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测定123例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自身抗体,同时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3例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抗核抗体(ANA)谱测定发现,原发性和继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ANA阳性率分别为90.79%、93.62%,SS-A阳性率分别为69.74%、76.60%,SS-B阳性率分别为53.95%、68.09%,Ro-52阳性率分别为27.63%、38.30%。继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ANA阳性率高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测定显示,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明显升高,以IgG升高为主。补体无明显升高。结论自身抗体ANA谱测定对于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是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价的重要手段。患者体内可出现明显的高球蛋白血症,有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  相似文献   

2.
18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和补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项自身抗体和补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抗核抗体(ANA)和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抗-ENA),应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补体C3、C4水平。结果183例SLE患者ANA阳性率为95.6%,抗-dsDNA阳性率为69.9%,抗-ENA总阳性率为55.2%,抗-dsDNA和抗-ENA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0.9%,SLE患者补体C3、4。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抗体和补体联合检测可提高SLE患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NA、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和补体联合检测在SL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ANA和抗ds-DNA抗体,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ENA,应用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补体C3、C4.结果11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ENA阳性率为96.4%,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72.3%,ENA总阳性率为56.3%,抗ds-DNA抗体和抗ENA抗体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83.9%.40例对照组抗ds-DNA抗体和抗ENA抗体全部为阴性.SLE患者补体C3、C4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抗ds-DNA抗体和抗ENA抗体均为阴性的SLE患者补体C3、C4亦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种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SLE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ANA阴性的SLE的实验室检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以及体液免疫对ANA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抗核抗体(ANA)的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抗ds-DNA抗体的检测采用绿蝇短膜虫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法,ENA采用免疫印迹法。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结果 ANA阴性的SLE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比较,抗dsDNA、抗Sm、抗核小体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而体液免疫IGG、IGA、IGM、C3、C4与其他AI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A阴性的SLE,抗dsDNA、抗Sm、抗核小体阳性仍对SLE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C4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自身抗体和补体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NA、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和补体联合检测在SL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ANA和抗ds-DNA抗体,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ENA,应用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补体C3、C4。结果11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ENA阳性率为96.4%,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72.3%,ENA总阳性率为56.3%,抗ds-DNA抗体和抗ENA抗体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83.9%。40例对照组抗ds-DNA抗体和抗ENA抗体全部为阴性。SLE患者补体C3、C4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抗ds-DNA抗体和抗ENA抗体均为阴性的SLE患者补体C3、C4亦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种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SLE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PM-Scl抗体检测对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624例结缔组织病患者和10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血清进行抗PM-Scl抗体定量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抗核抗体(ANA)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ANA谱检测。结果 624例结缔组织病患者抗PM-Scl抗体检出水平为6.57(2.31~10.02)RU/mL,检出率为3.5%;在90例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症重叠综合征患者中,其抗体检出水平为11.34(6.48~16.32)RU/mL,其中有20例抗PM-Scl抗体水平明显升高,其检出水平为118.92(100.22~156.83)RU/mL,阳性率为22.2%(20/90)。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症重叠综合征患者抗PM-Scl抗体水平和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症重叠综合征患者(P0.01)。22例抗PM-Scl抗体水平升高患者ANA谱抗体检测阴性,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筛查ANA,均为核仁抗体阳性。结论抗PM-Scl抗体主要出现在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症重叠综合征患者中,抗体水平升高标志着重叠综合征的可能,有助于重叠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抗核小体抗体(Anu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检测中的敏感性,并且探讨AnuA、免疫球蛋白及补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同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LE病人血清抗Sm抗体。结果:SLE患者血清AnuA阳性率是59%,其与对照组血清中AnuA阳性率差别具有高度显著性(P<0.001);66例SLE患者血清AnuA与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存在明显相关性,(P<0.01和P<0.05),与补体C3呈明显负相关,P<0.01,但与补体C4无相关性。结论:检测抗核小体抗体较检测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更敏感,对SLE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项自身抗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抗核抗体(ANA)和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抗-ENA).结果 83例SLE患者ANA阳性率为93.6%,抗-dsDNA阳性率为67.9%,抗-ENA总阳性率为53.1%,抗-dsDNA和抗-ENA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2.3%.结论 自身抗体检测可提高SLE患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抗核抗体谱(ANAs)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这些抗核抗体(ANA)对系统性硬皮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免疫印迹法(IB)对62例SSc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15种抗核抗体进行测定。结果 IIF检测ANA结果显示,SSc患者中ANA的阳性率为98.4%(61/62),其荧光染色模型主要为均质核仁型;IB检测15种ANA结果显示,SSc患者中的ANA以抗Scl-70抗体、抗SS-A抗体和抗Ro-52抗体为主,在46例弥漫性硬皮病(dSSc)患者中抗Scl-70抗体的阳性率高达67%,特异性为100%。结论 多种自身抗体同时检出,可能提示SSc患者同时伴随有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有发生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危险;此外,欧蒙免疫印迹试剂盒,对ANAs检测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均较高,对SSc的诊断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10.
