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利用TEM详细地研究了构成TRIP钢的贝氏体显微组织特征。选择的2种Si—Mn钢分别为0.6C-1.5Mn—1.5Si和0.18C-1.55Mn-1.7Si(ωt%),在奥氏体化温度下,高碳钢直接冷却到贝氏体转变温度,而低碳钢则有保温阶段,目的是在贝氏体转变前形成多边形铁素体。测试了贝氏体转变阶段的试样,以确定在不同转变温度下碳化物析出趋势。除高Si试样外,大部分试样都分析出有渗碳体颗粒,但检测的渗碳体与贝氏体铁素体的取向与通常的Bagaryatski关系不同,渗碳体的形成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看是正常的。作者特别强调,人们认为TRIP钢析出无碳贝氏体的想法并不是合理的,因此,对于设计这类高强钢工艺参数,动力学模型不能忽略碳化物沉淀析出。  相似文献   

2.
李道明  姚枚 《钢铁》1992,27(4):51-54
本研究通过对HQ—70钢连续冷却转变(CCT)图的测定、组织状态分析、系列温度下切口试样冲击性能试验以及断裂特性考察,阐明了该钢冷脆机制及显微组织控制因素。结果指出:与回火索氏体状态相比,粒状贝氏体的出现使该钢的冷脆倾向性加剧,仅约20%(体积)的粒贝组织就使塑-脆转折临界温度T_(ce)大幅度提高,粒贝含量继续增加时T_(ce)的升值趋于饱和。粒贝组织致脆机制系由低温下的解理断裂特性决定。最后确定了改善冷脆抗力、避免粒贝形成所应保证的最低冷却速度ν_e=40℃/s。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全自动相变仪对不同锰铬含量的贝氏体钢组织转变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锰铬元素含量对贝氏体钢过冷奥氏体相变点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转变温度对贝氏体钢组织转变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贝氏体钢组织转变的最佳温度为330℃,为贝氏体钢生产工艺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验研究发现,抗拉强度大于1000 MPa的吉帕级复相钢,其组织主要以贝氏体为主,但当采用传统的在“贝氏体C曲线鼻温”发生奥氏体等温转变时,发现组织中形成不同形貌混杂的贝氏体组织,如多边形块状的贝氏体和板条状的贝氏体等。进而通过对等温转变温度的精细调控,实现了对不同形貌的贝氏体的精细分离,分别得到组织中只含有单一板条状贝氏体和基本以块状贝氏体为主的两种复相钢,并进而发现两种不同形貌的贝氏体会对吉帕级复相钢的力学性能产生几乎截然相反的两种不同影响:板条状贝氏体有利于扩孔翻边而劣化拉延,而块状贝氏体劣化扩孔翻边而有利于拉延。因此,可以通过调控奥氏体等温转变温度,实现贝氏体形态的精细调控,进而得到两种力学性能不同但又相互弥补的吉帕级复相钢产品。  相似文献   

5.
 采用热膨胀法测定6种不同成分低碳贝氏体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CCT曲线表明,加入微量硼能使含钒低碳贝氏体钢在大于03℃/s的冷速下获得贝氏体组织,而V-N微合金化的低碳贝氏体获得全贝氏体的临界冷速要高于V-B钢,且贝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也要较V-B钢高20℃左右。在含钒、氮低碳贝氏体钢中加入钼、铬将会促进钢的贝氏体相变,但钼的作用要优于铬;钼、铬的加入可使含钒、氮低碳贝氏体钢的贝氏体转变温度降低至少30℃,且贝氏体组织得到了细化,钢的维氏硬度也提高了HV10~30。  相似文献   

6.
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类型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低碳贝氏体钢受控冷工艺的影响会得到不同类型的组织,在较慢速冷却时,在奥氏体中先形成针状铁素体,残余奥氏体会被包裹在铁素体之中,形成粒状贝氏体团。工业轧制试验表明.不同控制冷却工艺可得到两类组织,一类出现黑珠组织(富碳马氏体组织).具有该组织的钢轧态冲击韧性低。另外一类为细化的板条贝氏体组织,具有该组织的钢轧态强度高,冲击韧性好,但伸长率不足。通过回火处理,存在黑珠组织钢的冲击韧性能得到提高,超细化板条贝氏体组织钢的伸长率也能得到改善,但后者屈服强度会比前者高100MPa左右。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Si—Mn—Cr低碳贝氏体钢在正火和回火过程中的组织转变和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经350℃回火后具有良好的强韧配合,新型贝氏体钢屈服强度为1 196 MPa,抗拉强度为1 437 MPa,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分别为13%和50%,冲击韧性为72 J/cm~2,强韧性配合明显高于普通及淬火珠光体钢轨钢。而在450℃~600℃回火时出现明显的回火脆性。通过研究回火后的组织转变及残余奥氏体热稳定性、机械稳定性的变化,探讨了无碳贝氏体韧化及脆化机理,提出了适于该钢的最佳回火工艺。  相似文献   

8.
用热膨胀法,通过对含1.5%w(Al)和含w(Al)1.0%+w(Si)0.5%的2种TRIP钢的显微组织观察,绘制了2种不同w(Al)、w(Si)的TRIP钢的静态CCT曲线,研究了含Al TRIP钢在冷却过程中的相转变,分析了冷却速率及不同w(Al)对微观组织和贝氏体转变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Al元素加速TRIP钢冷却时铁素体转变和贝氏体转变,但是推迟珠光体转变。  相似文献   

