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采用挤压蒸煮加工方法对脱脂米糠进行改性,研究挤压蒸煮加工米糠对米糠可溶膳食纤维(SDF)增加和膳食纤维结构性质的影响。以SDF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米糠最适挤压条件为:水分含量为35%、挤压温度为160 ℃、螺杆转速为250 r/min。经过挤压蒸煮加工后,米糠SDF含量从4.34%增至14.34%。米糠SDF的微观结构膨胀疏松,持水力、膨胀力显著增加,而持油力显著降低,红外光谱并未产生新的吸收峰,峰位置整体向长波数方向移动,吸收强度降低,结晶衍射峰的位置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相对结晶度有所降低;米糠不溶膳食纤维(IDF)的微观结构被破坏,膨胀力显著提高,持油力显著降低,持水力无明显变化。红外光谱性质和结晶性质结果均表明挤压蒸煮加工后脱脂米糠IDF中仍存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但其结构受到破坏,相对结晶度降低。挤压蒸煮加工能改变脱脂米糠膳食纤维的结构性质,为膳食纤维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米糠粕为原料,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4为发酵菌种,探讨不同条件下微生物发酵法对米糠粕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的影响。选择时间、温度、接菌量、pH值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3因素3水平中心组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法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最佳条件为发酵时间22.4 h、发酵温度35.0 ℃、接种量6.6%。在此最佳条件下,SDF得率为12.88%,比优化前提高了8.88%,微生物发酵法是一种较好的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采用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与保加利亚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1∶1)发酵刺梨-红枣果渣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SDF),以SDF得率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SDF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DF的最优发酵制备工艺为料液比1∶22(g∶mL)、菌株接种量10%、发酵温度40 ℃、发酵时间65 h、原料粒度0.16 mm。在此优化条件下,SDF得率为11.47%,SDF的持水力、膨胀力和持油力分别为18.22 g/g、13.14 mL/g和3.21 g/g,较发酵前显著提高(P<0.05);经扫描电镜分析,SDF呈疏松、束状多孔的内部结构,较原有的SDF结构更为疏松,渗水性更好,平均粒径为100 μm。  相似文献   

4.
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具有很多生理功能及突出的应用前景,而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的生理特性要优于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为提高油茶粕DF中SDF的得率,以SDF得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超声辅助酶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对酶添加量、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料液比四个因素进行研究,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并对得到的DF进行理化性质及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酶添加量0.2%、超声时间31 min、超声功率210 W、料液比1:23 g/mL,SDF得率为12.43%,此时IDF得率为68.39 %。油茶粕总膳食纤维(Total Dietary Fibre,TDF)的持水力为4.36 g/g、持油力为3.67 g/g、膨胀力为6.83 mL/g,胆固醇吸附率在pH2时为5.79 mg/g,pH7时为8.38 mg/g,葡萄糖吸附率为11.49 mg/g。通过结构表征的分析推测油茶粕TDF中含有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及糖类物质,TDF表面疏松多孔、凹凸不平,粒径为50.699 nm。本研究提高了SDF得率,证明油茶粕TDF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及结构,为提高油茶粕的附加价值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辅助复合酶(1.0%碱性蛋白酶和0.2%耐高温α-淀粉酶)酶解脱脂后的奶白花芸豆豆渣,提取其中的膳食纤维。研究了超声条件对水不溶性膳食纤维(IDF)和水溶性膳食纤维(SDF)提取率的影响,优化了提取工艺条件,并研究了芸豆渣膳食纤维的结构及理化性质。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时间25 min、功率250 W、温度60℃时,IDF提取率达到60.11%,SDF提取率为5.63%;两种膳食纤维的红外光谱中有特征吸收峰;SDF持水力比IDF高出1.828g/g,持油力高出0.69g/g。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法提取金针菇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利用响应面法对金针菇SDF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选取液料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碱液质量分数为影响因素,以金针菇SDF提取率为响应值,应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碱法提取金针菇SDF的优化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150 W,液料比10∶1(mL∶g)、超声时间69 min,超声温度49 ℃,碱液质量分数5.10%。在此条件下金针菇SDF提取率可达20.25%,持水力为5.18 g/g,膨胀性为4.64 mL/g,持油力为4.77 g/g。