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头痛一、外感头痛方1.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败毒散,均治外感风寒湿之头痛。九味羌活汤兼清里热,适用于外感风寒湿头痛项强,兼见口苦而渴者;羌活胜湿汤祛风止痛力强,适用于风寒湿在表之头痛如裹者;败毒散又能扶助正气,适用于虚人外感风寒湿之头痛项强者。  相似文献   

2.
杨芳  朱亨炤 《光明中医》2011,26(12):2400-2401
朱亨炤主任医师提出中医辨治头痛需区分外感与内伤之别,外感头痛要注意湿邪兼夹,内伤头痛则多责之于肝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历代医家对头痛论述颇多,惟李杲发展了《内经》有关头痛之理论,将头痛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后世医家多宗此说,外感头痛,治以去邪为法;内伤头痛,以调和脏腑功能为治。  相似文献   

4.
头痛是指诸多病因诱导下出现的头部疼痛的一种病症。本病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主要为感受风寒、风热、风湿等;内伤多由风、火、痰、瘀等所致。经方治疗头痛可谓遍布六经,有少阳头痛、阳明头痛、厥阴头痛之分,运用经方六经辨证,抓主症,辨方证,临床治疗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川芎治疗头痛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云玺 《河南中医》2008,28(2):67-68
川芎可用于治疗外感及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对于外感头痛,关键在于祛风。川芎具有祛风通络之功,故可治之。对于内伤头痛,肝经瘀滞头痛,川芎可作为主药,肝气有结,肝阳上亢头痛,川芎可作为佐使药;川芎治疗虚证头痛可为臣药或佐使药。总之,无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只要配伍得当,皆可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清代名医陈士铎论治头痛卓见成效,陈士铎将头痛病因病机分为外感与内伤,外感头痛,辨明所袭经络;内伤头痛,以肝脏象理论为核心,责之脾肾。陈士铎认为外感头痛当疏散风邪,分经论治;内伤头痛当从肝脾肾三脏出发,以审因论治。用药规律则善用引经药以直达病所,常以柴胡、白芍相配,一散一收,一升一补,以获奇效。  相似文献   

7.
川芎治头痛的剂量探讨黎治汉,邱建平,吴炳章(福建省龙岩地区第一医院,364000)主题词川芎/投药和剂量,头痛/中医药疗法1外感头痛川芎茶调散为治外感头痛之效方,只要随证加减得当,外感风寒、风热,风湿头痛皆可应用。所谓“高巅之疾,非风药不能到达”。故...  相似文献   

8.
<正> 头痛为临床常见之病证,病因较为复杂,特别是一些顽固性头痛,苦少良法治疗棘手。胡老治疗头痛颇有经验,每愈痼疾。笔者尝聆其教诲:头为诸阳所会,脑为精血所聚内伤外感均可引起头痛。盖头居人之高位,高巅之上唯风可到,诸邪必借风邪方可上达。故治疗外感头痛当以祛风为先,药宜辛散为主。内伤头  相似文献   

9.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内伤、外感均可发病。古有头痛、头风之分,实乃头痛轻重之别。轻者为头痛,重者为头风。《证治准绳》云:“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外感易治,内伤难医。笔者在临...  相似文献   

10.
辨証要約: 1.凡診头痛,当先審久暫,次辨表里,暫病必因邪气,久病必兼元气,暫病多实,久病多虚。 2.內伤七情,外感六淫,均可誘發头痛,內伤發則漸,外感發則急,內伤头痛多时痛时减,外感头痛多剧而不除。 3.經云:“头为諸陽之会首”,故头痛一症多由清陽不升所致。  相似文献   

11.
头痛又称“头风”,是临床常见病,它可单独出现,也见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最早记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为“脑风”、“首风”。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注于头。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肾精亏虚、饮食劳倦、跌仆外伤皆可导致头痛。外感六淫之邪,上犯巅顶,使经脉阻滞,清阳不得疏发可致外感头痛;内伤情志,忧郁恼怒,气郁肝阳或肝郁化火上扰清窍可致肝阳头痛;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可致肾虚头痛;饮食劳倦,  相似文献   

