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进一步深化的体现,从表面现象上看,这次危机是由美国的过度消费、举债消费、金融体制监管不力等引发的,但从深层次看,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从危机的根源上说,这次金融危机并未超越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逻辑。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完全自由的市场不可能实现经济的有序发展,必须要摒弃新自由主义的干扰和影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胡莹 《天府新论》2010,(1):55-58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是过剩危机出现的动因,信用制度的发展和商业过度投机是促成过剩危机的重要推动力,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引发危机的根本原因。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的发展走进一个“二律背反”的空间,即,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也会加速减少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外部化成本的释放空间。  相似文献   

3.
从次贷危机透视虚拟经济命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虚拟经济是依据当代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而提出的理论研究命题,有着独特的分析视角。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美国和欧洲经济的过度虚拟化,进而从虚拟经济客体的形成、虚拟经济引致的新经济运行方式以及虚拟经济的流动性储备池功能阐述了虚拟经济命题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鑫 《理论界》2010,(2):45-46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并不能直接用于解释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因为大量资料表明,美国并没有出现全面的生产过剩。笔者认为,必须运用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来分析当代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并据此说明金融危机产生的机制和机理。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他们基于市场经济的经济现象,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后果。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都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消灭则意味着经济危机的消失。斯大林就曾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根源和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这个基本矛盾的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技术资本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演化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形式、商品类型、劳动形式,消费形态都由于与新技术的深层次互动而发生巨大变化。围绕技术创新,技术资本主义得以建立了与传统工业资本主义完全不同的经济范式,构建了独特的"资本—技术"生态,并借此使资本的扩张力量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技术资本主义理论试图揭示新兴技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塑和改造作用,以及科技创新主导的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经济样式、文化意识形态所产生的总体性影响,图绘当代资本主义作为"资本—技术"综合体的基本面貌。技术资本主义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虽然仍存在一定不足,但它为我们理解当代变化莫测的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既不同于"文化—意识"形态分析,又有别于传统技术批判理论的分析框架。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认识技术资本主义概念下科技创新和资本主义的内在联系,既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把握,也是对资本主义未来的一种展望。  相似文献   

7.
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力图将弗洛依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说熔合起来,并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人性异化”是弗罗姆以人性为标准,透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表象,考察其内在矛盾而得出的结论。他对这一社会中的人性异化问题进行了有声有色、淋漓尽致的揭露与批判。其观点对我们了解与研究当代世界特别是资本主义关系下的人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拟对此…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外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其实质和根源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逻辑,根源仍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以金融危机为突出表现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实体经济严重过剩、资本的逐利本性引起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造成投机过度从而失控、爆发危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演绎出各种新老危机,这充分说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危机终究会发展到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无法调节和缓解的地步.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丹尼尔·贝尔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即资产阶级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之间内在冲突产生的根源、实质及其后果,并从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出发提出了解决这一文化矛盾的方法,这种大知识分子的公共情怀值得我们尊敬和深思。但作为一名保守主义者,他的分析并没有真正揭示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产生的根源,而是全面陷入到精英主义和技术决定论的方法论镜像之中,无法自拔;他所开出的药方即"公共家庭"的救赎之路也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充满激情的幻想,根本不具有任何可行性,必然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沦为一种失落的幽灵。  相似文献   

10.
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当今世界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当前研究这一理论对于应对当今世界金融危机、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实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等进行解读和剖析,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
此次全球性经济衰退由美国"次贷"引发并最终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大多数主流经济学者仅从"监管缺失"的层面对危机进行解读。笔者认为,虽然此次危机的表现形式有其特殊性,资本主义体系内的"消费不足"已通过异化的形式体现为"过度消费",但危机的制度根源在于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劳动和资本二者的矛盾。新自由主义从制度设计上激化了资本和劳动二者的固有矛盾,导致资本强势条件下劳动和资本利益格局的失衡。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有些人总看不到当今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性地阐述了当代西方学界对资本主义危机与矛盾的分析,主要集中讨论了对资本主义问题的分析立场,资本利益全球化是否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危机,"新美国模式"资本主义的危机等问题,揭示了在"普遍价值"掩护下的"新帝国主义"反人类的实质及当今资本主义的真实矛盾与危机所在。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的分析,主要是从两种完全不同的分析范式出发:一种是以主观或心理分析为主的分析范式,当代主流的宏观经济学分析范式就是一个典型;另一种分析范式是按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方法论进行阐释.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开始寻求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解释危机的成因.由于研究经济危机的视角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在现代演绎出不同的版本.此次危机表面上看是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  相似文献   