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甘蔗渣作为原料,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法制备蔗渣膳食纤维,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制备工艺,并对发酵前和发酵后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结构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为接种量10%、pH为7、发酵时间71 h,此条件下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为17.95%±0.06%。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发酵后的膳食纤维较发酵前样品持水力、持油力及膨胀力都有所增大且结果差异显著(P<0.05);观察其超微结构发现,经过发酵处理后膳食纤维粒径变小,呈现片层状态;红外图谱表明发酵后膳食纤维吸收峰强度增大,整体峰型及位置未发生改变;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发酵处理后衍射峰强度减弱,结晶结构未发生变化。发酵后的膳食纤维DPPH自由基清除能率、还原力、羟自由基清除率相较于未发酵原料(dietary fiber,DF)最高分别提高了32.9%、0.70、50.55%(P<0.05)。发酵法制备蔗渣膳食纤维可以改善其理化性质及结构,有效提高其抗氧化性。本实验为有效利用甘蔗原料,为副产物的加工利用以及避免资源浪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西梅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酶法提取西梅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西梅SDF的提取工艺,测定西梅SDF的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溶解性以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声辅助酶法提取西梅SDF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3(g/mL)、超声时间70 min、复合酶添加量2.0%,该条件下西梅SDF提取率为14.15%;西梅SDF的持水力、膨胀力、持油力、溶解性分别为5.73 g/g、9.76 mL/g、3.54 g/g、76.31%。西梅SDF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西梅SDF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在浓度为2.0 mg/mL时,西梅SDF对DPPH·、ABTS+·和·OH清除率分别为66.53%、78.42%、71.11%。以上结果表明,西梅良好的理化特性及抗氧化活性使其具有成为功能性食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白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酸法提取工艺优化及理化性质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庆  孙波  于敬鑫  孙盛  孔庆敏 《食品科学》2015,36(10):70-75
以大白菜外叶为原料,采用酸法制备白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以白菜渣SDF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盐酸浓度0.06 mol/L、料液比1∶25(g/mL)、提取温度90 ℃、提取时间9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白菜渣SDF提取率达到了13.65%;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试样SDF含量为86.21%,含有部分蛋白质和灰分等杂质;白菜渣SDF外观呈淡米黄色粉末,扫描电镜观察到白菜渣SDF粉粒表面粗糙,进一步放大倍数后发现粗糙表面结构呈褶皱状,含有较多孔洞和孔隙;白菜渣SDF持水力和膨胀力分别为14.63 g/g和22.17 mL/g;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分别为48.78%、71.34%;吸附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能力分别为2.23、1.94 g/g。以上功能性质测定结果表明,白菜渣SDF具有作为乳化剂和保健食品原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以豆渣为原料,以可溶性膳食纤维与总膳食纤维的比例(SDE/TDF)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黑曲霉发酵豆渣制备高SDF豆渣的工艺,并研究黑曲霉发酵时间对豆渣膳食纤维(DF)水合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黑曲霉发酵豆渣DF的最优条件为:发酵温度30℃,接种量1.5%、料液比1:3(V/V)、发酵初始pH为自然pH值。在此条件下,发酵后的豆渣中SDF的含量占TDF的37.84%,与未发酵豆渣相比,发酵豆渣的SDF/TDF提高了7.19倍,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半纤维素酶将半纤维素水解转化为SDF是SDF/TDF升高的主要原因。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发酵36 h时,豆渣DF的持水力增加了55.33%,膨胀力增加了60.67%,结合水力增加了21.74%,因此黑曲霉发酵可作为提高豆渣膳食纤维品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令博  田云波  吴洪斌  明建 《食品科学》2012,33(15):178-182
以酿酒葡萄皮渣为原料,采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菌为发酵菌种,以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及料液比对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的影响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试验优化微生物发酵法制取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的工艺。结果显示:发酵法制取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21h、接种量1%、料液比1:10,在此条件下得到SDF产率为(17.25±0.23)%,所制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素的膨胀力、持水力和持油力分别为3.38mL/g、4.32g/g和1.87g/g,与原料相比膳食纤维的纯度和理化性质均得到一定提高。