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外阴白色病变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粘膜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以外阴的奇痒灼痛,病变区域皮肤和粘膜色素减退或发白,皮肤粗糙、破裂和破溃等皮肤变化为特点。文献报道发病率为1/300-1/1000。该病的确切病因至今不明,治疗尚无良策。临床常规的治疗方法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性生活。  相似文献   

2.
外阴白色病变又称外阴白斑,是女性会阴部皮肤粘膜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及色素减退,目前尚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我院妇科门诊对72例患者采用聚焦超声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实行聚焦超声治疗的外阴白色病变患者72例,症状及细胞学检查均符合1987年国际外阴疾病研究协会(ISSVD)新的分类标准,其中鳞状上皮增生型34例,硬化苔藓型26例,  相似文献   

3.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洁 《工企医刊》2006,19(6):63-63
外阴白色病变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本病的临床特点为:外阴奇痒、灼痛,病变区域皮肤色素减退或发白,皮肤粗糙增厚、变薄、皲裂及溃疡,严重者出现外阴萎缩,后联合紧,阴道口狭小,弹性消失,直接影响排尿和性生活。且病程长,恶变机会多。其病因不明,临  相似文献   

4.
外阴白色病变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以外阴奇痒、破溃、剧痛、皮肤变化为特征,治疗困难,易复发,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是妇产科的一种常见病,国外统计其发病率为1/300—1/1000,占外阴疾病的50%。该病从幼年到老年均可发病,高峰年龄在50岁左右。外阴白色病变为慢性过程,病程长者可达数十年。现就其病因、病理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张璞  邓新粮 《现代保健》2013,(12):146-148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色素改变和变性的一组慢性疾病,包括外阴硬化性苔藓、鳞状上皮增生及其他皮肤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目前多报道与免疫、炎症、细胞凋亡与增殖、遗传及局部环境有关。临床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多采用局部用药及物理治疗的方法,逆转病理改变,阻止其进一步发展,尚无根治方法,明确其病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病因学角度深入展开探讨,为更有效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一组慢性疾病,根据1987年国际外阴疾病研究协会与国际妇科病理学家协会共同制定的新外阴皮肤疾病分类法,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分为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外阴硬化性苔癣及其他皮肤病.因其病因不明确,临床上许多治疗方法虽能暂时控制其症状,但复发率较高.故临床医师正努力探索各种方法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该文就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治疗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外阴白色病变(white lesions of vulva)又称为外阴营养不良(vulvar dystrophies),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外阴瘙痒是该病的最主要症状,另外以病变区域皮肤和黏膜色素减退或发白,皮肤粗糙、皲裂、萎缩及变薄等变化为特征。该病病因迄今尚未阐明,亦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外对该病多采用激素、中药等局部用药或局部激光等治疗,虽可一定程度改善症状,但  相似文献   

