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1993-2003年的Nino3、Nino3.4区的海水表层温度(SST)和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作业的中上层鱼类年总产量和年平均单位产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经F检验,得出它们在α=0.05的水平上回归效果显著的结论(F>Fα=0.05).其中,Nino3的海水表层温度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作业中上层鱼类年总产量的相关关系R=0.7225,Nino3.4区的海水表层温度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作业中上层鱼类年总产量的相关关系R=0.6685;Nino3的海水表层温度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作业中上层鱼类年平均单位产量的相关关系R=0.6319,Nino3.4区的海水表层温度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作业中上层鱼类年平均单位产量的相关关系R=0.6541.这种关系的找出,今后可以通过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提前一年预测的NINO区海表温度数据,为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作业渔情预报建立简便可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傅文栋 《海洋渔业》1997,19(4):157-160
本文根据对台湾北部渔场中上层鱼类为期三年的生产性探捕试验结果,着重分析了莆田市现有灯光围网作业渔船采用的渔具渔法在该渔场的适应情况和生产性探捕试验的经济效益。指出了该渔场中上层鱼类的渔期、中心渔场位置和渔获组成。  相似文献   

3.
李豪 《海洋渔业》1986,8(3):116-118
<正> 在海洋渔业捕捞生产中围网是主要利用中上层鱼类资源,组织生产的一种作业形式。由于中上层鱼类洄游的不稳定性,因此围网捕捞受渔场变化的制约。东黄海灯诱围网是从七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品种以鲐鲹类为主。渔场作业范围也因捕捞能力而局限在大沙渔场,长江口渔场一带。捕捞时间高度集中在11~12月至翌年的1~2月间,十  相似文献   

4.
台湾海峡南部中上层鱼类群聚资源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台湾海峡南部灯光围网作业渔场约自东经115°30′至119°30′,北纬22°至24°30′,即包括闽南、台湾浅滩、汕头和甲子等四个渔场。闽南和汕头地区的机帆船灯光围网终年在此作业,捕获蓝圆鲹和金色小沙丁鱼等多种中上层鱼类构成的群聚资源。1971—1982年  相似文献   

5.
汕头——台浅渔场上中层鱼类的灯光围网生产,实际上是潮汕地区和福建闽南灯围机船终年生产的渔场。而潮汕沿海各县投产灯围机船则逐年减少,单产、总产远远落在闽南灯围产量之后。为使潮汕灯围机船得以巩固发展,充分利用台浅渔场的上中层鱼类,本文对该渔场灯围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6.
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是蓝圆够、金色小沙丁、脂眼鲱、鲐鱼等多种中上层鱼类群聚的优良场所,也是我国重要的灯光围网渔场之一。  相似文献   

7.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利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属上升流渔场,加上台湾浅滩独特的生态环境,在这里孕育着丰富的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等中上层鱼类资源。曾一度成为我国首届一指的群众灯光围网作业渔场。1987年闽南、粤东地区灯围产量曾高达15万吨。一、闽南地区灯围开发中上层鱼类情况自1964年机帆船灯围作业试验成功后,在闽南和粤东地区迅速形成相当规模的灯围渔业。三十年来,闽南地区灯围经历了70年代迅速发展;80年代相对稳定和90年代发生滑坡三  相似文献   

8.
闽南、粤东近海渔场,是我国群众机帆船灯光围网渔业最重要的作业渔场之一。本文根据1971年以来,我们对该渔场进行综合调查所得的资料,就灯围渔业的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变动趋势,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讨论。一、灯光围网历年渔获量的变化闽南、粤东近海的灯围渔业兴于六十年代中。七十年代,投入该渔场生产的灯围渔船,最多时达1,100艘(组),常年作业的有600多艘。图1表明,闽南、粤东近海的灯围渔业,自1966年以来,随着作业船数迅速发展,渔  相似文献   

9.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主要中上层鱼类可捕规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主要中上层鱼类资源一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鲐鱼、脂眼鲱、竹(竹夹)鱼,颌圆鲹、羽鳃鲐和大甲鲹等,自六十年代中期灯光围网作业的兴起之后已经历了近30年的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目前投入该渔场的灯光围网作业单位,虽然比七十年代减少了三分之一强,其捕捞能力却较七十年代有明显提高,作业天数和投网次数也相应增加,因此灯光围网的捕捞力量已接近七十年代的水平。而近年来捕捞中上层鱼  相似文献   

10.
袁启荣 《海洋渔业》1998,20(2):70-71,67
<正> 闽东、台北渔场是中上层鱼越冬、产卵、索饵的重要场所。该渔场中上层鱼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是日本、中国台湾以及福建沿海拖、围网生产的主要渔场。随着马面鲀资源的急剧衰退,开发利用该渔场春汛中上层鱼资源,已被各国有海洋渔业企业所重视。1995年春汛,我公司首次组织拖网作业赴该渔场捕捞中上层鱼,获得成功。1997年4月下旬我公司又先后组织了4组围网船投入该渔场生产,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拖、围网生产中上层鱼的成功,标志着该渔场已成为我公司春汛生产的重要渔场之一。  相似文献   

