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他们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找准学生认知的起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洞察儿童学习心理规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进与退的艺术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搭建学生的认知坡度,让学生主动建构,促使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形成技能;拓宽学生的认知深度,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2.
3.
李军华 《数学教学研究》2009,28(8):46-47,51
学前教育专业女生数学知识基础薄弱,在数学认知结构中缺少与新知识相关的丰富知识,由于基础知识的储备量严重不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她们经常出现知识断裂、知识零乱等现象.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学生认知方式与空间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的研究已经很多,包括:认知方式的相关研究;空间认知能力的相关研究;认知方式与空间认知能力的关系的相关研究.认知方式对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仅涉及到认知方式对图形推理、地图表征等的影响,认知方式对空间认知能力中的心理旋转、心理折叠、心理展开的影响却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自我概念是个体心理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心理健康的人的核心特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的重要阶段。用心理测验量表对7-11岁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学习认知、人际认知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自我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采取自我知觉的统一、肯定的评定、形成正确的成败归因等教育对策,可帮助小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认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精神"的认知形式是道德认知过程区别于其他认知过程所特有的最高认知形式,也是保证道德能够成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根本环节。从对伦理思想史的考察中有可能大体上理解和把握以"实践—精神"为方式的道德认知机制。道德认知的功能在于,以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方式为中介,将社会道德应然性及时、恰当、有效地转化为认知—行为主体的道德行为,实现德心与德行的结合,塑造和养成人类的德性,从而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来把握世界。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决的认知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扎根于数学学科中解代数应用题的重难点教学内容,运用认知分析法,对已有“问题解决”认知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与述评,归纳细化出解代数应用题的三维认知过程模型.基于此模型的特点与规律、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诊断理论,从“操作”和“图式”两大认知成分出发,析出解代数应用题的7个认知属性:基本算术运算A1、多步运算A2、基本数量关系A3、复杂知识的图式A4、识别隐含条件A5、算式表征A6、正规代数策略A7,从而建构解代数应用题的认知结构模型.最后运用口语报告法及流程图分析法来质性评估认知属性及属性间层级关系.为此,将理论反哺于教学实践,为教师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自上而下测验的编制、以及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解决的补救性教学提供可操作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学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认知转向。认知语言学家将文学语言纳入研究范畴,认知文体学应运而生。本文通过综述和分析过往研究,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认知文体学研究的历史沿革、研究方法 和发展趋势。据此认为,认知文体学研究者们从认知的角度构建了一种系统的文学理论,将认知文体学研究 纳入研究身体体验的神经学科范畴,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人物的认知方式,更为系统地阐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9.
认知老化是老年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我国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在老年认知活动的认知速度,认知能力的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智力,日常认知,认知功能障碍等方面。随着测量理论、方式以及科技的发展,在研究内容、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工具、研究结果的推广等方面会发现更多值得思考和探讨的新颖点,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研究结果,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认知语言学与认知法简单分析 ,帮助语言学学习者正确理解认知法、传统语言学观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1.
词汇是语言产生的核心部分。词汇习得不仅受到固有特征的影响,而且受到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制约。基于词汇习得的心理认知规律,分析词汇习得的心理认知机制,提出组块化、分层网络化、激活扩散式、范畴归类化等词汇习得认知策略,帮助学习者了解、激活与组织心理词汇,使之范畴化、网络化、层次化,进而有效地习得英语词汇。  相似文献   

12.
试论隐喻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思维的贫困”产生了“根隐喻”,但“根隐喻”的隐喻性只是在人们的认知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才被认识。同时,隐喻又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它的认知功能直接影响着句子的组合关系,可以改变句子原有的语义规则。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世纪80年代隐喻被引入认知领域后,认知心理学对隐喻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隐喻的认知属性作了分析:隐喻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思维形式,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隐喻的三种理论阐述了隐喻反映客观事物的认知方式;隐喻作用于感知觉、思维、想象,影响它们反映客观世界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日语中的主观性极强的感情形容词以其独特的用法成为日语词汇中特殊的一类。它要求用第一人称作主语是由人类这个认知主体的认知决定的。认知语言学能够从认知基础、认知生成过程和人类的认知模式等方面揭示感情形容词语法特征的内在原因,并能够在以上几方面通过日语感情形容词的认知原理解释其在语法上异于汉语和英语的现象。通过对日语感情形容词及其运用的认知原理的论述,可以启发日语学习研究者运用认知语言学解释日语中的其他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5.
双语学习经历是学生体验两种语言同时运作的过程,完全不同于单语的内在思维模式,因此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会得到更积极的发挥.在各种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都会有意或无意地采取某种认知策略,而在双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取的认知策略可能与单语学习者相同,但是他们在运用该认知策略时的认知过程和自主程度却迥然不同.因此,我们要加大其理论深度的研究,探讨双语教学的力度,以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困生与数学优生在数学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人的认知的基础是对句子深层结构的认知。机器作为形式化的认知手段 ,很难理解非形式限制的靠常识和逻辑判断的各种歧义。人的认知在识别一个句子时 ,是把句子作为一个语义整体来处理的。怎样使机器认知的层次从词和词组的层次上升到句子或段落的层次上 ,怎样使机器认知依靠相邻信息来排除人的认知靠常识或逻辑才能排除的歧义 ,是汉英机器翻译在今后的分析环节中需要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公民的法律认知分为法律实体认知、法律程序认知和法律本性认知三个层次。三个法律认知层次既是公民法律认知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一般过程,又是法律范畴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展开。从理论上研究法律认知层次,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认知水平,对促进全体公民以主人翁的态度更为有效地参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认知的概念始于20世纪四十年代,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己、对人、对群体进行认知的过程。要完成这些过程,必须发挥语言的作用。语言既是社会认知的手段和工具,又是社会认知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和对他人角色的认知。影响语言社会认知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国际音乐知觉与认知联合会,欧洲、北美、亚太等地区及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阿根廷等国的音乐认知学术组织进行了简单介绍,使我们粗略地了解了国际音乐认知学术研究领域的发展,对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将起到借鉴与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