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先秦时期,君臣佐使组方法则和药性组方法则被正式提出和确立。《内经》提出了君臣佐使组方法则和药性组方法则,并对药性组方法则中五脏若欲补泻组方理论和六气淫胜理论进行了详细阐释和分析。两种组方法则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为秦汉时期方剂组方法则的进一步实践和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药药性包括中药的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或无毒等多个方面,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药物作用的性质和特点,药物的这种"性—效相关性"也正是中药所具有的独特属性。明代诸多医家对药物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传统药性理论进一步阐释与发挥,并将药性理论广泛应用于释方和制方。明代医家在前代医家经验基础之上总结提出的药性组方理论是对传统药性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与扩充,对不断完善组方配伍理论以及指导后世临证组方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升降浮沉理论虽然经历了很长历史时期的发展,才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的药性理论.但从其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升降浮沉理论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其独特的药性特点不仅在方剂配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在方剂组方用药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发展,不仅进一步完善了药性理论,也为方剂配伍组方用药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药性理论基础,在方剂中起到了其独特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烨燃  李冀 《中医药学报》2012,40(5):126-128
对《汤液经法》所载药性组方理论进行阐述,并以五脏病证方为例阐释药性组方法则之内涵,简析药性组方模式之特色。认为《汤液经法》药性组方法则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组方理论,对指导临证组方、阐释经方配伍规律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固守药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组成内容之一,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配伍组方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固守类药物的作用特点,论述其主要功效及临床应用,以期促进中药药性理论内涵的拓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固守药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组成内容之一,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配伍组方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固守类药物的作用特点,论述其主要功效及临床应用,以期促进中药药性理论内涵的拓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药性动静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静药性,用以表示药物的走守属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组成内容之一,对于方剂组方配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至今尚无系统的理论阐述。本文着重分析动静药性的作用特点和功效应用,探讨走守药性论的其学术内涵,以期丰富中药药性理论,更好的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药物的性能是对药物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是中药理论的核心。方剂的药性原则,即根据病情需求及药物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立法组方的原则,由《黄帝内经》中有关论述发展而来。明代以药性原则释方、制方者不乏其人,如缪希雍、吴崑、李时珍、张介宾等,以药性原则组方的实例亦甚多。  相似文献   

9.
正药性组方理论是医家在辨证立法之后根据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进行遣药组方。自秦汉以来。历代医家对药性组方理论不断丰富与完善,清代是其发展高峰。1、气味组方理论。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多运用气味组方理论以释方,罗美在《古今名医方论》中选录多位医家运用气味组方理论阐释方的实例。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高度强调了气味组方理论在方剂配伍中的重要性,如"论药必首推气味"。针对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叶氏提出了一系列治法和气味组方方法,如在卫辛凉解表法,在气甘寒生津法,入营成寒苦甘合法,热入血分,用清血凉血法,或用甘润存津法,或用辛凉合甘寒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性理论是指导临床使用中药和阐释中药作用机制的重要依据,药性在方剂配伍组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方证对应即方剂中药味的多种性能与所主病证病机的对应,但药性配伍具有相当的经验性。基于方证相关,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方剂组方中药性配伍的某些规律,并指出从方剂中众多药味的多种药性及其相互关系来认识其综合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清代诸多医家将药物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传统药性理论融入到组方配伍理论之中,广泛应用于释方和制方,促进了中医组方配伍理论的快速发展,使其日趋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组方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现代病证结合诊疗方式是当今中医临床实践的主要形式,建立在现代病证结合基础上的中医临床组方思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多种形式.病机结合病理的组方模式不仅弥补了辨证论治的不足,也使病证结合论治有了新的发展;药性结合现代药理组方模式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向中药药性理论回归的体现;针对基本病机形成专方的组方模式是辨证论治的升华;古方加减化裁仍是临证组方的主要模式;中药复方配伍西药组方模式使中西药各自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增效减毒,优势互补在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独特效果;有效组分配伍组方模式的形成是中药现代研究与传统理论相结合的结晶,是配伍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王烨燃  王萍  王凯旋 《中医杂志》2012,53(18):1611-1612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对方剂配伍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诸多医家将其用于阐释方剂的组方原理和指导临证组方.其对组方配伍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升降相生的平衡作用、升降相反相成的平衡作用、以升为主的升提作用及以降为主的敛镇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是中医临床组方用药的依据,也是中药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四气(又称四性)指的是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特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医药性配伍和现代药理功效角度对正天丸组方特点进行分析,以期探讨归纳正天丸防治偏头痛的理论及药效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是指导临床组方遣药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古籍及文献研究得知,升降浮沉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实践于《伤寒杂病论》,成立于《医学启源》,发展于《本草纲目》及现代。升降浮沉理论目前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实验研究少有,临床研究中其对组方的指导主要包括升降相反、升降相生、以升为主和以降为主4种形式。运用升降浮沉药性配伍的药对主要有升药配对、升降配对和降药配对3种。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升降浮沉药性实验研究,揭示升降浮沉的科学内涵,将有助于其更科学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7.
瑶医“风打”理论是基于药物的药性及功效对瑶药进行分类的理论,可为瑶医组方提供指导。本文对瑶医治疗痒风的验方——虎耳草配伍十大功劳和枸杞根进行方解,并根据“风打”理论对其配伍进行解析,以阐明其组方理论基础,为其临床应用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顾浩  张燕玲  王耘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400-2403
目的:药性是中药的基本属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组方配伍的核心理论依据。该文通过药性组合探讨归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目的在于将药性配伍规律引入到复方药的设计与优化过程,发挥药性理论在组方配伍中的指导作用。方法:以代表性归经"肺经"为例,收集整理2010年版药典中归肺经中药药性组合。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收集1980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上述中药的全部药理研究文献,并参考《中药学》、《临床中药学》对其药理信息进行补充。利用关联规则方法挖掘归肺经中药的药性和药理作用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不同性味的归肺经中药在药理作用上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平甘肺能降血糖、抗缺氧、免疫促进;平苦肺能够抗菌、降血压、抗氧化;温甘肺能够镇咳、抗菌;温苦肺能祛痰、抗炎等。同时,归肺经中药也具有相似的药理特征,例如抗菌、抗炎,与肺为门户易感外邪的特点相一致。结论:该研究发现了不同性味归肺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连通了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为建立符合中医药思想的中药药性组方体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五味合化理论是由五味药性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配伍理论,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性和滋味配伍化合出新的功用。试从五味合化角度探讨张仲景组方原则,具体从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苦咸泻热、辛开苦降等几个方面探讨五味合化理论在《伤寒杂病论》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尤可教授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善于运用中药四气五味特性灵活组方,其组方用药方法别具特色,临床取得良好疗效。本拟就尤可教授对中药四气五味的认识,及其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