8.
外阴白色病变是指女性外阴皮肤、粘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致病因素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为探索该疾患与体内维生素B1、B2量的关系,我们对30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尿中维生素B1、B2排出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外阴白斑是指外阴局部神经与血管营养障碍引起的组织变性与色素改变的疾病。病因不祥,主要由于长期的外阴感染、慢性炎症有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女性外阴皮肤和周围粘膜发生变性,色素变化,外阴瘙痒,粘膜变白,可至皮肤破损、皲裂,脱屑,皮肤变薄,弹性减退,继发感染。寻常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银器的一种皮肤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多见于手指、手背、足缘等处。皮肤和黏膜的损伤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我院近期诊治一名外阴白斑合并寻常疣患者,具体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FHIT和ki-67蛋白在外阴癌、外阴上皮内瘤变及正常外阴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了解FHIT和ki-67基因与外阴癌和外阴上皮内瘤变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9例外阴鳞癌,39例外阴上皮内,瘤变及20例正常外阴组织中的FHIT,ki-67的表达. [结果]FHIT,ki-67在外阴鳞癌组和外阴上皮内瘤变组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0);FHIT,ki-67在外阴鳞癌组和外阴尖锐湿疣组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外阴鳞癌中FHIT和ki-67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外阴鳞癌的组分化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系(P>0.05).FHIT蛋白与ki-67蛋白的表达没有相关性(P>0.05). [结论]①FHIT和ki-67基因异常表达均与外阴鳞癌和外阴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发展有关.②FHIT蛋白异常表达可能可作为判断VIN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外阴白色病变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它是由外阴皮肤粘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临床上主要症状是外阴奇痒难忍,并易发生皲裂和溃疡,患者常不能忍受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站自2004年7月~2005年2月采用波姆红外光治疗了外阴白色病变4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外阴营养不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彬  王振海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3):3179-3181
外阴营养不良(vulvan dystrophies)是外阴表皮的慢性损伤,以外阴瘙痒和色素减退为主要特征,晚期常伴有外阴萎缩、阴道狭窄和性交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又因该病病因至今不明,临床常规治疗方法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较高。多年来,临床医生都在努力寻找各种有效地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吴佩 《社区卫生保健》2010,(3):219-219,222
外阴白色病变又称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是一组女性外阴皮肤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慢性疾病,研究表明该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在真皮层,表皮的病变是继发的。至今国内外对其病因的研究尚未彻底解决,因而是妇产科常见的难治之症。微波是一种无创性治疗技术,自2005年起我科采用微波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张天华 《家庭医学》2006,(21):10-10
长期以来,对外阴有奇痒,伴皮肤黏膜色素减退变白,局部皮肤变厚、增粗的表现,统称为“外阴白斑”。但是该病一直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1975年国际外阴研究会决定取消“外阴白斑”的命名,而将此类疾病改称为“慢性外阴营养不良”。为此,又使很多人产生误解,有的患者在门诊问医生:我是缺吃什么食物吗,怎么会营养不良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TEN蛋白在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及估计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TEN在正常外阴表皮、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外阴上皮内瘤变和外阴鳞状细胞癌的表达.结果:从外阴鳞状细胞癌→外阴上皮内瘤变→外阴非瘤样病变→正常外阴表皮,PTEN蛋白表达率逐渐升高.VSCC组与正常外阴表皮、外阴非瘤样病变、外阴上皮内瘤变组比较,PTEN蛋白的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PTEN蛋白表达阳性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PTEN蛋白的表达虽存在于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中,但在各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FTEN蛋白表达可能是一个早期事件,在外阴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常薇  郑苏  顾小凤 《职业与健康》2004,20(11):165-166
外阴营养不良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以外阴奇痒、灼痛、病变区域皮肤色素减退或发白,皮肤粗糙增厚或变薄皲裂及溃疡等皮肤变化为特征,由于其病因不清,患者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而成为临床的一个顽症.  相似文献   

17.
外阴白色癌变系指一沮女明皮肤,粘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既往被称为外阴白斑,现根据国际外阴疾病研究机构(ISSVD)的意见,统称为“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我们从1987年开始运用复方5-FU注射作治疗本病66例,同时观察其局部的临床改变,证明其近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外阴上皮内瘤变(VIN)是一组外阴上皮内病变,表现为外阴上皮非典型增生,具有进展为外阴癌的潜能。近年VIN的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笔者拟就VIN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外阴白色病变病因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白色病变是女性外阴皮肤和粘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国外统计其发病率为1/300~1/1000,占外阴疾病的50%.好发于围绝经期妇女,病因说法不一,Kanfman[1]认为本病是由于环境、遗传、代谢因素和过敏体质所致器官或组织结构和功能紊乱,从而引起皮肤肥厚、增生、萎缩等变化.一般认为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在真皮层.目前国内针对此病的治疗方法各异,本文就其病因、治疗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研究细胞周期中的P16蛋白在外阴磷癌、外阴非瘤样上皮内病变、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及正常外阴皮肤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正常外阴皮肤中P16的阳性率有高于其它三组的倾向,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外阴鳞癌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外阴非瘤样上皮内病变与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Ⅱ期肿瘤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Ⅰ期(P〈0.05),中分化的肿瘤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高分化组(P〈0.05)。结论良性病变中P16蛋白的失活不明显。而在癌变后,P16蛋白的失活明显,且随着恶性程度的增加,表达越下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