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张林山 《丝绸技术》1995,3(1):35-37
本文通过两个中秋庄口的生产实践,提出对于煮茧工艺设计,不应受习惯工艺条件所束缚,而是要充分了解和利用煮茧机各区段,工艺原理与原料茧性能之间的正负效应来确定。同时,笔者还对煮熟茧的“适煮标准”以及“煮茧三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对现行煮茧机及煮茧工艺而言,提高出丝率与提高解舒率之间存在着矛盾,作者通过分析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采用低温长时间煮茧的方法,并开发适合此工艺的煮茧机。文章介绍了适合此工艺路线的JD-104G型高效节能煮茧机结构性能、煮茧工艺及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永培  孔祥富 《丝绸》2001,1(7):20-21
针对自动缫生产对煮熟茧的要求,提出“当熟茧”概念,并对确定自动缫煮茧工艺和解决煮茧过程 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4.
经过对真空(减压)煮茧相关工艺及设备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后,2003年我作为工艺及设备的第一研究设计人员,组织完成了由国家茧丝办下达的科技攻关项目——“煮茧节能降耗新技术、新装备研究及应用”(以下简称“降耗”项目),并通过专家组验收。“降耗”项目最大的研究成果是:确立了在同一设备内完成“减压吸水+茧腔脱水+茧层触蒸”的煮茧工艺技术路线,为煮茧技术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领域。该项目最显著的成效是缩短了煮茧工艺流程,节省了大量的煮茧工序用水、汽消耗,为行业的节能减排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该项目的不足之处是触蒸的均匀性较差,没有调整、保护功能,自控技术不够成熟,在工艺的可调性及稳定性方面都显得不足。  相似文献   

5.
(二)最佳煮茧温度特性图的确定要取得最合适的煮茧条件,如果不考虑煮茧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来控制因子,就不能得到良好的缫丝状况。本节试进行了这样一种新的尝试,对煮茧各区段的工艺条件相互联系起来影响缫丝成绩的状态进行多元分析,以确定最佳的温度特性图,正确地掌握煮茧工艺。1.由回归主成分确定的温度图对表20变化煮茧工艺条件和由此而得到的缫丝成绩的相关关系进行回归主成分分析,其结果如表22所示。表22回归主成分与因子注:表头中“1”表示解舒不良茧;“2”为解舒良好茧。下表同。图52温度特性曲线(增大回归主成分情况,解…  相似文献   

6.
煮茧工艺温度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庆官  胡征宇 《丝绸》1998,(8):43-45
对“煮茧温度连续高精度测量装置”实地采集的多组煮茧温度曲线进行分析,把分析的结果与实际生产作对照得到以下结论:对于煮茧机各部所采用的温度以及时间的长短需视茧子、缫丝机型、煮茧机的不同而进行设计;同一煮茧机因进水管、进汽管的位置或出水量的不同,温度略有差异;采用煮茧温度连续高精度测量系统所测煮茧机内部温度更有助于了解煮茧工艺。  相似文献   

7.
我们阅读了《丝绸》85年第6期上刊登的“采用煮前补湿法解决瘪茧问题”一文后,认为程启禄同志在煮茧上进行了不少试验,对我们从事煮茧技术工作者有所启发。我们在煮茧实践中,也碰到过瘪茧情况。我们认为,减少或消灭瘪茧,一般是从煮茧机结构上和煮茧工艺上进行调整予以克服的。因此对该文基理论点提出商榷意见供参考。一、我们认为该文章中所分析的,不是产生瘪茧的主要因素。如“茧型整齐度较  相似文献   

8.
由四川省丝绸工业研究所承担完成的“计算机智能调控煮茧新装备系统开发”项目。日前已通过省内专家组验收。本项目有针对性的研究了现有各种煮茧前处理工艺对煮茧工艺的适应性,特别研究了将减压前处理和触蒸前处理技术与现有煮茧工艺的有机结合。在减压渗透工艺方面,注重提高茧层渗透的充分性、均匀性,以减少茧子渗透的粒内差异及粒问差异;在蒸汽触蒸工艺方面,重点是提高触蒸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在煮茧工艺设计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瑞娟  卢敏生 《丝绸》1999,(6):31-33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制了煮茧工艺设计专家系统,该系统以煮茧工艺设计为核心,同时还具备煮茧问题的咨询、煮茧知识的专家对话、工艺单保存打印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前言我们在1977年9月提出了进行“微波煮茧”的设想,接着在省、地、县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开展了微波煮茧科研工作。我们历尽艰难曲折,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终于发现了用微波对蚕茧进行煮熟的机理,解决了微波煮茧的基本工艺。在1978年12月研制成功了一筒式微波煮茧设  相似文献   

