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CT引导下激光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单纯应用靶点注射胶原酶及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60例,随机分为2组,胶原酶组(A组n=30例)和联合组(B组n=30)。A组在CT引导穿刺成功确认无"脊麻"体征后注射胶原酶。B组在患者在激光汽化减压完成后行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3、7、30、90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手术疗效标准评价疗效。结果B组术后3个月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病人的VAS评分组间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天A组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7、30、60、90天两组VAS评分组间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VAS评分组内比较A组术后1、3天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但高于其余各时点(P〈0.05);B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靶点注射胶原酶适用于纤维环破损较重,间盘内压力低,突出物较大且无钙化的患者。联合应用PLDD可显著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臭氧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臭氧椎间盘内注射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经CT或MRI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64例,按入院前后顺序随机入组。对照组31例单纯椎间盘内注射臭氧。试验组33例采用椎间盘内注射臭氧,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椎间孔注射。临床疗效采用MacNab评分及VAS评分,分别评价术后1d、5d,电话随访3个月疗效。结果术后1d、5d的有效率分别为:试验组:96.97%,93.94%,对照组:77.19%、74.19%。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的有效率为试验组87.88%,对照组80.6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臭氧盘内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椎间孔注射可以加速腰腿疼痛症状的改善,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杜磊 《浙江创伤外科》2012,17(2):152-15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结合臭氧与胶原酶联合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A组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结合臭氧和与胶原酶联合注射治疗,B组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结合单纯臭氧注射治疗。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示:A组疗效总改善率为92.5%,显著优于B组82.5%(P〈0.05)。结论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结合臭氧与胶原酶联合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与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结合单纯臭氧注射相比明显改善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胶原酶化学溶解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5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采用射频热凝术治疗72例;采用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86例。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和VAS评分法,对治疗后优良率、总有效率和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胶原酶优良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射频组(P〈0.05);VAS评分后,术后1周,射频组优于胶原酶组(P〈0.01)。但6个月后胶原酶组优于射频组(P〈0.05)。结论射频热凝术和胶原酶溶解术均为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射频联合50单位胶原酶盘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穿刺均在C型臂引导下经安全三角区,进入责任间盘中后113处,B组进行射频热凝治疗,A组在完成B组治疗后,留置射频穿刺针8~10rain后,旋转射频穿刺针斜口对准突出物方向,并退针少许,注造影剂0.5ml,C臂观察造影剂流向突出的椎间盘,5rain后注射50单位胶原酶溶液0.5ml。治疗结果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结果治疗后1、6、12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A组较B组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联合极小量胶原酶盘内应用,是一种较为理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好方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射频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硬膜外预先注射消炎镇痛液联合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针灸、按摩、牵引、理疗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分为二组,每组40例。A组:单纯C臂下颈硬膜外腔侧隐窝进路前间隙注射胶原酶。B组:颈硬膜外预先一周注射消炎镇痛复合液联合C臂下侧隐窝进路前间隙注射胶原酶组。观察治疗后两组各个时期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疼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显著下降。复合液+胶原酶组在治疗后2周、1月、2月、3月的VAS评分较单纯胶原酶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颈硬膜外预先注射消炎镇痛复合液联合C臂下颈硬膜外腔侧隐窝进路前间隙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提高。  相似文献   

7.
