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对理工类院校的时代要求,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是相互统一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理工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人文素质教育是理工类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专业教育的价值导向。要加强专业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的结合,就必须从根本上形成独具风格和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塑造富于批判、富于创新、追求人文情怀的理工高校的人文精神、创造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的校园文化、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以及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形体课作为美育课程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形体艺术教育的课程。经研究适合文史、理工各类专业学习的艺术类课程。在高等院校普及开设形体课,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构建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专业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理工科院校遭受到了严峻的人文追问.文章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理工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入手,提出构建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实施、课程设置、队伍建设、综合评价、人文环境建设等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理工院校艺术教学实施不尽如人意,其艺术教学实施可谓是藩篱重重。这主要体现在理工院校实施艺术教学的认识困境、生源困境、课程困境、教学困境和师资困境五个方面。理工院校可以通过端正教育认识、吸纳优质生源、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充实专业师资来完善艺术教学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财商越来越成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基于财商内涵,界定了大学生财商概念,构建财商评价指标,通过实地问卷调研,对理工专业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财商水平较低,财商水平与大学受教育年限相关,与所学专业相关,财商教育有待加强。最后,从高校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帮助大学生有效地实现在专业领域创新创业的最佳途径.以"现代生物技术前沿与创新创业"课程为例,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的构建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融合课程的特色.该融合课程以"现代生物技术前沿"专业课程为依托,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专题讲授+专题讨论+案例分析+创新创业策划+创新课题+创客空间"的教学方法,使该专业课程教学与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指导、创业指导、就业指导有机衔接,突出学生基于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潜能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在自身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7.
自然科学基础课(简称“基础课”,下同)是高等理工教育的主要课程,它的改革将关系到其他课程的改革,是高等理工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将成为科技人员的大学生,应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并在那些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  相似文献   

8.
论理工科实验教学中的创新体系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就如何提高理工实验教学质量,激发大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开拓大学生的实验思路以及创新意识进行了一些探讨。作者要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上下工夫,让大学生对实验课程充满热情和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职理工专业的技能型定位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与其它教育类型、层次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既不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压缩,也不是中专教育的盲目膨胀。而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理工课程的教育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高职理工课程开设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技能应用及技术开发能力,能够学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工业生产及其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包括生产一线、技术服务等相关岗位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在高职理工专业的实训体系的开发与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技能型定位,考虑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实际应用性。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重点阐述了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采取的具体策略:举办创业大讲堂;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举办创新创业成果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最后,为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反思。认为欲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领导应足够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二是必须打造一支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队伍,三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实施严格考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