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塑料制造》2014,(5):55-55
浙江凯华模具有限公司展出的福特汽车仪表盘MuCell微发泡模具开发与创新,是MuCell微发泡的一项革新精密注塑技术,可显著减轻制件的重量、缩短成型周期,并极大地改善了制件的翘曲变形和尺寸稳定性。特别是近年随着汽车轻量化发展,MuCell在汽车行业获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高光无痕注射成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注射技术,能够消除塑件表面熔接痕等缺陷,表面可以达到镜面效果,免去二次喷涂。本文通过建立模具的二维几何模型,利用ANSYS模拟了加热、冷却过程,获得了模具表面及熔体中心层的热响应和温度分布情况。同时对比分析了常规注塑与高光注塑成型两种成型工艺,通过加热、冷却时间及温度分布等结果的对比,验证了高光注塑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高光无痕注射成型技术是一种新开发的注射技术,能够消除塑件表面熔接痕等缺陷,表面可以达到镜面效果,免去二次喷涂。通过建立模具的二维几何模型,应用ANSYS模拟了加热、冷却过程,获得了模具表面及熔体中心层的热响应和温度分布情况;对比分析了常规注塑与高光无痕注塑两种成型工艺;通过加热、冷却时间及温度分布等对比,验证了高光无痕注塑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蒸汽直接加热模腔的高光注塑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蒸汽直接加热模具型腔表面的高光注塑新方法,研制了蒸汽直接加热模具型腔的高光注塑模具及模具温度控制机.该装置将高温蒸汽直接通入模腔,使模腔表面达到所需的温度,然后通入高温干空气,吹除模腔内残留的冷凝水,再注射、保压、冷却、开模,完成一个注塑周期.该方法使动定模模面得到均匀加热,熔融科前锋温度和速度高,且只加热模面以...  相似文献   

5.
注塑模具冷却系统设计的好坏对生产效率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冷却水道的排布直接影响注塑模具的冷却效率。对原有冷却水道排布进行分析以及优化设计,应用Moldflow模流分析软件建立注塑模具浇注系统进行流道平衡分析以获得最优浇注系统,建立注塑模具冷却系统,获得回路冷却液温度、回路管壁温度、达到顶出温度的时间以及塑件温度曲线,并对比优化前后的相关数据,为注塑模具冷却水道排布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分析注塑模具的温度调节系统设计与冷却效率。分析注塑模具冷却系统加工与设计的要点,注塑模具设计制造温度调节系统与产品注塑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注塑冷却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志英  李德群 《中国塑料》1999,13(10):81-86
以注塑制品的温度变化为对象,考虑了注塑制品出模后的冷却过程。系统地对注塑模具的冷却过程以及制品在注塑模具内和出模后的冷却过程进行集成分析。建立了冷却过程的数学模型,并采用边界元法和有限差分法求解成型过程中模具的温度分布和制品在模具内和出模后的温度分布。  相似文献   

8.
模具温度是微注塑成型过程中影响聚合物熔体充模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高深径比塑件的微注塑成型质量,提出了采用近红外加热与循环水加热结合的方式,将模具温度快速提高至高于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方法。在利用Tracepro对近红外加热装置的反射罩面型参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近红外加热反射罩的最佳的面型和参数,并开发了高深径比的微注塑成型模具的近红外加热装置。利用开发的近红外加热装置进行了模具加热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近红外加热方式能够快速实现模具表面加热,在25 s内能够将模具的表面温度从19.96℃升高到174.14℃,结合水循环加热,有效地提高了高深径比塑件的充模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注塑生产过程中,模具温度是影响部件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设置较高的模温通常可获得较高的部件表面质量.热/冷循环模具注塑技术是在注塑循环过程中,利用热循环控制模具温度的一种方法.该技术要求模具表面的加热温度要在塑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之上,以利于注塑,然后快速冷却模温,使部件冷固,以便于顶出.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注塑模具冷却系统的设计,并着重探讨了注塑模具冷却的前沿技术包括脉冲技术、CO2气体冷却技术、随形冷却技术及发展现状。叙述了我国注塑模具冷却系统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注塑模具冷却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预测,结合现代先进制造方法,降低设计成本,加强理论成果的适用性等成为未来研究者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针对注塑成型的技术要求,分析模具温度的冷却过程和决定模具温度冷却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冷却系统的散热与功能参数的计算方法,对于优化模具结构设计、提升注塑成型加工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无痕注塑成型,提出一种全区域连通型随形槽结构,在定模型腔近距离位置、塑件外壳对应区域加工与外壳表面一致的随形槽.模具结构中不但需要有贴近型腔的定模随形介质通道,而且需要在其近距离增加隔热层,从而实现沿模具型腔表面均匀传热,减少模具传热体积.仅需要在定模进行加热,而动模进行冷却,这样同一侧模芯内部不需要热冷介质的对冲切换,可避免大量能耗.  相似文献   

