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莫兰(Moran)油田是上阿萨姆(Upper Assam)盆地最老的油田之一,该盆地是阿萨姆-阿拉干(Arakan)地质区的一部分。油田位于印度东北部,从50年代后期就开始生产,产层为渐新统Barail组的碎屑砂岩。储集层以多层叠加河道砂岩沉积于河流-三角洲环境的3200m-3600m深度范围。迄今为止,这些油藏的采收率约占原始原油地质储量(OOIP)的29%,油田目前的产量为350m^3/d,最高稳产量约为2500m^3/d。本文描述了该油田的油藏管理,重点介绍了目前在油田深部发现含油远景构造的成功经验。在老油田中钻的第一口探井发现了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油,为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重新勘探开辟了前景。为了精确定义砂体的几何形态,加强了对生产中的渐新统储层的现行储层管理。同时,为了勘探更深层的始新统远景构造,于1998年进行了3D地震资料的采集。通过进行了3D地震资料与大量渐新统生产资料的综合研究,改善了砂体的几何形态,并在下始新统地层中识别出了一些相当大的构造。已在深度约4650m的Sylhe组Lakadong段的下始新统深部构造了第一口试验井并发现了油。这一新发现可能带来大量的新增储量。在提高浅层渐新统油藏采收率的同时,正在拟定莫兰油田下始新统远景构造的开发计划。  相似文献   

2.
低渗透油田压裂开发的新方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乔新  闫锐 《测井技术》1994,18(1):39-43
乔新,闫锐,王泰.低渗透油田压裂开发的新方案测井技术,1994,18(l);39~43影响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裂缝。本文利用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对地质构造、沉积环境、裂缝、地应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根据本地区油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设计往采井网,为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提供了依据,在实际生产中提高了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川如 《试采技术》1995,16(3):36-39
本文在系统整理苏北溱潼凹陷各油田历年来的开采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两类油藏的开发特征应用了常规油(气)田动态分析方法以及新研制的动态分析方法-丁型与组合变量水驱曲线4种产量递减分析方法以及水淹程度与含水率关系图版等,综合分析小断块油田的动态特征,取得较明显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特别是油田进入中、后期的二次采油阶段,注水工艺是采油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根据目前老油田新开发区的情况,讨论并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小断块低渗透率油田的清水注水水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5.
注采剖面测井资料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洪文 《测井技术》1994,18(4):265-269
于洪文.注采剖面测井资料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测井技术,1994,18(4):265~269利用各种测井方法获取的注水井分展注水资料和采油井分层开采资料,对认识和提高注水开发多油层油田的开发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大庆油田为例,阐述了注采剖面资料在评价各类油层开采状况、制定综合调整挖潜措施、检查井下工艺状况和确定油田开发方案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新油田生产能力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根据少量的选择性单,合层配套试油资料,确定原始压力系统,并建立若干相关关系。以丘陵油田为例,给出了产能预测结果及其与实际情况的对比。  相似文献   

7.
《新疆石油地质》2007,28(1):56-56
经过7年多的不懈努力,玉门油田年产50万吨的现代化整装油田——“青西油田”在祁连山深处的窟窿山麓建成,并成为玉门油田产能上台阶的新增长点和全省能源建设新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8.
委内瑞拉西部的Mara油田充分地说明了现代测井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该油田应用各种测井技术描述储集层,并建立地质和岩石物理模型。在油田的发现(1951年)到开发阶段只有老的电测资料,只是在1980年前后钻的几口井中进行了一次密度测井和两次中子测井。自1995年油田的二次开发以来,进行了孔隙度,伽马能谱、电阻率、生产、成像和核磁共振测井。在这个复杂的碳酸盐岩油藏。现代测井资料对于改善地质和岩石物理  相似文献   

9.
孤东油田现已进入高含水期,出砂严重,层间矛盾突出,稳产难度加大。通过对各种动态监测资料的应用,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证实监测资料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日趋重要。  相似文献   

10.
利用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油田采收率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容积法计算石油储量的基本原理出发,将相对渗透率曲线与其它静态资料相结合,对原利用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油田采收率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辽河油区实际资料的检验,改进后的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该方法也适用于在油田开发初期缺少动态资料时确定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超声波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声波采油技术是一种低成本、无污染的有效增产手段。介绍了超声波采油的机理和施工工艺。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提高岩心的渗透率,降低原油的粘度,有效地解除地层堵塞。  相似文献   