14.
关于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成因观点主要有:金融体系或管理失败论、资本主义根本矛盾论、新兴国家责任论、美国责任论及全球化负效应论等,都试图从根源上剖析金融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并提出一些对策。每种观点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难以全面解释金融危机的根源。理解本次金融危机,应汇通相关学科,共同挖掘其根源,并把此次金融危机与冷战结束给全球造成的影响进行对比思考,或将有助于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福斯特对近年来美国的金融爆炸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资本主义金融化"的观点,认为美国经济自"福特制"以来正经历着长期的停滞,这种停滞催生了美国金融业的大发展,而这种资本主义的日益金融化却内含着资本主义灭亡的危机.他对美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以及对资本主义金融化的批判立场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在分析过程中,固守消费与分配的逻辑,放弃了生产方式的批判,这就使他无法进入到本质的层面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根本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金钱与资本主义是否具有完全对等的关系?通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我们看到金钱、获利只是最外层表象,资本主义自有其精神源流。关于资本主义精神共有六个关键词:天职、入世、禁欲、理性、荣耀、获利。依照韦伯的启发,作者分析了中国山寨“0资本主义与欧洲资本主义差距的关键点,发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中获利与纵欲主义的根源与那些强调经济的理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及其借科学之名对人进行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现世主义的意识清洗。突破文化现状的关键在于真正可被称为价值的价值归位,而对这种价值的寻找需要超出今天既有的文化框架空间。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主义国家大都曾通过金融化改革实现本国经济市场的短暂繁荣,但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国际贸易间的深度捆绑,部分国家均先后卷入了不同规模的金融危机漩涡。事实证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存在显著的金融化特征,并且伴随着强烈的金融功能异化现象。具体而言,金融化发展程度不足会抑制社会财富创造能力,金融市场难以发挥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正面效用;相反,金融化程度过度活跃又会影响到实体经济规模,加剧社会不平等关系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深入挖掘资本主义国家在逐步实现金融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尖锐矛盾,有助于充分把握金融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切实增强我国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也是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詹姆斯·奥康纳(James O'Connor)在1973年出版的<国家的财政危机>一书中,以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发展趋势,提出在资本主义矛盾日益剧烈的背景下,国家的经济职能日益突出,但国家对经济的调节造成了新的问题:财政危机正成为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集中表现,它不仅破坏着经济自身的生产能力,还直接威胁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合法性.本文探索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新的理论阐释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差别,以及它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提供的启示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立珍 《理论界》2010,(3):209-210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运行呈现出明显的持续攀升的财政、贸易双高赤字基础上过度消费的基本态势。巨额的财政与贸易赤字以及居民的过度消费,使美国经济出现了巨大的金融缺口。金融危机的发生,暴露出美国以金融立国的事实。金融业支撑着"双赤字、过度消费"的美国经济。  相似文献   

20.
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是为共产主义的到来创造条件。在这一使命完成之前 ,它是不会灭亡的 ,而共产主义也是不会出现的。当代社会主义由此成为一个有待解释的理论难题。然而 ,这一解释应该是两种角度的统一 :就世界的角度而言 ,当代社会主义确系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化的一种历史形态 ;而就我国的角度而言 ,它又不过是人类在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上另一条道路的选择。其现实任务与理想导向的矛盾由此构成。唯物史观为这一矛盾的发现和正确处理提供了理论架构 ;而这一矛盾的解决则将成为迟发展国家现代化和人类摆脱资本主义的一个重大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