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城市民众用于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等重大灾害的安全避难场所。文章在对国家一些典型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宿迁地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规划和建设案例,对指导宿迁市今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其他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地震灾害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面对它的突然袭击,更需要我们有序和有效地应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就是在地震发生时,为受灾群众提供用于临时安置或长期避难的场地空间。良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是在地震发生时群众得以有序、有效避难和疏散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绵阳地震灾区应急避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应急避难及紧急疏散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公共避难场所建设的重要性。在地震灾区经验教训和部兮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应急避难场昕的建设要求,并就厦门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其场址通常选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等处,与其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5.
引言室内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经政府规划、建设或对某些建筑物改造后,具有一定的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群众紧急疏散和临时生活安置的室内安全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深圳市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123处,其中室内场所684处,室外场所439处。  相似文献   

6.
正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介绍2003年10月1日,在北京市地震局和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共同努力下,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在北京试点建成。它是以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为依托,在公园改造时引入防灾避险理念,使之成为平时百姓休闲游览的场所,灾时百姓疏散安置的场所。  相似文献   

7.
白昕 《城市勘测》2015,(3):79-8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图集是地震系列专题地图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在城市应急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出发,探讨了应急避难场所地图集的设计和编制方法,并以福州市为例进行了实验和应用,为今后的城市应急避难专题图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灾害形势,分析乌兰浩特市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建成区现状概况及上位规划,提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总目标,并对城市避难场所、疏散通道系统和避难设施等内容深入研究。本次专项规划的编制,对统筹城市防灾体系、提高防灾综合能力及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安全前置条件  相似文献   

9.
应急避难场所是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本文以学校应急避难场所实际案例为基础,展现应急避难场所的电气设计,并总结了今后避难场所设计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与减灾》2006,(3):14-14
北京市昌平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应急系统建设,为了增强城市应急避难能力,区政府将亢山广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了昌平区2006—2008年迎奥运环境整治工程。2006年3月开始进行亢山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同月竣工。亢山广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占地40850平方米,地势平坦,绿地和步行道相间呈环状分布。灾时可利用面积36765平方米,疏散灾民18382人。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或其他应急状态下,附近居民可在政府的组织下,紧急疏散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