上海地区262例抗核抗体谱及类风湿因子浓度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就诊人群中各种抗核抗体阳性分布以及类风湿因子浓度与抗核抗体(ANA)的关系。方法用免疫印迹法检测262例可疑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谱,用散射比浊法检测他们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RF),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各种抗核抗体在人群中的阳性分布和在不同性别组中的阳性分布,以及RF浓度与抗核抗体的关系。结果抗-dsDNA、抗-Nudeo-somes、抗-Sm、抗-PO、抗-Histones、抗-uRNP、抗-SSA(60)、抗-SSA(52)、抗-SSB、抗-CENP-B在262例可疑自身免疫病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布分别为:1.9%、0.4%、0.8%、0.4%、1.5%、1.9%、11.8%、13.0%、9.2%、5.0%。其中抗-SSA(60)、抗-SSA(52)、抗-SSB、抗-CENP-B阳性率女性组明显高于男性组(P0.05)。RF1组、2组、3组其A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组、2组、3组之间其ANA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海地区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干燥综合症(SS)、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率较高,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女性。RF阳性的发生率与ANA阳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可提取核抗原(ENA)多肽抗体谱、抗双链DNA(dsDNA)抗体、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84例SLE患者及90例健康人血清自身抗体、补体和免疫球蛋白;测定45例经4个月治疗后SLE患者的自身抗体、补体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 84例SLE患者的抗dsDNA、抗Sm-D1、抗Ro/SS-A60、抗Ro/SS-A52、抗SSB、抗U1-SnRNP、抗Histon、抗Po 和抗Nucle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3.8%、84.8%、83.3%、61.9%、45.2%、42.9%、33.3%、30.9%和9.5%;SLE 患者免疫球蛋白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补体C3 、C4 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SLE患者治疗4个月后血清抗dsDNA、抗Sm-D1、抗Ro/SS-A60、抗Ro/SS-A52、抗SSB、抗U1-SnRNP、抗Histon、抗Po 和抗Nucle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5.6%、55.6%、88.9%、55.6%、55.6%、22.2%、22.2%、11.1%和33.3%.结论 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联合检测有助于SLE的诊断分型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背景:系统性硬化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临床发现该病发病前往往有形式不同的心理应激因素存在。目的:对系统性硬化病患者进行深入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对比中国常模和对照组,结合临床免疫学检测,初步分析心理应激因素所起的作用。设计:对照观察。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城站院区老年病科和杭州同济医院外科对象:选择2002-12/2005-09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城站院区内科病区接受胸导管淋巴液引流疗法治疗的系统性硬化病住院患者26例为观察对象(系统性硬化病组)。对照组来自同病区同时期的慢性胃炎住院患者30例。方法:所有参加者均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主要症状、病程、特殊检查、诊断和药物治疗。采用心理社会量表评定心理社会因素。采用生活事件量表测评生活事件应激,包括职业、学习、婚姻和恋爱、家庭和子女、经济、司法、人际关系等方面常见的生活事件;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定应对方式,分为8个主成分:对抗、淡化、自控、求助、自责、逃避、计划和再评,将习惯性应对方式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类。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定人格特征,4个分量表组成,为外向-内向量表、神经质量表、精神质量表和掩饰、假托量表。同时取患者空腹血3mL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lgG、lgA、lgM和补体C3。并对lgG与其他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心理社会量表评定结果及临床免疫学检测结果。结果:56例患者均完成量表测评和免疫学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系统性硬化病组患者生活事件量表评定中,生活事件发生的总件数、负性事件数和负性事件LEU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维度少于对照组,消极应对维度多于对照组。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定中,无论男女外向-内向因子分均小于对照组及常模组,神经质分均大于对照组及常模组。体液免疫测定,lgG、lgA和lgM均大于对照组,两组C3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IgG与负性事件数、消极应对维度、艾森克个性问卷中外向-内向因子分呈负相关。结论:系统性硬化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应激、消极的应对方式和情绪不稳定,存在着体液免疫功能异常。心理社会因素对免疫学有影响,提示心理应激与系统性硬化病发病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描述抗原纤维蛋白抗体阳性的系统性硬化患者临床特点,揭示其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抗原纤维蛋白抗体,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抗原纤维蛋白抗体与患者临床和自身抗体的相关性。结果 216名系统性硬化患者中,23例患者抗原纤维蛋白抗体阳性,抗原纤维蛋白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年龄、病程、性别组成无差异(P〉0.05);抗原纤维蛋白抗体与患者的雷诺氏现象、肌炎、间质性肺炎、心脏受累、肾危象无关(P〉0.05),而与患者的弥漫型皮肤受累(OR=3.756,95%CI 1.440-9.795,P=0.007)和肺动脉高压(OR=11.945,95%CI 4.538-31.438,P=0.000)相关;抗原纤维蛋白抗体与抗拓扑异构酶抗体(OR=2.562,95%CI 1.013-6.482,P=0.047)和抗U1RNP抗体(OR=4.010,95%CI 1.365-11.780,P=0.012)相关;抗原纤维蛋白抗体与轻度(OR=10.74,95%CI 2.49-46.39,P=0.001)、中度(OR=3.57,95%CI 1.16-10.97,P=0.026)和重度肺动脉高压(OR=3.44,95%CI 1.01-11.71,P=0.048)均显著相关。结论抗原纤维蛋白抗体阳性的系统性硬化患者易发生弥漫型皮肤硬化和肺动脉高压,需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对狼疮性肾炎(LN)和不伴肾炎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意义。方法对406例SLE患者和12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ANA,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补体(C3、C4)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结果 406例SLE患者中,ANA阳性率94.4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患者LN组与非LN组ANA核型均以核均质型和核颗粒型为主,LN组这2种核型占84.35%,非LN组占72.