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鸦片战争后,列强究竟在中国开辟多少租界,这在清代并无明确的统计。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众多研究界租的著作都开列了租界的名单。然而,它们所列的名单颇不一致。例如《租界与中国》、《租界问题》、《租界问题的研究》等3种著作就分别认为旧中国有36个专管租界、2个公共租界、29个专管租界、3个公共租界以及28个专管租界、2个公共租界。直到最近,旧中国租界的数量仍是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老照片》第4期《南社雅集》介绍南社发起人有芮城景耀月,谓其“1923年因接受曹锟贿金,被开除出南社。1944年被日伪暗杀于北平”,这与传闻不符。《山西人物志资料》收景氏小传两篇,亦各不相契,一谓“1944年,日伪政府已将北京图书馆馆长的委任状送到景...  相似文献   

3.
一、前身《译报》初露锋芒《每日译报》的前身是《译报》,是党在上海孤岛时期坚持抗战宣传的成功尝试。“八·一三”抗战失败后,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成为“孤岛”。日寇接收了原国民党设在租界的新闻检查所后,亦宣布对租界内的中国报刊实行新闻检查。绝大多数的抗日报刊,如《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申报》、《大公报》、《立报》等,为保持国格、人格和报格,有的毅然停刊,以示抗议;有的迁往内地或香港。只有《新闻报》、《时报》等少数报纸,可耻地接受日方的新闻检查。日本侵略者在加大摧残中国抗日报刊的同时,也加强了自…  相似文献   

4.
把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置于“海派文化”、“都市文化”视野下进行观照的研究路向,已沿用多年,取得了不少厚重的研究成果。不过,也存在明显的局限和缺憾。李永东的《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出版),敏锐地发现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上海租界之间深刻而独特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提出了“租界文化”的概念,开拓了新的批评空间和学术生长点,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也在对该命题研究的推进上成效显著。本书首先对提出的“租界文化”概念进行了立名。在此基础上,对租界文化语境下20世纪30年代文学的整…  相似文献   

5.
“四行弧军”英勇顽强的枪声停止以后,上海便成为“孤岛”了。这“岛”,指的是苏州河以南,英、法租界所在地,它的周围都是沦陷区,犹如一片汪洋。据郑西谛先生在《暮影笼罩一切》里记载:当时“文化界救亡协会”已成为分散的地下组织,《救亡日报》停刊,不少文化人向内地和香  相似文献   

6.
租界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光二十五年(1845),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官慕久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决定将洋经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屋及居留之用。”①这片英人居住地也就是后来所称的英租界。以此为开端,租界在各通商口岸相继出现,它们以极其复杂的历史内容影响着中国早期现代化,构成中国近代历史运动中兼动力与阻力于一体的又一因素。一、“国中之国”与市政文明示范租界自出现之始,便挟带着强横的色彩,列强握夺了中国对租界的统治权力,在租界建立起独立的行政、警察和司法机构,…  相似文献   

7.
彭、马二同志在查阅日伪时期的资料时,发现若干期《越铎日报》,在劫后余烬中,更幸喜得见一篇用文言写的题为《军界痛言》署名“树”的短论。经他们考订后认为:这是鲁迅的一篇佚文。现将他们标点的全文及他们的考释一并发表于下,一以献给鲁迅百周年诞辰,二以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相似文献   

8.
大量难民涌入租界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成千上万的难民从上海近郊、江湾、闸北、虹口、南市、徐家汇等地,涌入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这一天,外白渡桥上,难民蜂涌如潮,道路为主阻塞。随着战区逐渐扩大到宝山、嘉定、太仓等县以及日机的狂轰滥炸,战区和毗连地区的难民纷至沓来。据调  相似文献   

9.
1845年公布的《上海土地章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租界——上海英租界开辟的一个中英地方协定,这个章程既确定了外侨和华民之间的具体租地办法,又规定了界内的一些城市建设、市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应行措施。这是近代上海主权将沦,但也是进入对外大开放和城市近代化的一个历史性的起点。除此之外,这个章程更深广的意义还在于,经过以后多次的修改、补充,它成了上海公共租界的“根本法”而且,因这个租界是外国在华建立的  相似文献   

10.
两篇《狂人日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文学史的长廊里,伫立着两个狂人形象。这两个狂人形象分别出自俄国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比较一下这两篇作品,研究他们的关系和联系,对理解鲁迅文艺创作借鉴的理论,探索某些借鉴的规律,发展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文艺,有着重要意义。一、产生创作意图的相似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爆发前夕,鲁迅发表了表现“深切”,格式“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作品是向封建制度、礼教进击的怒吼,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开始时所爆响的第一声号炮。这篇作品的成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孤岛的社会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时期孤岛的社会动态魏宏运上海旧称十里洋场,是外国人心目中的“冒险家乐园”。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英法租界处于日军四面包围之中,成为孤岛。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英法租界,孤岛不复存在。孤岛这个词,不知何人首先提...  相似文献   

