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华北37次M≥6.0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以及1954~1992年首都圈地壳形变图象研究中,提炼出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与地壳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地壳形变速率的增大;②震前数年环绕强震震中出现孕震空区与形变空区;③在图象动力学参数方面都表现出信息维的减小,表明地壳形变局部化随着时间而增加,是反映强震孕育阶段的重要现象和参量.最后,应用非均匀介质中非均匀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与地壳形变图象异常物理机制给予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2.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6,18(2):170-178
从华北37次M6.0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以及1954~1992 年首都圈地壳形变图象研究中,提炼出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与地壳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 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地壳形变速率的增大;② 震前数年环绕强震震中出现孕震空区与形变空区;③ 在图象动力学参数方面都表现出信息维的减小,表明地壳形变局部化随着时间而增加,是反映强震孕育阶段的重要现象和参量.最后,应用非均匀介质中非均匀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与地壳形变图象异常物理机制给予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邢台地震台网资料研究了1966年3月邢台地震强震活动期间地震位置的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给出了一系列反映邢台地震序列强震孕育、破裂、应力场调整及地震构造的立体图象。进一步探讨了震区地壳介质中存在的障碍体与地震发生的关系。认为这种震区介质的非均匀构造所导致的邢台地震的破裂是一个沿北北东方向的断断续续的发展过程。较好地解释了几个六级以上强震的发生以及强震期后出现的中强余震两头跳现象。本文还对六级以上强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讨论,并与已有结果作了对比,还考察了强震活动期间震源深度随时间变化与大震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20 多年来的大地垂直形变资料, 结合区域地震活动资料, 初步分析归纳了大地形变时空分布与地震群体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对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之川滇菱形块体形变场中期动态演化图象与b 值等地震活动参数图象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 研究了形变场动态演化所揭示的区域现今构造运动的时空差异与反映地壳介质结构特性的b 值的时空分布变化、强震前后地震非均匀度值分布变化以及地震空区等的关系。结果表明: 强震前区域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地震活动参数的时空分布均具有一定的非均匀特征, 二者所反映的大区域应力场变化与介质结构的不均匀导致的强烈差异运动产生的应变能积累是强震孕育的主要原因。得出了一些利用大地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地震活动参数图象相结合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有益结果。  相似文献   

5.
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本文研究了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给出了两者在时间起伏上的一致性,以及印度板块北边界兴都库会和缅甸两端点附近中深地震对中国大际强震活动所具有的前兆性和相关性。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预测,尤其是地震大形势预测是十分有意义的。文中还应用了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计算机模型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理解中国大陆作为一个孕震系统在周围地质构造块体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四川雅江,盐源至云南永胜复杂地震构造区的分段地震活动性以及震源力学作用形式和震型特征;以现今强震活动空段,最新地壳形观测图像,突出的震群活动给出该地震构区未来强震危险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1976年唐山地震成因解释的一个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健 《地震学报》2001,23(5):552-557
指出已有对唐山地震成因解释的不足,综合分析了唐山地震前后的地震现象.认为唐山及周围地区1973~1975年ML4地震密集,而同一时空范围内3级和2级地震并不活跃是最为显著的地震活动特征,并认为这一特征应与区域高应力及地壳介质相对较为完整这一物理实质相对应.假定中国大陆周边的强震活动大体上反映着相应板块对中国大陆作用的强弱,推论20世纪70年代华北地区存在多个动力过程,为唐山地震提供了最基本的力源.进而提出多动力过程和地壳局部弱化模式,以解释唐山地震的成因.这一模式能够较好地解释与唐山地震有关的诸多地震现象.   相似文献   

8.
陶玮  洪汉净  刘培洵  于泳  郑秀珍 《地震》2003,23(2):48-57
根据主要构造分布、震源机制解分布及地震活动状况,将中国大陆及邻区分成20个单元,6个区。利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提供的地震目录,计算近百年来各单元和各区的6级以上强震释放应变能,做出时间滑动后的应变能—时间曲线图,分析认为:(a)中国大陆及邻区百年来的强震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时空动态过程,每个区、带有其高、低潮,然而各地区没有统一的地震释放应变能高潮与低潮;(b)强震的活动与平静只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活动或平静;(c)微动态期划分较好的体现了强震活动特征,每个微动态期内至少有一个高潮期,且强震集中在一个主体地区内发生,各搬动态期的能量可以有起伏。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提出中国大陆地壳变形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控制:(1)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活动及其变化控制中国强震活动图像的总体格局;(2)大陆地壳结构的非均匀性及其变化影响了主体地区的形态结构;(3)地壳形变的继承性影响强震活动主体地区形成与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的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立军 《地震研究》2013,36(1):123-131,142
根据地震地热说原理和中国西部的大地构造资料,讨论了青藏高原的地震构造活动模式及地震活动特征,认为兴都库什地震柱和缅甸地震柱是控制青藏高原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的主因,青藏高原深达70km的巨厚地壳是内陆地区壳内强震频发的有利构造条件,利用35km以下青藏高原的下地壳地震和周边地区的壳下地震活动动态,参考历史震例,可以为研究区内的壳内强震活动与火山活动提供可能的活动强度、活动地点及大致活动时段等前兆性指标,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利用地震柱概念对青藏高原地震构造活动模式的解释似乎更加贴近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特征,可以更加合理地解释壳内强震或者火山发生的成因,也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内地震柱及其影响区的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地区是地震活动十分强烈的地区,天山、阿尔泰、帕米尔和西昆仑都是著名的地震构造带,在这些地震构造带和周边地区发生了多次震级大于5级的强震.本文通过分析西部地区的重力场特征,根据重力数据结合地震剖面、应用Parker-Oldenburg方法反演得到了研究区莫霍面深度,通过对比地震层析成像的反演结果,分析了研究区的地壳结构特征.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结构不均匀特征明显,在造山带地区一般是莫霍面坳陷区,盆地则是莫霍面隆起区,主要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表现为高速区,盆地和主要凹陷区为低速区.根据计算结果和以往强震震中位置分析了地壳构造与强震活动的相关性,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地壳结构的横向不均匀密切相关,强震主要发生在地壳速度变化带附近和地壳速度结构差异较大的地区,在构造应力作用下,这些地壳介质非均匀地区易发生强震,这是中国西部造山带和盆-山边界附近频发强震的构造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周仕勇 《内陆地震》1995,9(1):24-28
科学地选取了8种可用于地震短期日常会商的测震学定量预报参量,编写了相应的计算程式及分析预报软件包。计算了新疆乌鲁木齐等6个重点监测区的预报参量背景值和异常定量判据指标。根据参量动态曲线与已有强震震例的对应关系,对各预报参量的预报效能、预报高效能区及盲区、异常出现时段参数均作了详细分析。最后简要介绍了最新实际应用中的预报实例。研究结果及研制的相应软件在实际日常会商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价值。  相似文献   

