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医治疗不寐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毅渠 《四川中医》2005,23(9):20-21
不寐(失眠)的病因病机多为情志不舒、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痰热内扰、胃气不和所引起。心神不宁而不寐,不寐日久可引发为抑郁症。临床探究其心神不宁的原因与抑郁症的发病关系,对抑郁症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介绍李安洪教授采用耳穴揿针结合中药辨证分型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耳穴揿针取主穴心、交感、神门、皮质下,配穴辨证加减,肝气不疏加肝,心脾两虚加脾,心肾阴虚加肾,痰火扰心加肝、脾,心胆气虚加胆;中药辨证分型治疗,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加减,肝气郁结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心肾阴虚用天王补心丹加减,痰火扰心用温胆汤加减,心胆气虚用安神定志丸加减。  相似文献   

3.
失眠属于中医的“不寐”或“不得眠”、“目不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在临床上观察多由心脾两虚、胃气不和、心肾不交、情志所伤、肝气失和等所致。1心脾两虚型在临床上经总结此型病人一般表现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伴四肢倦怠、  相似文献   

4.
不寐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不寐的病机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属阴血不足,责在心脾肝肾。实证多因肝郁化火,食滞痰浊,胃腑不和。但不寐的患者,多伴有焦虑、心烦易怒的情绪。烦躁易怒的情绪状态往往又影响肝之疏泄功能,使肝气不舒。肝气不舒,又进一步影响睡眠,形成恶性循环状态。山东中医药大学张珍玉教授治疗不寐,在分清虚实的情况下,多注意疏肝,每每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寐的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型规律,总结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查阅不寐(或失眠)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9.0数据软件对证型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数分析。结果不寐的常见证型为心脾两虚、肝气郁滞、肝火扰心、阴虚火旺、痰火(热)扰心、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常见病位证素为心、肝、脾、肾、胆、胃等;常见病性证素为火、气虚、气滞、阴虚、血虚、痰、血瘀、阳亢等。结论不寐的中医证型分类数目较大,证素辨证对临床辨证的概括性较好,能更有效的规范辨证。  相似文献   

6.
“不寐”即今之失眠 ,是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 ,甚则彻夜不眠为主证的一类疾病 ,并常伴有多梦。引起不寐的病因病机很多 ,如阳不交阴、心肾不交 ,思虑劳倦、心脾两虚 ,肝郁化火、肝火扰动 ,以及心胆气虚 ,胃中不和等。我院已故名老中医石冠卿教授论治不寐一证颇富经验。不寐一证 ,人多责之于心 ,验诸临床 ,或效或不效。石老治疗不寐 ,在注重心神作用的基础上 ,擅长从肝论治。《内经》谓夜卧血归于肝 ,肝藏血 ,血舍魂 ,肝血充足则寐 ,若肝血不足则不能藏魂 ,魂不归肝则不寐。《症因脉治》云 :“肝火不得卧之因 ,或因脑怒伤肝 ,肝气怫郁 ,或尽…  相似文献   

7.
疏肝健脾安神汤治疗不寐4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智民 《陕西中医》2002,23(2):120-121
目的 :观察中医药治疗不寐的疗法。方法 :对 48例患者观察 ,认为不寐多由久忧肝郁所致 ,采用疏肝健脾安神汤 (柴胡、香附、当归、合欢花、党参、白术、丹参等 ) ,治疗心血不足和心脾两虚的不寐。结果 :其疗效优于传统的单纯用养血安神及补养心脾法。提示 :疏肝健脾 ,养血安神法是治疗心血不足 ,心脾两虚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阴阳气血失调辨治不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而言。不寐的症状不一,轻者入眠困难,或眠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严重者整夜不能入寐。不寐的病因很多,气郁化火,扰动心神;胃气不和,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胆气虚,神摇善惊等等,均可影响心神,而致不寐。七情所伤,精血内耗日久,也可转为虚实相兼,每多成为顽固性不寐。不寐病因虽多,但往往不外阴阳气血失调。气属阳,血属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故宜从阴阳气血失调考虑不寐的治疗。1 阴虚不寐女,38 岁。因头胀痛,不寐,月经期间彻夜不眠,耳鸣,颈强…  相似文献   

