院。患者于10天前发现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呈串状排列,大小约1.0×1.5cm~2,质韧无压痛,活动度可,不伴发热,无搔痒,无盗汗,消瘦及出血倾向。查体:颈部可扪及大小约1.0×2.0cm~2之肿大淋巴结,质韧,无压痛;左耳前可扪及一扁圆形肿大淋巴结1.5×1.5cm~2,腋下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脾未扪及。CT检查: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B超:肝、脾、胰、双肾未见异常。血常规:血红蛋白105g/L,红细胞3.45×10~(12)/L,白细胞17.0×10~9/L。分类:原粒占20%,早幼粒占32%,杆状核占6%,分叶核占7%,淋巴占31%,单核占4%,血小板123×10~9/L。骨体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粒占80%,早幼粒占  相似文献   

10.
男性、52岁因发热2个月。胸片示右上肺球形病。于1992年10月27日以右上肺癌入院。查体、体温38℃,消瘦,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胸、腹部物理诊断无阳性体征。胸片示右上肺4cm×4.3cm大小致密阴影。纤维支气管镜检无异常发现,刷洗痰涂片未见癌细胞。红细胞278×10~9/L,白细胞2.7×10~9/L,血色素65g/L,血小板80×10~9/L,骨髓涂片:骨髓反应性增生。癌基因(一),染色体无异常,粪潜血(一)。11月26日在全麻下行右侧开胸探查:见肿瘤位于右上肺后段,约4cm×4.5cm,与第3后肋固定,行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47岁。主因头昏乏力纳差,月经增多2个月伴发热3d,于1997年6月11日首次入院,查体:体温38℃,脉搏120次/min,一般情况差,重度贫血貌,双下肢瘀斑,浅表淋巴结(-),咽部充血,扁桃体(-),胸骨中下段压痛( ),双肺呼吸音粗,心率120次/min,肝肋下刚触及,脾未触及。Hb58g/L,WBC4.8×109/L,BPC60×109/L;分类:幼稚细胞0.40,N0.08,L0.36,M0.16。骨髓:增生活跃,粒系0.19,幼粒—单核类细胞明显增多占0.35,单核系0.25,原幼单核细胞0.19,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散在。POX:粒系强阳性,单核细胞弱阳性,部分细胞强阳性。诊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60岁。于1985年3月因发热、贫血、轻度脾大首次在我科住院,血象:白细胞28.6×109/L,幼稚细胞68%,血红蛋白65g/L,血小板70×109/L,骨髓象结果:单核细胞系增生极度活跃,原单占15%,幼单占46%,红系、粒系及巨核系均受抑,细胞化学染色结果:POX(+),NSE(+),NSE加氟化钠染色(—)。诊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5,经HA等方案化疗获完全缓解,坚……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1例以鼻衄伴躯干四肢皮肤片状出血为首发症状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男,44岁,因鼻衄伴躯干四肢皮肤片状出血9天,于1987年12月14日入院。体检:躯干四肢见散在性点状出血点及瘀斑,右颌下及右腋下淋巴结肿大(约1.2×1.5cm~2×3cm)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好。巩膜轻度黄染,双鼻腔见血痂,口腔粘膜、咽后壁及舌体均见散在性出血点及血泡,心肺听诊无特殊,肝肋下未及,脾肋下4cm,质硬,化验:Hb125g/L,WBC 8.48×10~9/L,分类正常,BPC 10×10~9/L;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红系、淋巴单核系均  相似文献   

14.
网状肉瘤细胞白血病,系淋巴组织恶变之疾患。此病少发生于小儿,笔者曾遇到一例,现报告如下。患儿女性,9岁。因颌下,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年,于87年2月13日来我院就诊,查体:T37℃,P125次/分,R38次/分,BP14.66/9.33KPa。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头部外观无畸形,双目瞳孔等大,光反射存在,耳鼻喉未见异常;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胸骨无压痛,心律125次/分,律整。颌下、腋窝及腹股沟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质韧,分叶状,无压痛。腹软,肝剑下3.0cm,质韧,脾肋下2.0cm质韧。血象:Hb110g/L,Bpc132×10~9/L,WBC2.9×10~9/L,分类杆状核0.020,分叶核0.150,淋巴0.540,单核0.010,网状肉瘤细胞0.280。骨髓示增生明显活跃,早幼粒0.030,中幼粒0.055,晚幼粒0.  相似文献   