胶原酶溶盘术后早期神经根病损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戴闽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1):852-856,i0001
[目的]探讨胶原酶溶盘术后早期出现神经根病损原因,寻找胶原酶溶盘术后出现早期神经根病损预防与处理方法。[方法]临床回顾分析本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开展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盘术1280例,其中早期出现神经根病损病例12例(发生率0.94%)。实验将18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A、B、C组,A组为后纵韧带完整+盘内注射组,B组为后纵韧带破损+盘内注射组,c组为盘外(硬膜外腔)注射组,大体及光镜下观察不同时间椎间盘及神经根改变。[结果]临床资料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盘内+盘外溶盘组胶原酶使用剂量大,出现早期神经根损伤病例明显多于其他组(P〈0.05);12例早期出现神经根病损病例中,10例约在溶盘术后7d内出现;8例术中均未见明显神经根压迫;随访4—30个月,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但无1例痊愈,且3d内手术治疗病例优良率明显高于8d后手术治疗病例。动物实验显示胶原酶对髓核有明显溶解作用,B组(后纵韧带破损组)神经根出现明显损害,C组(盘外注射组)椎间盘内未见明显溶解,亦未见神经根损害。[结论](1)胶原酶溶盘中间产物和残余髓核溢人椎管可导致神经根损害症状,大剂量的盘内外联合溶盘可加剧神经根损害的发生率,对后纵韧带、纤维环破裂、髓核突人椎管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胶原酶溶盘术应慎用;(2)胶原酶溶盘术后神经根损害预后差,预后与手术早晚明显有关;(3)胶原酶溶盘术后严格卧床,正确翻身,有助于降低神经根损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臭氧、及胶原酶臭氧联合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分为二组,治疗组采用胶原酶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置管盘外注射加臭氧盘内注射;对照组单纯臭氧盘内注射。结果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方法,随访3~12个月二组疗效进行评定:治疗组246例,优良率90.65%;对照组58例,优良率75.85%。二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较大,根性症状较重者采用胶原酶臭氧联合注射,疗效肯定,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盘内注射胶原酶的方法治疗上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8例单纯上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21~62岁,平均44.5岁。病程3个月~10年。椎间盘突出4~9mm,平均4.9mm。采用椎旁进针盘内注射或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的方法进行治疗,随访观察有效率、突出椎间盘溶解、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6个月,依据Macnab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9例,良12例,可4例,无效3例。突出椎间盘溶解0~6mm,平均3.5mm。17例进行了重复注射,其中9例患者进行了3次注射。13例注射后短期内症状加重,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盘内注射胶原酶的方法治疗上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理想、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CT引导弯套针穿刺椎间盘内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13例经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患者,在CT引导下经椎问孔入路将弯套针直接刺入突出物内,注射臭氧,观察气体分布情况后再注入胶原酶。结果13例患者穿刺针均顺利准确刺入突出物。治疗后不同时期疼痛VAS评分及症状明显改善。按MacNab改良标准,治疗优良率92.3%。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弯套针穿刺椎间盘内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可以有效治疗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盘外与盘内外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和分析盘外与盘内外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其与突出物缩小率的关系.方法 对分别行盘外注射(A组)与盘内外联合注射(B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150例作回顾性分析.根据Macnab标准评定近、远期疗效;复查CT影像,测量手术前后椎间盘突出指数(IDH),计算出椎间盘突出物缩小率;对Macnab评定结果与突出物缩小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与B组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的远期疗效优于A组(P<0.05),B组的突出物缩小率明显高于A组(P<0.05),远期疗效与突出物缩小率呈正相关.结论 盘外与盘内外胶原酶注射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盘内外注射的远期疗效及突出物缩小率较单纯盘外注射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与该术式分别和臭氧氧化术、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组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06-2012-06采用介入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19例。其中经皮椎间盘切吸加臭氧氧化术55例(A组),经皮椎间盘切吸加等离子低温射频术71例(B组)、单纯经皮椎间盘切吸术93例(C组)。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1-7年,平均4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疗效,经统计学分析: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分别与A、B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与臭氧氧化或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组合使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CT引导下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行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对7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盘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治疗,CT引导下行腰椎间盘穿刺注射60μg/ml臭氧7~30ml治疗,分别在治疗后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出现头晕2例、腹胀1例、双下肢无力1例,并发症发生率5.5%(4/73),经对症治疗均康复。按MacNab评价标准,治疗后3个月显效29例(39.7%),有效35例(48.0%),无效9例(12.3%);12个月显效32例(43.8%),有效33例(45.3%),无效8例(10.9%)。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行臭氧髓核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柱内窥镜下经椎间孔进入椎管行髓核摘除、神经根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椎间孔逐级磨钻扩张至一区,安放工作套管,在脊柱内窥镜下完成髓核摘除、神经根松解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临床疗效用改良的MacNab评价方法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1~5天,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与治疗前对比有显著性改善(P﹤0.01);治疗前后1、3、6个月各时段VAS评分,经比较有显著性改善(P﹤0.01);治疗后1、3、6个月各时段的临床疗效,显效率1个月94.94%、3个月96.20%、6个月96.20%,显示治疗后总有效率98.73%,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内窥镜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适应症广、复发率低的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结合臭氧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较于单纯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1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结合臭氧消融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Macnab标准情况、胫后神经和腓总神经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1、3、6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Macnab标准比较发现,观察组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治疗后6个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胫后神经和腓总神经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结合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改善腰椎及下肢的神经传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等离子刀融切术联合髓核化学溶解术(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的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月,对80例LIDP应用等离子刀手术系统对突出的腰椎间盘进行汽化消融成形,然后注入溶于5ml无菌生理盐水的国产胶原酶1200U溶解椎间盘内的髓核组织。结果80例术后2周、4周、6个月获得随访,按改良的MacNab疗效评估标准,优62例,良10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90%(72/8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等离子刀联合髓核胶原酶溶解手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但其适应证应严格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