9.
徐艺 《光明中医》2013,28(4):659-660
单兆伟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诊治不寐的经验,跟师学习,特将其整理。不寐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临床辨证多见心脾两虚、肝气郁滞、痰浊内扰、瘀血内阻。治疗上单教授多辨证施治,补益心脾,养阴安神;疏肝化郁,镇静安神;化痰宁心,除烦安神;活血养血,安神定志。  相似文献   

10.
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又称慢性焦虑症,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广泛性焦虑占到焦虑症的75%。本病属中医"郁证"、"不寐"等范畴。多由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日久而成。广泛性焦虑证的中医治法治则主要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不寐的病因多端,但总属于心神不宁。神之所以不宁,或心脾两虚;或阴虚火旺,亦有痰热内扰,心肾不交所致者。不寐和胆之关系虽报导不多,然余验证于临床,确有关连。《医学入门·脏腑总论》注引《五脏穿凿论》所说:“心与胆相通。”即此之谓也,故胆有病变则波及于心,神不内守而致不寐。  相似文献   

12.
李敬林教授认为消渴不寐多与痰有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调导致脾胃呆滞、肝脾气滞、肾失温化使体内变生痰浊,痰浊日久化热,痰热扰心,心神不宁,阳不入阴,阴阳失调而致消渴不寐。临床予温胆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3.
《光明中医》2021,36(20)
不寐是中医学中关于失眠的病名,在古时也被称为“不得眠”“不得卧”等,现代医学中不寐指失眠。失眠是以入睡困难、睡时易醒或早醒、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显著减少、严重者整夜不眠等为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不寐的病因病机病位主要以心、脾、肝为主,中医提出“五脏皆有不寐”的理论,提倡不寐从心、脾论治较多。不寐有多种证型,而在临床上以心脾两虚型不寐较常见,所以临床上以归脾汤加减治疗此型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清代名医王九峰认为不寐的常见病机有肾水不足,心肾失交;心脾两虚,虚火扰神;心胆气虚,胆热上扰;胃失和降,阴阳失衡;肝郁血亏,心神失养。分别治以滋补肾水,交通心肾;补益心脾,养阴清心;益气安神,清胆化痰;和胃安神,交通阴阳;疏肝理气,养血安神。王氏从脏腑辨证治疗不寐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不寐的临床辨治。  相似文献   

15.
李敬林教授认为消渴不寐多与痰有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调导致脾胃呆滞、肝脾气滞、肾失温化使体内变生痰浊,痰浊日久化热,痰热扰心,心神不宁,阳不入阴,阴阳失调而致消渴不寐。临床予温胆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多从五脏论治不寐,认为心、肝、脾、肺、肾各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不寐。结合叶天士治疗不寐的具体案例,发现主要导致不寐的证型有心血亏虚证、肝火上扰证、肝血亏虚证、心脾两虚证、痰浊内扰证、肺阴不足证、肾精亏虚证、心肾不交证。叶天士从五脏论治不寐,辨证清晰,治疗思路明确,值得后世深入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17.
钟巍 《北京中医药》2021,40(7):744-746
不寐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核心在肝,由肝及肾,心肾不交、饮食不节、思虑太过、久病血虚而发病.其辨证主要有肝气郁结、胃失和降、心脾两虚、心肾不交4型.结合病因与证型,不寐的治法可归纳为安神志、疏肝郁、调阴阳、养心神、健脾胃、祛邪气.  相似文献   

18.
针刺加耳穴压辨证治疗不寐6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将将不寐分为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心虚胆怯、肝郁化火、痰热内忧、胃腑不和6型。用针刺加耳穴贴压辨证治疗63例,有效率为95.2%,  相似文献   

19.
失眠证治     
失眠,又称“不寐”,在古医书中尚有“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名称。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夜难入眠,或睡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睡;重者通宵达旦,不能人寐,经年不愈,殊甚苦恼。心为全身之主宰,为精神所藏处,《灵枢·邪客篇》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之功能正常,神能守舍,则夜寐自宁。若肝气抑郁,久而化火,上灼于心,忧思伤脾,化源不足,心失  相似文献   

20.
正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睡眠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常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1])。中医医家多从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分证论治。西医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等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按中医不寐辨证治之。刘群霞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