11.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汪伟洋  张壮丽 《海洋渔业》1997,19(3):113-117
本文根据闽南、台浅渔场1987~1995年间灯围渔业逐年各月生产统计资料,以及渔获物组成、生殖群体结构和幼鱼发生量对中上层鱼类进行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80年代末期以来,福建闽南地区灯围作业船组不断减少,但平均单产逐年上升,从而保持了渔业质量在下降中相对稳定。中上层鱼类种群结构非常稳定,蓝圆鲹和金色小沙丁鱼一直是最重要的渔获对象,占灯围产量约2/3。其生殖群体几乎是一成不变,该两个鱼种叉长优势组均为180~200mm,各占60~80%,1龄鱼补充群体数量雄厚,且其幼鱼发生量连年增长,闽中、闽东沿海小型灯围和夏缯等作业夏汛产量逐年迅速上升,由此认为,90年代以来,闽南、台浅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利用不足,建议扶持灯围作业,加大对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12.
东海黑潮区灯光鱿钓渔场与水文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瑞生 《海洋渔业》1998,20(1):11-17
本文通过对1996、1997年春季在东海黑潮区域的灯光鱿钓渔场的探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黑潮左侧的褶皱形锋涡旋及其右侧的逆流和暖涡旋的附近区域,易形成良好的灯光鱿钓渔场。春季黑潮表层的25℃等温线出现与否,似可作为寻找鱿钓渔场的一种判据。黑潮势力的强弱变化对渔场出现的迟早以及产量的变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关于闽南、台浅渔场海洋捕捞作业结构调整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闽南、台浅渔场海洋捕捞强度不断增强,捕捞方式和作业结构日趋不合理,渔船效率下降。本文从渔场的渔业资源现状出发,对灯围、拖网等作业规模的总量控制进行探讨,提出加强渔业科学管理,控制拖网,巩固灯围,发展流刺网、深水延绳钓及鱿鱼钓和鱿鱼敷网作业的新路子,以养护和合理利用渔场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渔业是中国近年新兴的一种远洋渔业,具有一定开发潜力,掌握灯光围网的渔获物组成及渔场变动情况对于西北太平洋的渔业管理和开发具有一定意义.文章根据2014—2019年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渔业统计资料,对渔获量、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以及主要的渔获物组成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用渔获量重心法和聚...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2007-2008年闽东北外海光诱敷网渔业监测调查资料,分析该渔场光诱敷网渔业利用状况。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光诱敷网作业生产汛期一般为4-10月,旺汛期在5-7月,2008年产量260 t,比2007年增加2.5倍;主要渔获种类有扁舵鲣,占总渔获产量40-50%,其次枪乌贼约占40%。目前枪乌贼资源现状仍然保持相对良好,反映在光诱敷网作业枪乌贼所占比例及平均网产年间的变化很小,年产量不断上升。为更合理利用和保护枪乌贼资源,建议加强光诱敷网、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6.
闽东渔场光诱鱿鱼敷网渔业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4—2005年闽东渔场鱿鱼灯光敷网作业技术试验和鱿鱼资源调查项目的资料结合近年来闽东地区鱿鱼敷网生产监测资料,对闽东渔场鱿鱼敷网生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闽东地区鱿鱼敷网发展十分迅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渔场范围位于北纬26&#176;00′-28&#176;00′,东经121&#176;30′-125&#176;00′海域;渔期每年的4—10月,旺汛为6~8月。主要渔获物组成为枪乌贼类、鲐鳄鱼、纯科类和扁舵鲣、其年间所占比重变化很大;本文还对其中部分主要渔获种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总体来看,闽东渔场的光诱敷网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不宜过度发展,建议不要过早的捕捞产卵群体和过度捕捞幼体枪乌贼。  相似文献   

17.
据普查,福建省现有各类海洋捕捞渔船32556艘,平均功率45.9kW。其中拖网渔船4425艘,占总功率的53.3%,产量占总海捕量的42.3%,受燃油涨价和资源衰退影响,许多拖网船亏本经营、全省现登记在册的定置网渔船有7389艘,定置渔船的大型化、钢质化,并向外拓展已成潮流。全省围网船376艘。全省现有渔船总数太多,捕捞结构不合理已成主要问题,减船转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采用 Schaefer 剩余产量模式估算了闽南近海三大作业——定置网、拖网和灯光围网的渔业资源可捕量和最适捕捞力量,结果定置网的 MSY为5.55万 t,f_(opt)为33745张;拖网的 MSY 为15.92万 t,f_(opt)为2222艘;灯光围网的 MSY 为10.12万 t,f_(opt)为472组。根据评估结果就现有捕捞船(网)数量,提出了削减定置网和拖网作业的捕捞力量,发展灯光围网渔船的调整方案,以及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近海渔业资源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拥剑梭子蟹渔业及其生物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壮丽 《海洋渔业》1997,19(1):17-21
本文根据1992~1995年期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开展单拖渔业调查和蟹类资源调查中所收集的资料,阐述了该渔场拥剑梭子蟹主要分布海区、生产汛期、繁殖盛期以及群体组成特点,为今后合理利用和管理该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