12.
1 .ESTABLISHMENTOFAMULTI DISCIPLINARYSYSTEMFORMONITORINGEARTHQUAKESANDPRECURSORS  Amulti disciplinarysystemhasbeensetuptomonitorearthquakesandprecursorssoastopro videasurveillancebaseforearthquakeforecasting .Theestablishmentofamulti disciplinarysystemfo…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强震前兆地震活动图像机理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含有母体岩石、硬包体和随机分布的小裂纹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包体和各层实体中的应力分布. 利用最高应力破裂准则、释放破裂单元刚度生与死的方法,模拟强震前岩石的破裂和小震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文中三种模型都显示出强震前在孕震体即包体附近出现了高应力集中单元. 它们是形成小震空区、条带和地震空间丛集图像的基础. 随机裂纹的存在,有利于在孕震体(包体)外的裂纹端部应力集中,先发生小震,形成包围孕震包体的前兆地震活动图像,而包体中的应力逐渐增加,为发生强震提供了条件. 包体的形状和几何位置是影响强震前兆地震活动图像形态的重要因素. 引入材料的黏弹性,导致了其中应力随时间迅速减小和弹性层某些部位应力随时间的增加. 但在本文设定的构造模型框架和介质参数下,下层黏弹性的存在对上层母体的应力随时间的增加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杨章 《内陆地震》1990,4(2):126-133
根据新疆及苏联天山地区的地震目录和古地震研究成果,将整个天山地区的地震韵律划分为地震世、地震亚世、地震期、地震幕、地震阶五级,探讨了各级韵律的特征。估计了我国天山地区未来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利用GIS进行地震滑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滑坡是由地震引发的一种十分严重的震害,它对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地震滑坡事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滑坡的形成机制十分复杂。为正确认识地震滑坡,以1920年宁夏海原大地震为例,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地震滑坡的形成、发生、发展机制进行了研究。指出了用GIS技术研究地震烈度等对地震滑坡的影响作用、合理评价和预测某一地区地震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1997年伽师强震群及预报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马陵  苏乃秦 《内陆地震》1997,11(4):390-398
1997年1月21日以来,新疆伽师地区发生了强震群活动,至4月16日共发生7次6级地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追踪分析了强震群序列和前兆资料,对其中3次6级,3次5级地震公开向社会作出临震预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减灾实效。  相似文献   

17.
渤海地区地震参数的修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赵燕来  孙岩昧 《中国地震》1993,9(2):129-137
本文介绍了一种横向不均匀介质中地震参数的修定方法。该方法以渤海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最新成果为基础构造速度模型,集中起可利用的渤海周边地区的山东、河北,北京和辽宁等台网的资料,统一修定了近年来渤海及其邻区598个地震的震源参数。所有地震都给出了震源深度并且讨论了地震定位的精度。文中给出了近年来渤海内M_L≥4.0级的地震震源参数修定结果,讨论了该区震源深度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1987年6月19日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镇西北发生了Ms=5.8级地震,震中位于喀依尔提河与阿拉散河交汇处,震中烈度为Ⅶ度,等震线长轴方向与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基本一致。震中区人员无伤亡,仅有山石滚落;Ⅵ、Ⅴ度区内的土平房、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个别砖平房,楼房出现裂缝。这次地震属于孤立型地震,震前有中短期异常。  相似文献   

19.
孙士宏  白利平 《地震》2004,24(1):137-144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8.1级地震后, 川滇地区的震情引起了地震学者的普遍关注。 文中详细阐述了针对当时川滇地区的多种地震与地震前兆观测项的观测异常形成的综合预测意见及预测三要素的判定, 并探讨了8.1级地震对这一预测意见的影响及对经验性地震预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谢智  谢健健  王磊  龚倩 《华南地震》2010,30(3):42-52
利用豫北地区1485年至今M≥4.7级地震和1970年以来ML≥3.0级地震资料,采用了地震活动韵律、6级地震的减震效应、P轴方向变化等方法,对豫北地区,特别是聊兰地震带近几年地震活动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剖析了其与1983年菏泽6.0级地震震前异常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