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对陕西三原方言手部动作词"拾"的词义进行历史梳理。通过对"拾"的六个概念要素历时演变的分析,厘清了"拾"的不同词义之间的历史关系。并认为"拾"的词义演变主要是由于动作对象、动作起点和动作结果这三个概念要素的变化所造成的,而"拾"的核心要素并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汉语的"性范畴"一般通过具有性范畴的属性名词、非属性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来体现,本质上属于词义范畴。基于此,本文构建了由"对象义、属性义、特征值义"三个词义要素和"指示义、蕴涵义"两个词义层组成的词义球结构模型。对具有性范畴的非属性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词义球结构来说,性范畴都是蕴涵的,是蕴涵于词义之中的词义内容,都处于隐性的蕴涵义地位,属于词的性范畴蕴涵义。词与词之间的性范畴蕴涵义是否一致影响句法。  相似文献   

3.
运动动词的语义合并指词根动词除了包含"运动"或"处所"等内容外,还表现原因、方式、路径等要素.英汉两种语言有共同的语义合并模式,即"动作+伴随事件(Co-vent)";同时,"动作+方式"和"动作+原因"这两种模式在某些动词中可以共存.二者的差异在于,英语倾向于采用综合式表达,更多的体现了语义合并;而汉语则更倾向于分析式,即借助于副词、介词等辅助成分来表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二者的共性和差异学习英语运动动词,有助于他们掌握地道的英语.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比喻还是借代,它们涉及的本体和客体在话语中最终都表现为相应的词语,因此,本体与客体之间的所谓"相似性"及"相关性"不可避免地会转化为相应词语语义间的特定联系。具体地说,构成比喻的本体词与喻体词的词义中要有相同或相近的义素(或义项),而借代中的代体词则是对本体词词义解释或说明的一个义项。区分借喻和借代,关键就在辨析清楚客体词与本体词之间这种不同的词义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学习中常常会遇到一词多义的现象,这是词义产生与变化的结果.而词义的产生,一方面与文化历史背景、传统风俗习惯有关,也就是说新义的产生,都有其典故或出处,并且通常以短语形式出现;另一方面,词义的变化或产生常常跟词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形状、动作等特征有关.由于事物之间在特征方面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词可以从一种事物现象、行为的名称转向另一种事物现象与行为的名称,由此发生词义的改变和新义的产生.下面就salt这个词具体地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香”和“臭”的词义演变及气味词的词义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语言是有系统的,它的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语言的组成部分彼此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这种系统性表现于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词义的系统性也可说是词汇系统性的一种表现。一个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就可能影响到另一些词或一大群词的词义的发展变化,从而调整了词义与词义之间的关系,促进了词义系统的发展。因此研究一个词的词义演变,不仅要研究它自身的发展历史,还要注意它在词义系统中的地位的演变,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词义发展的历史。这对编写大型词典,处理词与词的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英语“communication”与中国古代汉语“传”字的词义体现了现代西方与古代中国的传播观念。两词词义相同之处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都认识到信息传播的两个普遍规律“传信息”与“传物质”的密切关系;“传递”信息可以“共享”信息。两词词义不同之处反映了中西方传播观的各自特色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的西方传播观具有“空间倾向”性,重视“横向传播”;产生于东方农业社会的中国传统传播观具有“时间倾向”性,重视“纵向传播”。  相似文献   

8.
英语“communication”与中国古代汉语“传”字的词义体现了现代西方与古代中国的传播观念。两词词义相同之处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都认识到信息传播的两个普遍规律 :“传信息”与“传物质”的密切关系 ;“传递”信息可以“共享”信息。两词词义不同之处反映了中西方传播观的各自特色 :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的西方传播观具有“空间倾向”性 ,重视“横向传播” ;产生于东方农业社会的中国传统传播观具有“时间倾向”性 ,重视“纵向传播”。  相似文献   

9.
汉大赋中的联绵词特别丰富。联绵词两字之间在语音上的联系,词的读音与书写形式的变化不一,以及一部分词义的具体性和另一部分词义的模糊性,都带有强烈的口语特点。汉大赋大规模使用联绵词,更增强了文章的口诵特色。  相似文献   

10.
同义词是指词汇中词义相同、相近或词义有部分交搭的词。同一语言中,词义完全相同的词(等义词)是很少见的,古代汉语尤其如此;古代汉语绝大多数的同义词都是词义相近或词义有部分交搭的近义词。因此,这里所说的“同义词”,是就广义而言的,它主要指的是近义词。不同的词只要在意义上部分相同,或者在某一意义上相同,都可算作同义词。辨析同义词,不仅要找出同义词之间意义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更主要的是指出它  相似文献   

