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接枝和交联对纳米SiO_2改性NR/PP共混型热塑弹性体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动态硫化制备纳米二氧化硅(SiO2)改性天然橡胶/聚丙烯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NR/PP TPE).研究了马来酸酐/苯乙烯/过氧化二异丙苯(MAH/St/DCP)多单体“就地”熔融接枝、交联对TPE力学性能、耐溶剂性能和耐热变形性能的影响,并用SEM分析了TPE的断面形貌.结果表明:纳米SiO2和MAH/St/DCP的最佳质量分数分别为0.03和0.0375/0.0188/0.00375时,MAH/St/DCP接枝、交联改性NR/PP/纳米SiO2TPE的力学性能、耐溶剂性能和耐热变形性能最佳.MAH/St/DCP“就地”接枝、交联通过细化交联NR分散相、改善交联NR分散的均匀性和增加两相之间的共交联,使NR与PP两相界面结合强度明显提高,NR/PP TPE的综合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张辉  常小刚 《广州化学》2012,37(3):50-59
综述了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EPDM/PP)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历程、市场情况以及EPDM/PP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EPDM/PP热塑性弹性体由EPDM和PP通过动态硫化技术制备而成,在室温下具有橡胶的高弹性,在加工温度下具有塑料的流动性。在性能上,EPDM/PP热塑性弹性体受加工设备、共混工艺、配合体系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三元乙丙废胶粉(W-EPDM)与未硫化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熔融挤出过程中,采用注入亚临界流体和提高双螺杆挤出机螺杆转速的方法,研究了亚临界流体品种(水,乙醇/水混合物,丙醇)、螺杆转速、脱硫促进剂品种(烷基酚多硫化物450、二烯丙基二硫醚)对脱硫共混物(DGTR/EPDM)凝胶含量、门尼粘度、溶胶红外吸收光谱及脱硫共混物共混PP动态交联热塑性弹性体((DEPDM/EPDM)/PP)力学性能的影响,对动态交联热塑性弹性体材料的试样断面形貌也进行了SEM观察。实验结果表明:亚临界乙醇/水混合物(7/3)或亚临界丙醇条件对脱硫反应中S—S键的断裂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可引起废胶粉交联网络中S—S交联键断裂反应增加,而主链断裂反应下降,所得脱硫产物制备的动态交联热塑性弹性体材料中未熔融的凝胶颗粒尺寸较小,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增大;脱硫促进剂烷基酚多硫化物450具明显的促进脱硫反应的作用。在亚临界正丙醇的最佳挤出反应条件下(220℃,600rpm,促进剂450),所得脱硫共混物(DEPDM/EPDM)制备的动态交联热塑性弹性体材料(DEPDM/EPDM)/PP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17.1MPa和443%,其力学性能和断面形貌结构明显优于以传统罐式脱硫法所得的相应材料。  相似文献   

4.
乙丙橡胶/聚丙烯共混体系的界面相互渗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用X射线衍射仪、差热分析仪、动态力学扭摆仪和测定有效网链密度等方法,研究了乙丙橡胶/聚丙烯(EPDM/PP)共混体系中PP的非晶部分和EPDM的相互渗透。EPDM和PP不具有互溶性,但PP的非晶部分和EPDM两相界面处有较强的相互渗透,即部分互容性。有效链密度和性能间关系的数据表明,共混体系不一定存在硫化胶那样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在聚丙烯(pp)与顺丁橡胶(BR)共混过程中加入橡胶硫化剂使共混体系中橡胶相动态硫化交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动态硫化法可提高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借助于SEM和DMA,证实了动态硫化使PP/BR共混体系具有相界面粘结良好的多相结构,改善了两相相容性。探讨了动态硫化增韧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用DSC、~(13)C-NMR、SEM和WAXD等方法研究了IPP/HDPE/EPDM三元共混体系的组分分布、相容性和结晶行为。实验结果表明,EPDM与PE组分的相容性优于与PP组分的相容性,多数EPDM分子链段能够分布在PE组分中;EPDM含量为15%时,共混物相容性最好,SEM照片呈现晶体微区的互连或网络状结构;随EPDM含量增加,总结晶度X_c减小,其中PE组分结晶度X_(cE)有较大幅度地降低,PP组分结晶度X_(cp)基本没有变化,这可以根据EPDM和PE、PP之间相容性的差异以及PE、PP两组分在冷却过程中不同的结晶行为来解释。  相似文献   

