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56例急性脑出血内科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6例和依达拉奉治疗组30例,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7、14 d血清ICAM-1、MMP-9含量,并对脑出血患者在相应时间检查头部CT,计算脑水肿大小,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3、7d,依达拉奉组患者血清ICAM-1、MMP-9含量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14d两组患者血清ICAM-1、MMP-9含量下降到大致相同水平(P>0.05).治疗后3,7、14d,依达拉奉组脑水肿体积小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可显著降低急性脑出血患者ICAM-1和MMP-9的表达,减轻脑血肿周围脑组织炎症反应和继发性脑组织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对脑出血患者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的影响,评价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5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3、7、14、21d血清中NSE浓度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的影响。结果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第3d时,该组患者血清中NSE浓度明显下降,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至治疗第14d时仍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S-100β蛋白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7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37例)和常规组(36例).依达拉奉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14 d.分别于脑出血后2d(治疗前)、6d、11d时进行血浆S-100β蛋白检测和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结果与3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依达拉奉组和常规组血浆S-100β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与依达拉奉组比较,常规组脑出血后6d、11d时血浆S-100β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依达拉奉组和常规组脑出血后6d时血浆S-100β蛋白水平最高,且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与常规组比较,依达拉奉组治疗后6d、11d时SSS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0.05).依达拉奉组和常规组脑出血后6d时SSS评分最低,且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依达拉奉组和常规组血浆S-100β蛋白水平与SSS评分均呈负相关(r=-0.9018,P<0.01;r=-0.8483,P<0.01).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浆S-100β蛋白表达水平可以反映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依达拉奉可明显降低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S-100β蛋白表达并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中青年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急性脑出血中青年患者分为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两组患者均在发病24h内给予降颅压、调整血压及血糖等对症治疗。依达拉奉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每日2次,共14d。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BI)。结果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和BI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依达拉奉组有效率为8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以明显地改善急性脑出血中青年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及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7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脑水肿面积、神经功能及自由基改善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脑水肿面积显著小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脑水肿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C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7dNO、LP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OD、GSHP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可显著缩小脑水肿面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依达拉奉组60例,接受依达拉奉30mg静滴,2次/d,共14d;对照组60例,给予生理盐水静滴,疗程同依达拉奉组。2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5d分别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结果治疗15d后依达拉奉组ADL有效率83.3%,明显高于对照组50.0%(P<0.01);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为(7.23±2.5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4.21±2.78)分(P<0.01)。结论依达拉奉可明显促进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的影响及评价其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3d和治疗1周后血清NSE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治疗前血清NSE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依达拉奉治疗第3d时,患者血清NSE浓度明显下降,低于常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有保护脑神经元作用,并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急性脑出血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分析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治疗效果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静滴,bid,共14d。结果治疗组在1月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治疗过程中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总体评价的基本痊愈率和进步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 依达拉奉可改善脑梗死所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降低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微创联合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1—2013-12收治的8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持续用药2周,检测2组血清MMP-9水平,并记录NIHSS评分和BI指数。结果血清MMP-9含量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636,P〈0.01);治疗前2组MESSS和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中MESSS和BI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62、3.9890,P均〈0.01)。结论微创联合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并能有效减轻患者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保护脑细胞,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银杏达莫20ml,1次/d,连续14d,静脉点滴);B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2次/d,连续14d,静脉点滴)。同期选择非脑血管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患者血清MMP-9及TIMP-1浓度的变化,测定治疗前、治疗第30天的NIHSS评分,判定两组的疗效。结果在治疗第7天,B组的MMP-9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1)。治疗第7天时,与A组相比,B组TIMP-1浓度升高明显(P<0.01)。B组治疗的有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直接降低血清MMP-9的浓度,或通过调节TIMP-1来降低MMP-9水平,可能是其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普罗布考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MMP-9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将6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其中普罗布考组(32例),常规治疗组(30例),用酶谱法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清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 (1)普罗布考组治疗2周后血清MMP-9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2周后普罗布考组血清MMP-9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普罗布考能降低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MMP-9水平,可能因此抑制了血-脑屏障的早期开放和脑水肿,从而减轻缺血性脑损伤,防止脑梗死出血转化和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7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生理盐水100 mL静滴,30 min内滴完,2次/d,2周为1个疗程.观察14 d时2组脑血肿、脑水肿的变化、疗效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及日常生活活动量(ADL)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脑血肿和脑水肿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0.0%和87.5%,高于对照组的22.6%和61.3%(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4 d的CSS及ADL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依达拉奉能促进血肿吸收,抑制水肿形成,可明显促进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尤瑞克林治疗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尤瑞克林+依达拉奉)29例和对照组(依达拉奉)34例。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Scale(MR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观察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IHSS、MRS及ADL评分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性别构成比、年龄、治疗期问血糖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压以及NIHSS、MRS和ADL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尤以治疗一周后更为明显,但无低血压及脑低灌注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的疗效优于单用依达拉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将发病48h内入院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尤瑞克林组)。评价治疗前后血清MMP-9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记分法对入院后当天及治疗2周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各组2周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与入院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瑞克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MMP-9水平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尤瑞克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短期应用尤瑞克林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创血肿清除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住院天数和经济支出的影响.方法 将7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在发病后1、3、6个月3个时间点,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临床痴呆分级量表(CDR)和汉语失语检查表(ABC) 分别对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痴呆程度及语言功能进行评分,同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的经济支出.结果 1、3、6个月时,微创组NIHSS 评分、MBI指数、ABC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在3、6个月时,微创组CDR分级较常规治疗组低 (P<0.05).微创组住院天数和住院期间经济支出均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微创血肿清除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且住院天数和住院期间经济支出均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含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比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20例健康者血清Lp-PLA2含量,并根据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梗死面积分别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度神经损伤、中度神经损伤和重度神经损伤3个亚组和小面积梗死、中面积梗死及大面积梗死3个亚组.分析血清Lp-PLA2含量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梗死面积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清Lp-PLA2含量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且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神经损伤程度亚组和梗死面积亚组,组间血清Lp-PLA2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水平明显升高,可用于评估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影响,观察其对颈动脉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 1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72)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72),抽血检查后分别随机分为小剂量组36例(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和大剂量组36例(阿托伐他汀40mg/d,口服).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面积及斑块回声变化.结果 治疗前,在同一种性质斑块中,两治疗组(小剂量和大剂量组)间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对两种性质斑块间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进行比较,无论是小剂量组还是大剂量组,三项指标均以易损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或P<0.01);在同性质斑块组中,无论是接受小剂量还是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后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均明显下降,但大剂量组三项指标下降幅度均大于小剂量组(P均<0.01).治疗6个月后,小剂量组IMT值及斑块面积稍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而大剂量组IMT值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下降,两项指标均低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后,小剂量组斑块回声信号无明显改善,而大剂量组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高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清hs-CRP、IL-18和MMP-7的水平可作为检测AS易损性的血清学生物指标;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和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