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如何减少不良事件的管理对策。方法对本院65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前3位分别是给药错误、压疮与输液相关事件,主要原因是查对不严、评估不足与沟通不良。结论:医院要从系统管理上进行改进,强化培训教育,合理使用人力资源,以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寻找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薄弱环节,对不良事件分类、发生原因进行研究分析,为预防不良事件,为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前两位的是用药物治疗错误与患者人身安全。主要原因是护士核心制度没有落实,工作流程执行不力,低年资护士工作能力不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原因及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分析,探讨如何避免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方法:对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上报的74起不良事件,就不良事件的种类、原因及相关护理人群进行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前三位分别是给药错误、跌倒、压疮。主要原因分别是违反护理核心制度、责任心不强、违反操作规程、病人无效沟通、病人安全管理不到位。工作5年以下的低年资护士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人群。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严格要求护士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责任心培养;护理部应建立无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制度,优化人员配置,加强护理工作安全管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各种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为患者安全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报的12起管道护理不良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起管道护理不良事件中,自拔管道10起(83.3%),管道滑脱2起(16.7%)。各种管道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安全管理不到位、对患者评估不足、护患沟通不足、管道固定不牢或不妥当有关。结论:为确保患者安全,应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完善护理安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加强核心制度的落实,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全院2012年1~12月份共34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探讨避免发生不良事件的对策,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方法采用全年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发生不良事件排在前四位的是医嘱执行错误、给药错误、漏输液体和无腕带标识。结论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护士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责任心不强、护士工作超负荷、专业理论基础差、沟通不到位、患者文化程度低和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管理建议,提高老年科护理质量。方法:对医院老年科2017~2019年出现的40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老年护理不良事件主要为跌倒、管道类事件、输液给药事件、压疮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核心制度执行不到位、工作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薄弱、责任心不强、病情观察不到位、临床硬件配套不到位、陪护人员素质偏低和管理不精细等。采取加强培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规范护理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完善风险管理、改进设施设备等措施后,护理质量得到提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明显减少。结论:针对老年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保证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和发生原因,以及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认知。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分析2012~2016年医院发生的385起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和原因;采用调查研究法,调查295名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认知。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居前4位的依次是给药错误、跌倒/坠床、压疮和非计划性拔管;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与患者沟通不良、健康教育欠缺、对患者评估不足、护理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认知状况良好。结论: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综合素质,采取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制度,进行根因分析并改正,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住院安全。  相似文献   

8.
文章就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进行探讨,重点从完善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机制做起,逐步推进健全内部规章制度。日臻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做好年轻护士培训、应用掌上电脑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无惩罚原则等多个方面,概括性地归纳出了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针对发生因素给出了降低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血透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以增强患者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金华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8年1月血透室发生的84起不良事件,归纳并分析其原因。结果: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规章制度不完善、未按规范操作、责任心不强、与患者沟通不到位、专业技术不熟练、透析机器参数设置错误、耗材质量差、消毒不到位,交叉感染、患者精神经济压力大,护理要求高。结论:医院应加强管理,健全工作制度,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护理人员应加强专业技能学习,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提高患者的信任度,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为患者医疗安全和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2年上报的55例护理不良事件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类型的前5位分别是摔倒或坠床、导管脱落、给药错误、院内压疮以及医源性皮肤损伤,占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的83.64%(46/55)。结论:为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应增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精细化护理服务管理在医院特需门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2019年6月接受治疗的120例特需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精细化护理服务管理。对2组患者护理服务管理效果、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护理服务管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56/60),高于对照组的70.0%(42/60)(P<0.05);2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服务管理在医院特需门诊中的应用,能够增加就诊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理解、认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掌上电脑(PDA)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3月-2013年12月门诊输液三岁以上患者42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210名使用PDA护理操作流程,对照组210名使用传统护理操作流程,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运用 SPSS14.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DA组患者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士工作效率较对照组提高(P<0.0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PDA,能够提高门诊输液的工作效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和护士工作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对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及时实施有效的处理,核实并分析发生的原因.结果:未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及未及时进餐是强化治疗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结论: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尤其是胰岛素使用注意事项、低血糖相关知识等是预防和及时处理低血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措施.而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对低血糖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重视程度及预见性是患者安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实习护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以探讨防范对策。发法: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对2009年1月~2009年12月的护生护理不良事件8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操作能力、学生与带教老师的沟通能力是护理不良事件的多见原因。结论为预防护生不良事件的发生,应加强师生沟通,加强学生护理风险意识的教育,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妇产科发生的5例产科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合科室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以预防和减少产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薛艳琴  郭蕊 《西部中医药》2016,(10):126-128
目的:探讨护理延伸服务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延伸服务,2组持续观察3个月。结果:护理期间依从性评分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14.09±1.33)分和(10.34±1.21)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EF)与每搏心输出量(CO)值护理干预后2组均高于护理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心理、生理、社会适应性评分护理后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期间观察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事件、心绞痛、靶血管血运重建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延伸服务可提高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心功能,有利于预后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延续性护理对肌层浸润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术+输尿管皮肤造口的100例患者病历资料随机为分控制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控制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药联合延续性护理。在术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对患者采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进行评价。收集造口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次数。术后第6个月对主要负责患者日常护理的家属采用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性家属量表(MUIS-FM)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情绪功能和角色功能评分高于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及角色功能评分高于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家属疾病不确定感总得分为(71.38±6.31)分,低于控制组的(94.50±7.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延续性护理可以明显降低造口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同时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范静 《亚太传统医药》2010,6(4):180-181
目的:避免或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出现,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促进医护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通过紧密配合,进一步改善医护患关系。方法:对检查者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措施、效果评价。结果:造影后无重大不良反应发生,患者满意离院。结论:经临床实践,在CT增强检查中实施护理程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一些控制对策,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期间临床出现的46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并统计分析发生原因。结果: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药物配伍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炮制方法错误、用药剂量不对、患者属于过敏体质、采用金属器皿进行煎煮等。结论:中药不良反应危害大,应引起高度重视,临床必须加强学习中药知识,科学合理配伍,严格控制中药药品质量,才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阐明其原因,以促进针刺疗法的安全使用。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0年—2010年),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年—2010年),查找有关针刺安全性的文献。提取病种、不良事件类型、例数及结局,进行分类总结。结果:筛选后纳入针刺相关的不良事件文献119篇,共683例不良事件(死亡23例):器官和组织损伤281例(41.14%),感染36例(5.27%),晕针348例(50.95%)。分析发现,95%以上的创伤性事件和感染性事件发生在基层卫生院和私人诊所,多由未经良好专业培训的针灸从业人员操作不当和消毒不严导致。结论:针刺疗法临床疗效较好,但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员操作不当可引起不良事件发生。因此,有必要对基层的针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针刺安全及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