12.
井筒电加热技术在稠油试油试采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井筒机热可提高原油的温度,改善原油的流动性,降低井筒中原油的流动阻力,有效地解决了稠油采出井筒难的问题。阐述了井筒电加热技术的作用及如保合理地确定加热深度,介绍了胜利油田应用该技术在稠油试油试采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评价了该技术的优缺点。该技术对延长蒸汽吞吐井的采油期,防止抽油杆断脱,提高检泵周期,减少井下作业量,获得可靠的试油试采资料,进一步探明稠油储量及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羊二庄油田1998年以来油层复查补层后部分出砂井抽油泵频繁砂卡、油层砂埋及以往采用地层防砂工艺存在防砂效果差、有效期短、成本高等问题,研究应用了防砂卡工艺。该工艺包括挡、沉、排砂防砂工艺,长柱塞防砂泵防砂工艺和循环充填防砂工艺3种。介绍了其管柱结构、工艺原理、技术特点及现场应用情况。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这3种防砂卡工艺施工简便,作业占井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能有效地防止抽油泵砂卡现象发生,延长了油井免修周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油气田(井)开发生产全过程分析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油气田(井)开发过程中产量数据的变化形态,提出了一种由高等数学理论公式推演出的适合于油气田(井)开发全过程拟合及预测分析的方法。认为已发表的拟合及预测油气田(井)产量的文章中,所引用的计算实例大多经过精心挑选,而现场实际生产数据是有波动的,特别是油气田(井)开发过程中含有开发战略思想调整等人为因素时,产量数据的上下波动更显著。作者采用前苏联北塔夫罗波夫佩拉基阿金气田1957~1977年的生产数据和我国白杨河油田(开发40余年,已进入枯竭期)的生产数据,未作任何校正和修改,直接用于文中的实例计算。白杨河油田生产数据的拟合效果参数为5.4%,表明该方法计算简便快捷,拟合预测的准确性较高,平均相对误差仅1.05%,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表2参3(陈志宏摘)  相似文献   

15.
胡庆油田应用微生物降粘采油技术,在室内进行了微生物繁殖能力、耐温性和降粘效果评价实验;在现场试验采用挤入地层法,对典型井的原油性质及微生物活性、原油组分及油井示功图进行了监测及分析.从应用效果来看,微生物降粘采油技术是一套有效的油田增产手段,但不同的菌种有不同的适应性,不同的油藏条件要有一套不同的菌种筛选、施工工艺和效果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油气田开发数据信息管理是油气开发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数据信息管理能极大地提高生产管理及科研效率,显著地提高油气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文章根据油气田开发数据信息管理的自身业务特点,以西南石油局为例,从油气男开发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入手,介绍了数据库设计及应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实现。该系统目前已在生产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多层合采产能配比的算法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气相色谱指纹技术目前还难以被应用到3层及3层以上合采油层的局限,作者提出了一套人工神经网络学习算法,该算法具有非线性、精度高、适用于多层合采的优点。应用此方法,在实验室通过原油的全烃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确定反映单层和配比的原油特征气相色谱指纹,建立特征指纹数据库,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找出内在规律,就可以对实际合采的原油进行分析应用。通过对喇嘛甸油田及萨尔图油田试验区合采油井的单层产量进行实验室配比计算和实际合采油层原油分析验证,计算结果具有很高的精度并与单井实际产量MFE测试结果吻合很好。该项计算技术为油田利用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多层合采的单层产能配比计算提供了一个经济适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海上稠油油田的降黏开采及集输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稠油油田降黏的主要开采技术——热水法、稀释法以及乳化降黏法等。结合海上稠油油田的特点和开采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稠油输送存在的技术难题,探讨了海上稠油油田的降黏开采和集输技术。  相似文献   

19.
测井薄层精细解释技术在板桥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井薄层精细解释对老油田增储上产有重要意义。对电阻率曲线作数学变换后,进行反演处理,并作必要的井眼和侵入校正,改善了纵向分辨率,提高了测井曲线对薄层的识别能力。运用此方法,对老井的测井资料重新进行精细解释,结合油田区块或层系的地质特征、含油气规律及生产动态情况,在板桥油田的油层挖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此技术有推广应用价值。图3表1参1(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20.
在常规有杆抽油方式中 ,用油管和抽油杆作为配套管柱 ,耗材多 ,泵效低。无油管采油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另辟了溪径。对无油管采油方式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做了简要介绍。通过几口典型井例的分析指出了这一技术的适用范围和特点。该技术在胜利油田已推广应用近 2 0口井 ,平均提高泵效 1 8.1 % ,降低了生产成本 ,是一项提高油井开采效益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