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组胞浆颗粒型占11.31%,与非LN组的2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组与非LN组IgG、IgA、IgM、IgE水平均增高,而C3、C4水平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水平在LN组降低更明显,与非L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ANA、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联合检测对提高SLE的临床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观察等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抗核抗体谱检测结果对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临床诊断进行评价。方法回顾分析246例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和160例非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住院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结果在各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中抗核抗体谱阳性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44.1%,抗Sm抗体阳性率为47%;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中抗UIRNP抗体阳性率达96.4%;在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抗SSA和抗SSB抗体阳性率为68.2%和59.1%;在系统性硬化病患者中抗Scl-70抗体阳性率为41.4%;重叠综合征抗dsDNA、抗Sm、抗UIRNP、抗SSA抗体的阳性率为45.4%、18.2%、45.4%、18.2%。结论抗核抗体谱检测对各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血浆microRNA(miRNA)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其与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9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和同期体检健康者20例,采集静脉血,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血浆中7种miRNA(miR-140-5p、miR-21、miR-142-3p、miR-29a、miR-92a、miR-151-5p、let-7g)的水平,并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肺动脉高压、间质性肺病、胃肠道累及、雷诺现象、肾脏累及进行分层分析,统计miRNA表达水平与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总蛋白、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E(IgE)、免疫球蛋白M(IgM)的相关性。结果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血浆miR-21、miR-142-3p、miR-29a、miR-92a、miR-151-5p、let-7g的水平较健康人对照明显下降(t=2.81、4.78、3.07、6.07、4.90、6.64,P均0.05)。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miRNA-21和miRNA-142-3p水平较无肺动脉高压患者明显升高(t=2.27、2.03,P均0.05),miRNA-140-5p与患者IgG正相关(r=0.32,P=0.02), miRNA-21与患者IgA(r=0.32,P=0.03)、IgG(r=0.33,P=0.02)正相关,miR-92a与患者淋巴细胞计数(r=-0.34,P=0.02)、白细胞计数(r=-0.31,P=0.03)、补体C3(r=-0.30,P=0.04)负相关,miR-151-5p与患者IgG正相关(r=0.32,P=0.03),let-7g与患者IgG(r=0.32,P=0.03)、IgE(r=0.30,P=0.04)正相关。结论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血浆miRNA存在明显异常,与患者脏器累及、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补体C3、IgA、IgG、IgE相关,可能为系统性硬化症生物学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A蛋白免疫吸附、PH350免疫吸附、DNA免疫吸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效果。方法 9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根据选择免疫吸附治疗的方式分为3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自身抗体(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活动指数、器官功能等。结果治疗前后比较,患者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显著下降(均P0.05),其中A蛋白吸附与其他两种治疗方法免疫球蛋白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观察时间的延长,不同方法的狼疮活动控制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免疫吸附治疗方法均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取得较好的病情控制效果,但A蛋白对自身抗体清除更彻底。在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考虑,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血清蛋白电泳谱、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6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53例健康者血清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测定,并对其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γ-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G、IgA、IgM高于对照组,而C3、C4比对照组低,β-球蛋白无差异.结论 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疗效观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A high incidence of autoantibody against the neutral glycolipid "asialo GM1" was observed in sera from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with neurological disorders, using an immunoflocculation test. The sera from 14 out of 17 cases of SLE with neurological disorders showed antibody activity against asialo GM1 but not against the following glycolipids: asialo GM2 GM1, and galactocerebroside. In another 87 cases of SLE without any history of seizures, as well as 61 cases of other autoimmune diseases (rheumatoid arthritis, progressive systemic sclerosis, 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etc.) and 20 cases of various neurological diseases (epilepsy, multiple sclerosis, etc.), no antibody could be detected. In general, the antibody titer was high several months, even years, before and/or after the seizure, though the titer was low at the time that patients showed definite neurological symptoms. Immun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with Sephadex G-200 chromatogrphy and protein A-Sepharose CL-4B affinity column indicated that the antiasialo GM1 was probably an autoantibody belonging to the immunoglobulin G class. The abov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is newly found autoantibody plays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ccompanying S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