12.
关于鲁迅在辛亥时期几个史实的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是鲁迅所“亲历”、后来却又是使他感到“更寂寞更悲哀的”事件之一。这一段从革命爆发时曾使他“高兴得很”、到失败后甚至“不堪纪念”的经过,对他前期思想的发展颇有影响。因此在有关鲁迅生平或传记等著作中对此均有论述。但是,由于当时鲁迅基本上没有从事专门的文学活动,而现存的公开发表的《日记》又是从1912年5月才开始;加以相隔年代较远、有关文献又少,这就为研究工作者带来了一些实际困难,在论述和分析时难免有  相似文献   

13.
《墨经》“时”、“久”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经》中“久”对时间已作了完整、严密的界说,这几乎成了现代治墨者的定论。但总览《墨经》全文,可以发现众人之说竟大谬不然。“久”并非《墨经》所界说之时间,而只是“久”、“时”二者互相发明,从而阐发了时间的一些根本特质。 传统结论所依据的经文是众所周知的: “久,弥异时也。” (《经上》);“久,合古今旦暮。” (《经说上》)。 经文以“时”说“久”,“时”是种概念,“久”是属概念,前者宜从属于后者;然而《经说上》又云;“时,或有久,或无久”,是以“久”说“时”,逻辑从属关系与前相反,这是一个矛盾。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划出一部分地区作为它们的租界.这种租界,最早于上海出现.在上海租界建立和扩充的过程中,小刀会起义爆发了.租界与小刀会起义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两方面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 《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是三十年代东北左翼作家萧红、萧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这两部小说都写于一九三四年,同在鲁迅先生的关怀下于一九三五年出版,且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伪统治下生活和斗争,开抗战文学先河的著名作品。多年来研究这两部小说的文章不少,但多数是分别作评析,或者在指出它们若干共同特征的同时,着重论述各自不同的特色。萧军同志在《<生死场>重版前记》中指出:“这两本小说,当  相似文献   

16.
“单独对英”外交策略与《汉案协定》签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2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与英国代表欧马利在《汉案协定》上签字井换文,这样,自1月5日收回的汉口英租界有了法律保障,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这一胜利被认为是在"中国外交史上开一新纪元"①。《汉案协定》的签订和汉口英租界的收回,是因为国民政府自建立之初就制定了正确的"单独对英"的外交斗争策略并长期实施,在民众运动的积极推动下又适时作出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正确决策,并在具体的外交谈判中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外交策略。本文试图对"单独对英"外交策略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及在中英关于《汉案协定》谈判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1996年是“文化大革命”爆发30周年、结束20周年。在此之年,在文革的故乡,终有了一本关于文革的专著问世。这就是席宣、金春明先生著的《“文化大革命”简史》。此书在清华大学新华书店出售时,很快告罄。据悉,此书第二次印刷已逾7万册。由此可见,此书及此事成为人们勿忘文革、重视反思文革的一个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问世到现在,已经有六十一年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了今年,也足足有六十年了。在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发表的第二年,我们这个沉睡了几千年的东方古国,终于爆发了一次划时代的五四运动。在这“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第一次要求得到做人的权利,从而喊出“科学与民主”的口号,这是一件历史的划时代的大事!这六十年的历史,是伟大时代的翻天覆地的历史,是从封建社会跃进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阶段的历史。但是,这伟大历史的开端,是和鲁迅先生这篇伟大作品——《狂人日记》的发表,紧紧地连结起来的。所以,我们今天要纪念这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也会自然地想  相似文献   

19.
高瞻  王天定 《兰州学刊》2003,(4):200-201
在新闻侵权诉讼中 ,将形成涉讼作品的作者的行为分为职务行为与非职务行为 ,始于最高人民法院 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这一司法解释的颁布实施。该《解答》规定 :“对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都提出诉讼的 ,将作者与出版单位均列为被告 ;作者与出版单位为隶属关系的 ,作品系作者履行职务行为所形成的 ,只列单位为被告。”应该说 ,这一解答中规定的内容是非常清楚的。根据这一《解答》 ,我们可以认定以下三种情况不应视为职务行为 :1 作者与新闻出版单位虽为隶属关系 ,但不属于采编人员 ,如新闻单位的行政…  相似文献   

20.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各地日伪政权在沦陷区均以沿用南京国民政府原有地方财税体系开征捐税获取财源。文章以未刊的山西忻县商会档案为主体资料,在对日伪政权下山西忻县印花税、营业税、房铺捐等工商税捐征收细微考察的基础上,探析了日伪政权、商会、商民在税征中的互动,意在展现日伪统治下基层社会的税收实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