9.
易敏  王国栋  陈涛  王立峰  佟倩 《钢铁》2013,48(2):59-63
 采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研究了一种Si-Mn系低碳贝氏体钢的连续冷却转变组织,并在首钢棒材厂工业轧机进行了生产工艺试验的工业试制,研究了不同轧制工艺对金相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系列贝氏体钢在2℃/s的冷速条件下可得到全贝氏体组织,冷却速度对组织类型和性能有直接影响;通过合理地控制轧制工艺,可得到细小的贝氏体组织,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冲击性能,抗拉强度可达到1000MPa以上,冲击功达到80J以上。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一种Mn-Nb低碳贝氏体钢。通过热模拟试验,测定试验钢的相变点温度并绘制其静态CCT曲线,研究试验钢在不同冷速下显微组织及显微硬度的变化规律。在所研究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冷速越高,相变开始温度越低,随着冷速的增加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由粒状贝氏体逐渐转变为板条贝氏体,且板条束越来越细小,硬度越高。  相似文献   

11.
以轴承用高碳贝氏体钢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及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奥氏体化温度对贝氏体钢组织形成及性能的影响,遴选出最优的奥氏体化工艺,同时对比了不同贝氏体等温转变后有无Ce元素添加的高碳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950℃奥氏体化温度得到的组织中无明显的大颗粒未溶碳化物,组织尺寸和硬度性能...  相似文献   

12.
韦弦 《河南冶金》2012,(4):12-16
对影响含硼低碳贝氏体钢冲击韧性的因素进行了对比试验和分析,总结了含硼低碳贝氏体钢冲击韧性的规律。认为影响含硼低碳贝氏体钢冲击韧性的主要原因是有效晶界与质点控制,从而通过细化轧制奥氏体获得有效晶界,通过控轧控冷来控制相变,获得不同类型的中温转变组织分割奥氏体。利用准多边形铁素体、位向不同的板条束、和粒贝等组织有效改善冲击韧性,获得良好的强韧性匹配。同时微合金元素的合理使用与钢水纯净度的控制是获得良好韧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杨雄  陈林 《包钢科技》2015,41(1):33-35
采用Formastor-F型全自动相变仪测定610 MPa水电用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研究了该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过冷奥氏体的组织转变过程及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结果表明,实验钢冷却速度低于5℃/s时,转变产物为F+P,冷却速度高于5℃/s时,出现贝氏体组织,随着冷却速度的加快,贝氏体逐渐增多,珠光体逐渐减少,冷却速度达到20℃/s时,珠光体消失。冷却速度大于150℃/s时,转变产物主要为马氏体。  相似文献   

14.
 取9Cr2Mo钢和GCr15钢,奥氏体化后进行中温等温转变,采用金相显微镜和QUANTA-400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贝氏体碳化物的形貌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9Cr2Mo钢和GCr15钢的上贝氏体组织呈羽毛状,上贝氏体碳化物呈长短不一的薄片状或短棒状,分布在铁素体亚片条或亚单元之间,其排列与贝氏体铁素体片条轴向大体上平行分布;下贝氏体组织呈竹叶状或针状,下贝氏体碳化物呈细片状或纤维状等形状,分布在铁素体片中间,大多数与片条的主轴方向交角排列,但角度不等。钢中贝氏体碳化物在γ/α相界面上形核,向奥氏体中和铁素体亚单元间长大,是碳原子沿着相界面扩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12Cr1MoV钢经正火回火后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有时出现粒状贝氏体。研究了12Cr1MoV钢粒状贝氏体的形成及其对高温持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氮和火温度地粒状贝氏体的形成非常敏感,粒状贝氏体有利于提高持久断裂强度,但使时效冲击韧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利用热模拟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在线淬火型油罐用钢在不同轧制工艺和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特征,并分析了微合金元素碳氮化物的粒子析出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随终轧温度的降低,油罐用钢晶粒尺寸逐渐细化,铁素体数量逐渐增多;随冷却速度的增大,JGR610E组织类型由针状铁素体向粒状贝氏体到板条状下贝氏体转变,晶粒越来越细小。  相似文献   

17.
新型奥—贝组织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新的合金设计思想,结合我国资源情况,研制了一类高碳硅锰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经280~360℃等温处理,获得了奥氏体—贝氏体双相组织。 文中分析了钢的主要成分及其在钢中的作用;研究了钢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它们同转变温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钢的强韧化和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奥—贝组织低合金超高强度钢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强度和切性均达到超高强度钢的水平,而且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 CF60钢中贝氏体类型和体积百分数对马氏体—贝氏体混合组织的强韧性的影响。“条型粒贝”提高混合组织的强度,但对韧性不利;“块型粒贝”使混合组织韧性增加,但却使强度下降。按某一比值混合的组织经回火后可以得到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9.
利用Gleeble 3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铌-钛微合金化试验钢在变形与未变形条件下的连续冷却相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在2~50℃/s的较大冷速范围内均可获得贝氏体组织,且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组织中粒状贝氏体的量下降,板条贝氏体的量增加;同时变形促进相变,有利于奥氏体中新相的形成。用热膨胀法建立了试验钢静态与动态条件下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  相似文献   

20.
高硅贝氏体钢的抗高应力冲击磨损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维刚  杨业元 《钢铁》1997,32(8):55-58,37
研究了两种硅含量贝低体钢的抗高应力冲击磨损性能与失效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增加钢中硅的含量,可显著地提高贝氏体钢在高应力冲击条件下抗磨损性能。这是由于高硅钢的贝氏体组织中分布有较多细条状残余奥氏体,在高应力的冲击下,近表层内的残余奥氏体发生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从而减轻了磨损表面白层的剥落失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