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企业制度改革过程中,企业由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一场深刻的脱胎换骨的变革.这场变革必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做好当前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进行开拓性的探索和研……  相似文献   

2.
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从管理发展到善治,必须在建立健全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框架内,社会组织才能得以发展壮大;实现社会治理与善治的理想状态,需要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变革,而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确立也必然有力推动社会治理的进步.从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变迁的历史进程看,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因而也不存在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和社会治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组织逐步发展壮大,从管理向治理与善治转型,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变革逐渐适应现代治理的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仍然存在着体制性障碍,只有全方位的实施管理体制变革,才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由治理达到善治.  相似文献   

3.
我国公有制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赵志浩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不仅非常深刻地触及现行的经济、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而且极其广泛地影响社会各个方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如何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是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对国民经济调节的效果问题。 针对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新的市场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和健全起来,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旧的经济体制没能完全废除,以及旧的管理体制在有关主体中依然存在或仍有较深的影  相似文献   

5.
简论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钱子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在今后15年的经济发展中,将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为适应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也要实行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战略性转变。一这次战略转变是...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始于1978年的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逐步推进中,我国宪法对经济制度的规定也相应地进行了几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经济转型与宪法变革经历了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回顾这一过程,厘清我国经济转型中宪法变革的历史轨迹,我们得到如下重大启示我国宪法变革符合经济立宪规律;我国宪法变革的模式有待完善;我国宪法有进一步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商业批发企业也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方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方式转变;从传统的、初级的、简单的经营方式向现代的、高级的、复杂的经营方式转变。实现这一转变,主要依靠加强现代企业管理,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一、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基本认识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它必将引起整个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必将引起人们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的重大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社会矛盾。诸如:(1)新旧体制的摩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崭新的体制,它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革命,是对旧体制的根本变革,这一变革必然会遇到旧体制障碍,新旧体制之间必然会产生种种摩擦。(2)新旧  相似文献   

9.
政府应以企业效益作为产权变革的根本标准张增芳在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其前提和根本性的问题是变革企业产权关系。而要变革企业产权关系,首先要明确政府变革企业产权关系的根本目的和衡量产权变革效果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10.
十四大为中国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新时代里,为了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体制,政府管理体制必须进行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正如十四大报告所说:“不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难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建立”。因此,这次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的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应是简单的职能转变,而应是在职能转变基础上的政府再造。  相似文献   

11.
论城市发展价值导向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市建设的价值导向应当实现以下两个重大转变:一是从以我为中心建设到以他人为中心建设或以行政为中心到以社会为中心的转变;二是从在社会范围内的规划建设到以社会和自然综合,实现“天人一体”的规划建设的转变。这是我国城市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主要标志。一、从单元中心目标到多元综合目标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1.宏观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态势的变化,为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价值要求。城市首先是一个区域的经济中心,在城市的自然运行中,市内…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导向王琪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时期。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对社会各领域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引起社会全方位的变革。道德价值导向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发生震荡。有人提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我国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样一场社会变革,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企业文化建设如何进一步发展?怎样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历史大势?是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孙亮  刘瑞波 《齐鲁学刊》2007,(5):144-147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证券化、金融创新和金融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业必将实行混业经营。从整个金融业的分工演进过程,以及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金融现实来看,我们正处在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渡阶段。我国金融体制由分业向混业的转变离不开金融监管方式、机构和制度的变革。根据渐进式体制变革的思路,以及发达国家金融制度变革的经验,结合中国金融发展的实际,中国金融监管的改革,也要遵循渐进调整、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已先后完成了由产品生产向商品生产、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两次跳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客观上要求我国企业管理要尽快实现第三次跳跃.即由商品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转变.以笔者之见,这些转变主要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价值观建设的几个问题郑国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拓展,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作为意识形态核心内容的价值观的擅变,对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取向、行为模式必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现实状况,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的确立,预示着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将由计划向市场过渡。而这一过渡,势必推动和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措的演变和革新。尤其是身处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广大企业领导者,在这一过渡面前,更需要加速思维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适应这一重要转变。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65页) 那么,在新的历史转折时期,企业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应当进行那些方面的变革呢?  相似文献   

18.
试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克 《天府新论》1997,(6):38-4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事管理体制也随之有了较大的变化,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抓住工作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做到与市场经济体制同频共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目标。一、材生桥的观念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我国将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前一个转变的根本要求是深…  相似文献   

19.
一所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因此,有必要分析一下我国目前农业增长方式的现状和水平。一般而言,集约型增长方式是建立在集约化经营方式基础之上的。农业的集约经营是一种内含的扩大再生产,即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改良品种,...  相似文献   

20.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打击经济犯罪问题的思考薛禄辰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在本世纪末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个转变,不仅是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