13.
结合注塑管件的生产实际,以生产效率为评价指标,从模具冷却水路设计、模具材料选用、出模数等方面对注塑模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产品壁厚处、浇口位置加强冷却,增大型芯冷却面积和冷却水孔尺寸,有利于缩短成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应用铍铜材料型芯和斜导柱抽芯,以及合理地增加出模数也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微发泡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基本原理,阐述了微发泡注塑成型技术,对MuCell系统在海天注塑机上的应用做了详细的分析,概述了微发泡注塑系统的优势和具体应用。包括MuCell微发泡专用的塑化单元,塑化单元辅助设备,螺杆位置控制功能,提供必要的信号给微发泡系统,注塑机操作界面加入MuCell相关操作,急停互联等。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电热方式的高光注塑模具可以有效消除传统注塑成型过程中塑件的熔接痕、浮纤、银纹等缺陷。高光注塑成型技术要求对模具温度的快速动态控制,然而在电加热高光注塑成型中,电加热棒与模具安装孔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间隙,间隙层内的空气大大阻碍热量向模具传递。研究了电加热棒与模具安装孔之间的间隙对电热变模温加热效率的影响,构建了电加热高光注塑模具的三维热响应分析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了三维瞬态传热分析,得到了在不同间隙下的模具表面和电加热棒内部的热响应曲线,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理论分析和模拟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加热相同时间,间隙量越小,模具表面温度越高,电加热棒内部温度越低,加热效率越高,相较于间隙在0.32 mm,间隙在0.05 mm加热到60 s的模具表面温度至少高出50%,电加热棒内部的温度至少低55%。隙量对模具加热效率的影响并非成线性关系,而是间隙量在越小的区间,加热效率对间隙更加敏感,研究结果为电热变模温高光模具结构设计和电加热棒的选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注塑过程中常见的欠充缺陷,应用感应加热原理,对模腔表层金属进行快速加热,由此改善了因料流冷却过早产生的欠充缺陷。建立了Moldfolw模型,模拟研究了模具温度对流动填充影响的因素。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局部加热对注塑件欠充的改善效果,以及温度设置对欠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针对注塑模具在塑料成型行业中的地位,提出了加快我国注塑模具发展的要点。介绍了注塑模具的基本结构,并重点分析几种先进技术在注塑模具中的应用情况,对比了国内外注塑机模具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我国注塑模具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注塑模具冷却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注塑模具冷却时间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节能型无痕注塑模具及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目前高光无痕注塑成型技术能耗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节能型模具结构,它不但需要有贴近定模型腔的随形介质槽,而且需要在随形介质槽近距离处增加隔热层,从而可以实现沿模具型腔表面均匀传热,减少模具传热体积,仅需要在定模进行加热,而动模进行冷却,这样不需要热冷介质的对冲切换,可避免大量能耗。  相似文献   

20.
三种不同类型注塑模具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大型注塑、精密注塑、薄壁注塑的特点,发现由于其注塑工艺不同,对模具的要求也不相同。介绍了大型注塑模具、精密注塑模具、薄壁注塑模具的特点和国内研究现状,指出我国在注塑模具的设计理念、制造工艺等方面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