微生物发酵法制备膳食纤维的同时能有效提高其品质指标,是一种较好的高品质膳食纤维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茶叶副产物的附加值,本文以茶梗为原料,采用发酵法制备茶梗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研究绿色木霉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pH对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绿色木霉菌接种量为6%,发酵时间为60 h,发酵温度为30 ℃,pH为5.0,该条件下茶梗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为7.15%,持水率为549.20%,膨胀率为5.22 mg/L,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为12.41%,还原能力为14.71%,扫描电镜观测发现颗粒表面凹凸不平,成疏松多孔的结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可溶性膳食纤维含有10种单糖,其中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半乳糖含量较高,分别为2766.23、2721.37、1905.82 mg/kg。该研究为茶梗的综合开发利用拓宽了渠道,为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获得发酵法制备灵芝-蕨渣菌质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最适工艺参数,以基质蕨渣比例、基质含水量和培养温度为因子,以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可溶性膳食纤维最适制备条件为基质蕨渣质量分数84%、基质含水量为63%、培养温度27℃。在此条件下,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预测值为13.034%,验证实验所得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12.885%。回归方程的预测值和实验值差异不显著,所得回归模型拟合情况良好,达到设计要求。在本实验优化的条件下,以发酵法制备灵芝-蕨渣菌质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12.885%)显著高于蕨渣原料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1.733%)。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刺梨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发酵工艺,该文以保加利亚乳酸杆菌与嗜热链球菌1:1混合菌种为发酵剂,在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pH和料液比5个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对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法制备刺梨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12%、pH6.0、发酵时间48 h、料液比1:25、发酵温度40℃。在此条件下明显提高了刺梨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比例,其得率为16.81%,经发酵法制备的刺梨果渣膳食纤维持水力和膨胀力均高于刺梨果渣。  相似文献   

15.
采用好食脉孢霉对小麦麸皮进行固态发酵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通过单因素结合响应面法Box-Behnken探究发酵过程中含水量、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确定培养基的最佳发酵条件。同时对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活性和木聚糖酶活性进行测定,并研究发酵前后SDF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当发酵温度为29℃、接种量为11%(v/w)、含水量为74%(v/w)、发酵时间为83.5 h时SDF得率最高,为13.41%,比发酵前提高了1.05倍。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活性与木聚糖酶活性均与SDF得率呈正相关。发酵后SDF溶解性、吸附葡萄糖能力、吸附胆固醇能力(pH=2和pH=7)和DPPH清除能力比发酵前分别提高了1.14、1.76、5.36、4.61和1.62倍,为麦麸SDF作为食品添加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甘薯膳食纤维构成及对乙醇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个甘薯品种(系)的膳食纤维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了不同品种甘薯膳食纤维含量和组成差异及其对乙醇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总膳食纤维(TDF)、不溶性膳食纤维(IDF)、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6.05、11.89、4.16 g/100 g干物质,变异系数分别为15.08%、13.79%、23.31%;甘薯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3.35、37.46、21.10、2.13 g/100 g DF,变异系数分别为7.44%、16.68%、21.52%、16.89%,不同品种甘薯膳食纤维含量和组成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甘薯膳食纤维含量、各组成成分之间均显著正相关;发酵黏度与SDF、SDF/IDF、果胶显著正相关,而乙醇产量、发酵效率与膳食纤维相关性均不显著,因此甘薯果胶等SDF是影响乙醇发酵特性的重要因素。提高甘薯TDF和SDF含量可以作为高膳食纤维专用品种的选育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不同工艺制备刺梨果渣膳食纤维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为评价指标,确定化学法、酶法和发酵法制备刺梨果渣膳食纤维最佳制备工艺,对3种方法膳食纤维样品及原果渣进行品质分析。结果显示,绿色木霉发酵法为最佳处理方法,优化条件下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12.75%,比原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提高了74.42%。3种处理方法得到的总膳食纤维(TDF)膨胀力、持水力、持油力、胆固醇吸附力均比原果渣有所提高。电镜扫描发现3种处理方法均使纤维结构发生不同变化。红外光谱扫描分析显示,刺梨可溶性膳食纤维含有糖的特殊吸收峰,处理条件不同导致官能团组成不同,酶法和发酵法可溶性膳食纤维含有半乳糖,化学法可溶性膳食纤维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