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南昌水专学报》2015,(5):57-61
大禹治水与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幸福观具有重要联系。其治水方法催化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幸福观;其治水功绩强化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幸福观;其治水精神濡化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2.
《南昌水专学报》2019,(2):36-40
从"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可管窥到中西幸福观之差异。透过"大禹治水"可以看见中国人的幸福观具有人本主义特点,重过程幸福,倾向于集体主义,而透过"诺亚方舟"则可以看见西方人的幸福观具有神本主义特点,重结果幸福,倾向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大禹治水"所折射出的幸福理念更具有久远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现行的幸福观教育进行反思,探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实困境,认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倡导的教育理念在现实中被束之高阁、幸福观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始终模糊不清、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内涵缺乏明确定位”是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深化改革的瓶颈。教育应关注人,关注人的幸福,关注人的幸福潜能的开掘,在自身发展中谋求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历史、理论与价值逻辑。习近平幸福观历史逻辑深厚,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幸福的价值基因、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幸福的不懈探索。习近平幸福观理论逻辑内涵丰富,是着眼全民的人民幸福观、是辛勤劳动的奋斗幸福观、是世界共享的开放幸福观。习近平幸福观价值逻辑指向明确,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行动指南和纲领,是凝聚奋斗激情、汇聚磅礴力量的动员令,是世界人民追求幸福安康的中国智慧和方案。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是人们的三观对幸福问题的反映,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实的后备军,其幸福观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自身以及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走向。在对安徽大学的在校本科生幸福观调研的基础上,探究其幸福观现状,分析形成原因,从而为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路径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幸福现上存在的物质化、功利化、享乐化和个人主义倾向,从社会记忆、社会期望、社会群体、社会建构方面分析了导致大学生幸福观出现偏差的原因,提出了教育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幸福观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幸福观是最近人们热衷讨论的一个话题,目前对幸福观的研究也随之增多。它逐渐成为衡量人们是否幸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然而,目前研究生幸福观状况不容乐观,这将不利于研究生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影响研究生幸福观的因素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培养研究生正确的幸福观等方面着手,对研究生幸福观问题做一个探讨,借以引起研究生对幸福观问题的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国家主义、集体主义、宗法社会一统天下的社会,相应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一直是一种公法文化。在长期的个人压制过后,中国开始出现个人主义的思潮。基于我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当前法治建设的现状,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应当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的思想家不断地探索什么是幸福和如何获得幸福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了德性幸福观。在此通过对德性及幸福的意涵,德性、幸福和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予以论述,主张德性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品行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幸福观。  相似文献   

10.
对成都地区青年农民工幸福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成都地区青年农民工的幸福目标取向、追求幸福手段、幸福感评价、幸福预期和幸福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特点,提出了加强青年农民工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羊具有特殊的文化象征意蕴,即美性与德性。这两个象征意蕴的形成,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是中国人祈吉求福、从善如流在饮食生活中的精神体现。这是结合考古学、文字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从诗歌的语言层面,即格律、意象和语法,以及对诗歌的语言表层产生深刻影响的深层文化传统层面、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美学和批评理论等方面分析了中英古典诗歌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加之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形成了中英古典诗歌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的“古雅说”受到来自于中西诗学传统两方面的影响:西方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艺术理论,中国是古代诗论“重质轻文”的理论传统以及南宋以来词“尚雅”的审美传统。其中康德对鉴赏力与天才的关系的论述是王国维“古雅说”的理论基础,而客观地认识南宋以来“尚雅”的审美传统给予词史的不利影响,从而补偏救弊,推动词创作的发展,是王国维提出“古雅说”的目的所在。王国维词学研究中的本土问题意识及其理论创新,使其“古雅说”不能被看作是对西方美学理论的片面认同。  相似文献   

14.
在所有的语言当中习语都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就像汉语当中有成语、谚语、俚语等语言一样,在英语中习语也在英语当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英语当中的习语如汉语一样承载着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英语习语和英语文化传统联系紧密。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的翻译特点的研究,将会展现出英语习语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就《诗经》的研究史而言,崔述《读风偶识》的问世,打破了传统的汉学、宋学、古文、今文并行的格局,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他倡导的大胆质疑、大胆刨新的学术精神以及关于《诗经》的学术见解。对其后的整个学术界都有指导意义。崔述对《诗经》研究从经学向文学的复归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Red(红色)在英汉文化里都是指"红颜色",但是由红颜色引申出的文化意义有相同之处,有不同之处,有的大相径庭,有的甚至与红色毫无关联。本文主要从红色的"喜庆、昌盛","红色标记、引起注意",和"政治色彩"及成语等八个方面来讨论红色(red)。  相似文献   

17.
浅析跨文化商业交际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涉外商务活动日益增多,从而引起了跨化交际这一问题.商务活动中影响跨化交际的中英化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语言现象的差异。群体依存和个体自主这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乃是中国和英美化间最主要的差异.只有认识并重视这些化差异才能在涉外的商务活动中成功地进行跨化交际。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老舍这两位现代文学大家分别以独具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理智而清醒地做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对传统文化既批判反思,又眷念返归,对西方文化既倾心向往,又能谨慎筛选。同时以鲜明的姿态,积极地建构着自己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综合资料和逻辑分析,就中国足球在特殊的文化氛围中所产生的过高期望值与现 实落差进行了分析,认为发展中国足球,不应忽视参与主体的民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0.
中华儒家传统文化的优胜价值使其自身源远流长,进而形成了东亚中华文化圈;同时,儒家文化精神价值之于西方文化精神价值亦有其相左局限的一面,由中华帝制根系导致其与科学文化精神不相一致,致使中国文化不能主动产生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