11.
以情理与逻辑检验尧、舜、禹、启禅让说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皆自相矛盾。诸如丹朱、商均因“不肖”而失去天子位,不符合“不肖”的词义,有违父子亲情;帝尧嫁二女为舜妻、遣九男为舜仆的说法,存在着手段与结果倒置等诸多漏洞;谋杀舜的纵火、活埋两案,既无合理的作案动机,凶手亦无作案机会,凶手与受害人在策略上同样乖谬;舜避让丹朱、禹避让商均的细节经不起推敲;益错过机会的理由与启因“贤”而继位同样自相矛盾。因此,尧、舜、禹、启禅让说是伪作。  相似文献   

12.
迷是深度沉迷于媒介文本的受众,是媒介工业的产物。以哈利·波特迷为例,分析网络媒介迷的同人写作意涵,提出迷群以网络为平台,拼贴文本以获得快感;追踪偶像文本,往返于虚拟与现实之间,投射自我于文本,凝视并反思自我;在虚拟社区中构建在线身份,寻找群体认同。按照“说话”和“受话”这一表面现象划分传者与受者已难以把握受众角色的内在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受众研究呈现出更为多向面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研究公法,重在研究其核心——公权力,特别是如何规范公权力的赋予和运行,把日益扩张膨胀、专横霸道的公权力关进适当的笼子里。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运用公民的公权利来制约国家的公权力。公民的公权利,核心是政治权利。近年时有发生公民行使公权利批评揭露政府及其官员的弊案,与政府的公权力发生矛盾冲突而被非法问罪。该问题的实质是如何正确对待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公权利(舆论监督权)与政府公权力的克制义务的公法关系问题。政府及其官员在事关其公务行为上无权提起名誉权诉讼。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称文体有一名多义的情况,早期文体命名是以产生文词的行为动作来命名文体的。由此出发考察,赋的原始义项为缴纳赋税,成为赋的命名原由。赋的对话体,可以从《尚书.皋陶谟》的君臣对话找到前例;赋的"乱曰"、篇末作歌,也可以从《尚书.皋陶谟》的篇末作歌找到前例。上述情况说明,言先于文,文出自言,考察先秦文体,不得不从记言的古史《尚书》始。考察赋,从《尚书》起始,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语言学和心理学两方面入手对情意心理动词作出界定,指出甲骨文中的情意心理动词只有"每(悔)"一例,是表示与人的情绪心理活动有关的不及物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并且可受副词"弗"、"不"或"其"的修饰,可以有主语,但主语一般由有生名词来担任。  相似文献   

16.
从诞生至今,语言诗始终以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而存在。它通过对既定语言秩序的疯狂破毁制造了语词破碎、语意断裂、文体杂错的混乱局面,容易给人"重破不重立"的负面印象。但事实上,作为植根于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先锋诗派,语言诗的"恐怖行径"往往在解构主义诗学的观照下方可获得合理解释并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所发动的语言哗变并不是纯然的文字游戏,其真实意图是要打破日益严格僵化的语言系统,重新激活能指与所指的任意性以及能动性,使文本在无限的符号链条上自由滑动,在互文性网络中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更为自由的意义建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是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然而,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意识泛化的趋势将更明显,它以更加强劲的姿态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一些人出现了理想庸俗化、价值迷惘现象,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发起挑战.回应市场意识泛化已成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担当.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追求社会价值的同时回应对人们现实利益的关照、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凸显其关心和爱护人的价值,担负起塑造人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私营企业主社会阶层的迅速崛起和成长,其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意识和热情日益高涨,然而由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处于稳妥推进阶段,所能给予的制度性政治参与供给相对有限,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出现了非制度性倾向。对此,必须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同时,加强对其政治参与的积极引导,以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是世界公认的20世纪两位著名思想家。具有师生关系的两位德国哲学家都对技术进行了深刻的、令世人震惊的思考,不过由于他们两人从一开始就存在的意见分歧以及后来在政治上的对立,使人们更多关注他们的争论,而很少注意他们在思想上的连续性。然而从"一种可能性"到"单向度",绝不单单是文字上的藕合。深入分析他们的技术思想,会发现两人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其理论基础又有根本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东汉以还,众多学者对孟子的"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进行了注释、疏解,但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修辞理解的角度看,"文"、"辞"、"志"、"意"固然是准确理解孟子"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的关键,而"逆"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它包括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个方向的解读过程,涵盖面广,表现力强,可用"推求"对应之。"以意逆志"的过程,实际就是融"意""志"为一体、由已知而未知、"推陈出新"的理解、阐释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