7.
热可逆共价交联氯化聚乙烯的制备和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双环戊二烯二羧酸钾 [DCPD(COOK) 2 ]为交联剂 ,通过共混反应法制得了共价交联的氯化聚乙烯(CPE)热塑性弹性体 (TPE) ,研究了共混反应条件 (温度、时间及交联剂用量等 )对TPE物性的影响 .反应溶解性和IR测定数据证明 ,DCPD(COOK) 2 与CPE分子链上的活性氯反应形成共价酯键而交联 ;物性测定数据表明 ,交联CPE的主要力学性能接近CPE常规硫化胶 ,不同的是该交联聚合物具备可塑性 ,经反复加工三次后 ,其力学性能还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8.
接枝和交联对纳米Si02改性NR/PP共混型热塑弹性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态硫化制备纳米二氧化硅(SiO2)改性天然橡胶,聚丙烯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NR/PPTPE).研究了马来酸酐,苯乙烯,过氧化二异丙苯(MAH/St/DCP)多单体“就地”熔融接枝、交联对TPE力学性能、耐溶剂性能和耐热变形性能的影响,并用SEM分析了TPE的断面形貌.结果表明:纳米SiO2和MAH/St/DCP的最佳质量分数分别为0.03和0.0375/0.0188/0.00375时,MAH/St/DCP接枝、交联改性NR/PP/纳米SiO:TPE的力学性能、耐溶剂性能和耐热变形性能最佳.MAH/St/DCP“就地”接枝、交联通过细化交联NR分散相、改善交联NR分散的均匀性和增加两相之间的共交联,使NR与PP两相界面结合强度明显提高,NR/PPTPE的综合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采用羟基不饱和脂肪酸,通过固相法对硬脂酸改性的工业纳米碳酸钙CCR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R-CCR,红外光谱(FTIR)显示改性剂已结合在碳酸钙表面.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PP)/乙丙橡胶(EPDM)/纳米碳酸钙二元和三元复合材料.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发现R-CCR的加入,使PP复合材料的拉伸断面出现明显的拉丝状结构和大面积的屈服变形,与PP/EPDM/CCR相比,PP/EPDM/R-CCR冲击断面的空穴明显增加并细化,R-CCR在PP基体中分散均匀,且界面模糊,与基体的相容性明显优于CCR.复合材料流变行为的研究表明R-CCR的加入,体系储存模量G′和损耗模量G″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对损耗因子和复数粘度的影响不大;但PP/EPDM/R-CCR复合材料的表观粘度,明显低于PP/EPDM/CCR和纯PP,同时,剪切速率的增加可有效降低体系的表观粘度.力学性能表明,R-CCR对PP同时起到增韧和增强的效果.且R-CCR和EPDM对PP具有协同增韧的效果.在保持聚丙烯的模量和强度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大幅度的改善聚丙烯的韧性,同时加工性能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0.
PP/EPDM共混物热氧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热氧加速老化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的EPDM含量和抗氧剂对聚丙烯和三元乙丙橡胶共混物(PP/EPDM)热氧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老化前后试样的力学性能变化分析,热失重(TG)分析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表明:在热氧加速老化的初期,PP/EPDM共混物的拉伸强度随着时间的增长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老化中期,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变化不大;在老化后期,共混物的拉伸强度逐渐下降.在整个老化过程中,断裂伸长率都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随着EPDM含量的增加,相应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下降减缓;相应共混物的分解温度得到较大的提高;抗氧剂的加入,能进一步提高共混物的热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在轮胎胶粉(GTR)与三元乙丙橡胶(EPDM)熔融挤出过程中采用亚临界水(一种倾向性的定义为沸点以上,临界点以下的水称为亚临界水)和提高螺杆转速的复合诱导脱硫方法,研究了温度、压力、螺杆转速及促进剂品种对脱硫共混物凝胶含量、门尼黏度、溶胶红外光谱及脱硫共混物共混丁苯橡胶再硫化材料((DGTR/EPDM)/SBR)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亚临界水作为一种溶剂和反应性介质能够促进脱硫反应,提高交联键发生断裂的选择性,抑止氧化降解副反应,降低脱硫产物的凝胶含量和凝胶颗粒尺寸并明显提高脱硫共混物共混丁苯橡胶再硫化材料的力学性能;促进剂过氧化物H2O2、烷基酚多硫化物450或H2O2/450具有明显的促进脱硫反应的作用。在最佳亚临界水挤出反应条件下(200℃,1.6MPa和1000rpm),当以H2O2/450为复合促进剂时,脱硫共混物共混丁苯橡胶再硫化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了20.5MPa和716%。  相似文献   