12.
头痛是常见病之一,主要有外感及内伤二类。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受风寒暑湿,以致外感大淫之邪,侵犯三阳之经,皆成头痛;内伤头痛,多由情志不和,劳疲过度,房室不节以致内伤肝肾,阴阳失调,或使阳亢太过,或清阳不升,因而发生头痛。近来笔者用耳压疗法治疗头痛,初步取得成效。仅作小结,借以抛砖引玉。临床资料一、年龄:最小20岁;最大75岁。20至40岁15例;40岁以上13例。二、性别:男性9例,女性19例。治疗方法一、耳压取穴:心、肝、肾、额、颈、枕、神门、皮质下、神经点、肾上腺。  相似文献   

13.
从瘀论治血管性头痛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头痛属中医学头风范畴。血管性头痛的病因多端,病机虽较复杂,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因于外感者,“盖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经络,经络不  相似文献   

14.
<正>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引起头痛的原因颇多,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临床上使用中药对子治疗,其药物组成原则是,选取既针对病因病机,又具有止痛作用的药物相配伍。此外,对某些剧烈头痛,须采取“急则治标”的原则,宜先暂用止痛药,以迅速减轻患者痛苦。实践证明,运用中药对子治头痛,确有一定疗效。本文介绍一些治头痛的常用对子药,仅供参考。一、外感头痛外感头痛是因感受六淫之邪,而以风邪为主所致。故治疗以祛风止痛为主。对子药  相似文献   

15.
虫类药在临床中对许多疾病,特别是痛证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笔者多年来应用虫类药治疗痛证,有单独使用者,亦有参入辨证施治方中者,多取得令人满意之效,介绍于下。1头痛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多实,内伤头痛则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在...  相似文献   

16.
<正>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凡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的以头痛为主症的病证均可称之为头痛~([1]),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外感以风邪为主导,兼夹寒热暑湿而致病。内伤头痛分为气郁、肝火、肝阳、痰浊、瘀血、气虚、血虚、肾虚之头痛。《素问·举痛论》曰:"痛而闭不通矣。"叶天士说:"络虚则痛是也。"故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头痛,均可以概括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其中"不通则痛"是由  相似文献   

17.
头痛是一种病因较为复杂的病症,临床辨证多分为二类:一是外感,二是内伤。外感有风寒、湿热之分,内伤有痰瘀、气虚、血虚、热厥、食厥之别。一、病因病理: 外感系受风寒湿热侵入人体(特别是风)循经而上,攻入头部,邪气与正气搏斗而引起。内伤系气血俱虚、清阳不升、经脉空虚、邪气逆上、诸经气滞,痰湿郁阻而致。二、临床症状: 外感:1)风寒头痛,其痛较甚,痛的部位在前额后脑,伴恶寒发烧,流涕咳嗽。2)湿热头痛,在头颅两侧,胀痛沉重,伴四肢无力,不思饮食,恶心。内伤:1)痰瘀头痛:头痛剧烈,眩晕欲吐,兼眉棱骨痛,甚至头痛如裂。2)气  相似文献   

18.
正头痛,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可发生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如颅内疾病、五官、心血管疾病以及各种急性感染等。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居于人体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也在头部交会,那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我们头痛呢?中医把头痛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头痛属于实证,起病较急,疼痛比内伤疼痛剧烈,常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  相似文献   

19.
头痛是一个自觉症状,临床上比较常见,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头痛是以头部发生疼痛为主证。如果仅是一侧局部疼痛,叫做偏头痛。因为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五脏六府的气血都上会于头部,无论外感、内伤的因素,引起脑部本身的病变,或其他部分的疾病影响,均可发生头痛症状。因此,头痛涉及的疾病十分广泛。但在临床辨证上总不离外感和内伤两种原因所致。本文所讨  相似文献   

20.
李东垣治疗头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卫华 《光明中医》2000,15(4):20-21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补土派代表。他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 ,将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 :“内伤脾胃 ,乃伤其气 ,外感风寒 ,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 ,有余者泻之 ,伤其内为不足 ,不足者补之” ,头痛亦然 ,《内外伤辨惑论》曰 :“外感头痛 ,常痛不休 ;内伤头痛 ,时痛时止”。在内伤病的诊治方面 ,东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提出了“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的观点 ,并形成了脾胃学说这一具有独创性的系统理论。1 外感头痛的处方用药思路东垣认为 ,人与万物一样 ,处于不停的升降浮沉运动之中 ,脾胃居中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