11.
《丝绸》1977,(8)
我厂现有D101自动缫丝机12组(4640绪)占全厂生产能力的70%。在厂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为了适应自动缫生产的煮茧工艺,初步摸索出一条适应自动缫生产的煮茧工艺路线,在循环式煮茧上采用了“上槽浸渍”和与此相适应的“二高四低”的煮茧方法,通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煮茧不过熟上下功夫日本蚕丝会贞明皇后纪念科技研究经费资助的一项历时三年的研究课题:“关于制丝厂适煮工艺条件确定方法的研究”,确定了一条煮茧工程上比较普遍适用的,围绕提高出丝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有创新意义的原则:“在煮茧不过熟上下功夫,同时要尽...  相似文献   

13.
应用模糊数学理论,根据各茧质指标的特点建立隶属函数并对茧质进行模糊评判;运用神经网络技术建立具有自学习功能的煮茧工艺专家系统。根据模糊评判的结果及煮茧目标,可自动进行煮茧工艺的设计;根据试煮结果可对煮茧工艺进行调整;随着数据积累的增多,通过自学习,本系统性能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4.
李利军  程晓珊  蒋芳  黄继伟 《丝绸》2012,(12):39-45
在传统煮茧工艺的调整段和保护段之间增加超声波处理工序,通过模糊正交法及夹角余弦赋权法,得出解舒率、光折和千米茧丝的疵点数等主要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依据正交实验的模糊运算法则,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得出微波煮茧的最优工艺:超声波功率75 W,超声时间90 s,超声温度60℃,超声浴比1∶27。试缫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煮茧优于直接煮茧工艺,在最优的超声波辅助煮茧工艺下的光折为262.75 kg、解舒率为64.41%、千米疵点数为0.355 6个。采用超声波辅助煮茧工艺操作简单、煮茧效率高、耗能小、清洁性好,研究可为超声波辅助煮茧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江、浙、川主要煮茧机型进行解舒调查,测定煮茧机型和煮茧工艺对原料解舒及缫折的影响,可以看出国内外几种主要煮茧设备间在煮茧质量、工艺操作方面的差异和存在问题。文章作了具体分析并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丝绸》1978,(8)
目前一些丝厂在使用元盘煮茧机(下称元机)时,存在着缫折大于循环式煮茧机(下称长机)的缺点,影响了元机的使用和推广。关于如何降低元机煮茧的缫折,我厂做了一些试验,并在生产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一、原来的煮茧工艺元机最早的煮茧工艺是“全水煮”。这个煮茧工艺的明显缺点是绪丝多、缫折大,与长机比较,春茧缫折大10公斤以上,夏秋  相似文献   

17.
许才定  李光英 《丝绸》2003,(3):30-32,35
按茧质的不同,分别介绍了各类原料茧的煮茧工艺要点,并举例介绍了两种不同原料茧的煮茧配温工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丝胶膨胀润理论及煮茧的目的和要求,指出了蚕茧渗透和煮熟在煮茧中的作用;介绍了真空渗透茧的原理和工艺流程;并对真空渗透茧直接用于自动缫丝的主要弊病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提出了真空渗透茧一般应用循环式煮茧机煮熟及其煮茧工艺。  相似文献   

19.
胡征宇 《丝绸》1996,(11):14-16
从胶体理论着手,在对原煮茧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煮茧机理要点可由两个公式和一个P值不等式表达,并且分析了公式与不等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现有煮茧经验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0.
D211型圆盘式煮茧机是无锡市缫丝一厂首先创制成功的具有独特结构形式的煮茧机。广东省佛山纺机厂和我厂工人、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在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中,高举鞍钢宪法旗帜,在学习兄弟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改革,既适应自动缫丝机的工艺要求,亦能满足立缫车的工艺要求。既能煮二化性白茧,又能煮多化性南农七茧。经过一年多的实缫生产对比,证实煮茧、缫丝技术经济指标基本上全面达到了“104”笼煮茧机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