12.
用SEM,TEM,DSC,WAXD和有效网链密度(v_e)测定,研究了共混时间长短和返炼对EPDM/PP共混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两相分散随共混时间和返炼而更趋均匀。随共混时间,PP结晶度(x_c)先行降低然后升高,抗张强度正相反,v_e则降低x_e和v_e返炼后总是较一次共混降低。影响强度的因素主要是两相分散均匀和两相界面的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3.
聚合物共混体脆韧转变的判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应力分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新的判据来表征共混体的脆韧转变,即A判据,A=V_(fc)~2/d_c=常数,V_(fc),d_c分别为共混体中分散相粒子的临界体积分数及临界粒径。对于给定的基体,A与分散相的形态无关,仅是基体的特征参数。以A判据来处理不同共混体的脆韧转变,包括极性的N 6/EPDM共混体系、非极性的PP/EPDM共混体系及填充的PE/CaCO_3共混体系等均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此外,本文还首次得到了共混体的冲击韧性(G)与V_f~2/d关系的主曲线。研究表明:在处理共混体的脆韧转变时,A判据较T_c判据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iPP/HDPE/EPDM三元共混体系的组分分布、相容性和结晶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DSC、13C-NMR、SEM和WAXD等方法研究了IPP/HDPE/EPDM三元共混体系的组分分布、相容性和结晶行为。实验结果表明,EPDM与PE组分的相容性优于与PP组分的相容性,多数EPDM分子链段能够分布在PE组分中;EPDM含量为15%时,共混物相容性最好,SEM照片呈现晶体微区的互连或网络状结构;随EPDM含量增加,总结晶度Xc减小,其中PE组分结晶度XcE有较大幅度地降低,PP组分结晶度Xcp基本没有变化,这可以根据EPDM和PE、PP之间相容性的差异以及PE、PP两组分在冷却过程中不同的结晶行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5.
SEP对PP/PS共混物的增容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长江 《广州化学》2001,26(3):7-14
研究了苯乙烯 -乙烯 /丙烯二嵌段共聚物 (SEP)对聚丙烯 /聚苯乙烯 (PP/PS)共混物的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SEP在PP/PS共混物中作为增容剂 ,降低了分散相的聚结 ,减小了分散相的平均粒子尺寸 ,大大改变了共混物的形态 ,提高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对PP/PS( 2 0 /80 )共混物的增容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三元乙丙橡胶/尼龙高性能弹性体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DSC、DMA、TEM及SEM研究了三元乙丙橡胶 /尼龙 (EPDM /PA)共混物结构与性能 ,按照各级结构形态的特点 ,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的结构 :初级结构即氯化聚乙烯 (CPE)锚入或镶嵌在PA中形成分散相颗粒中的结构 ;中级结构指分散颗粒在基体中的采取的微纤状形态 ;高级结构是外力作用下共混物形成的由一定数量微纤组成的可传递应力的聚集体结构 .这种多层次结构决定了共混体系兼具EPDM与PA的优点 ,综合性能优异 .物理机械性能及热氧老化性能比较表明 ,PA改性的EPDM是理想的高性能弹性体  相似文献   

17.
采用扫描电镜、X 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研究了聚丙烯(PP)和纤维素醋酸丁酯(CAB)共混纤维的形态结构。结果认为,PP/CAB 是属于不相混溶的共混体系,CAR 的加入(?) PP 的结晶度下降,晶粒尺寸增大,结晶完善程度变差,结构变疏松,熔点变低。  相似文献   

18.
<正> 三元乙丙橡胶(EPDM)具有突出的耐老化性,耐臭氧性,耐酸碱性等。并且原料易得,价格便宜,是一种颇有发展前途的橡胶。得到加工应用方面的密切注视,然而EPDM不足之处是粘性差,强度低,硫化慢,因此其应用范围受到了极大限制,为了改善其加工性能和机械性能,常常与氯丁胶(CR)共混,但是由结构差异,共混性能低劣。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GMA)和苯乙烯 (St)多单体熔融接枝聚丙烯 (PP g (GMA co St) )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PBT) 聚丙烯 (PP)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对PBT PP合金进行共混挤出 ,使用DSC、FT IR和SEM、TEM等手段对共混物进行了分析和相形态观察 ,并测试了力学性能 .实验证明 ,熔融共混过程中PP g (GMA co St)的环氧基团可以与PBT的端羧基发生化学反应 ,就地生成了PBT g PP共聚物 ,该共聚物可对PBT PP合金起到良好的增容剂作用 ,使共混物的相区尺寸显著减小 ,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等力学性能同时得到明显改善 ,达到了弹性体系或小分子增容所难以达到的力学性能平衡的效果 .此外 ,TEM的研究还在PBT PP g (GMA co St)共混物中发现了特殊的微相分离结构  相似文献   

20.
PP/EPDM共混体脆韧转变的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PP/EPDM共混体脆韧转变过程中的损伤区域。首次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CIA)来测定银纹及剪切屈服对损伤能量的贡献。并尝试用逾渗模型来处理剪切屈服区随分散相体积分数的转变,结果表明:冲击强度脆韧转变与基体由银纹转变为剪切破坏方式的机理相对应。还得到了银纹能量耗散密度(F_(cz))及剪切能量耗散密度(F_(sh))两个新参数。对于PP/EPDM共混体而言,F_(sh)约为F_(cz)的四倍,表明剪切屈服是能量耗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