15.
自1994年10月~1996年7月,我院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化疗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者168例,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68例均为住院患者,肺癌42例、胃癌31例、肝癌45例、食管癌15例、乳腺癌20例、卵巢癌15例。男108例、女60例,年龄19~83岁、平均63岁。化疗前、中、后均检血常规。168例据病情选用不同联合化疗方案。用药1个疗程白细胞下降者42例,3.0~3.8×10~9/L,血小板下降者14例,40~50×10~9/L。第2个疗程白细胞下降者84例,1.1~2.8×10~9/L,血小板下降12~16×10~9/L。 1.2 方法 1.2.1 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流质饮食,在防止出血基础上血小板低于50×10~9/L,以止血敏2g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滴,每日1次,疗程1周。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加输新鲜血400~800ml。利血生10mg,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_410mg,每日3次口服,10天为1疗程。白细胞下降至3.0×10~9/L者,均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1.2.2 中药 所有病例按中医辩证加服中药:黄芪  相似文献   

16.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容易合并脑膜白血病,但并发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者少见,迄今国内文献中尚未见报道。我科1990年6月诊断1例 PML,报告如下。病历摘要患者,韩×,男,20岁,病历号222814。1989年8月因发热来我院门诊。血化验Hb137g/L,pit3.5×10~9/L,WBC8.3×10~8/L,分类中原幼淋巴细胞29%;骨髓穿刺原幼淋占93.5%,诊断为 ALL—L_2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肺癌病人血象和骨髓象改变的意义,作者对30例肺癌进行了观察,发现53.3%的患者外周血WBC>10×10~9/L,66.7%的患者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但其绝对值与体温无相关性(P>0.05);53.5%的患者有轻至中度贫血;23.3%的患者血小板>300×10~9/L;粒、红两系还有一些病理形态改变。骨髓穿刺检出转移癌的阳性率为16.7%,与X线摄片检查结果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8.
小儿淋巴肉瘤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类型的白血病。现将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儿,张某,男,10岁。因发热、盗汗、食欲减退,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两月余住入我院。体格检查:T:39.2℃,P:128次/分,R:32次/分,BP:100/70mmHg,发育正常,轻度贫血貌,营养一般,全身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及瘀斑。左颈锁骨上可触及两个3×2cm的淋巴结,质硬,活动度差。心肺正常,肝脾赤及。入院时化验结果:Hb:100g/L,WBC:23×10~9/L,BPC:100×10~9/L,ESR:68mm/h。因病因未明,病人持续高热T:40℃。给予青霉素抗感染观察治疗,4  相似文献   

19.
人体血小板数量的正常范围是(100~300)×10~9/L。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如果血小板降至50×10~9/L,随时会有出血的危险。所以,当血小板降到正常值以下时,患者要加强自我保护,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患者61岁,未婚。因下腹肿块伴腹痛、发热10天,于1980年9月27日入院。初为不规则发热,继而持续发热39℃上下,伴下腹隐痛,阵发性加剧,无恶心呕吐。体检:发育正常,贫血貌。血压110/88mmHg;体湿38.5℃;脉搏90次/分.腹平软,肝脾未触及。下腹可触及儿头大肿物,表面光滑,轻度压痛,活动受限。肛诊:盆腔可触及大小与腹部相同肿块,质硬。宫颈小,宫体未触及。Hb55g/L,WBC10.3×10~9/L,N74%,L20%,E5%,单核1%;BPC130×10~9/L;ESR124mm/h.初步诊断:卵巢囊肿合并感染.既往体健,初潮未行.无肿瘤家族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