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大庆油田BSX二类油层开发遇到的矿场问题,采用非均质大型仿真物理模型模拟BSX二类油层实际油层条件、井网井距、井组连通方式,进行了水聚接触带不同注入速度匹配下的驱油试验,研究了二类油层水聚接触带区域油水运动变化规律。通过试验监测的采收率、含水率、聚合物质量浓度、示踪剂质量浓度、含油饱和度变化判断油水在二类油层、水聚接触带、三次加密油层处的动态变化规律:得出二类油层水聚接触带以水驱井完善二类油层注采关系的连通方式下,水驱与聚驱最佳注入速度比在1∶1左右。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对马厂油田油藏连通性的认识,完善注采关系,选取M11-24典型注采井组进行油藏连通性的研究。在"油藏描述,动态验证"的思想指导下,利用测井等地质资料描述油藏的砂体连通性,在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产液量和吸水量等动态资料和示踪剂资料来动态拟合和验证井组内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1小层(下文简称EsL(1)3)各砂体的连通性。结果显示研究区EsL(1)3小层砂体可以分为3类:发育稳定的薄层砂体、复合厚砂体和与厚层砂体相邻的薄层砂体。不同类型的砂体对注入水的影响是不同的:发育稳定的薄层砂体内流体受沉积微相控制影响较大,不同微相砂体渗流差异大,但总体前缘水线推进速度较快;厚层复合砂体的夹层会对注入水起到缓冲作用,前缘水线推进速度较慢;而与厚砂体相邻的薄层砂体会受到厚砂体的层间干扰影响,前缘水线推进速度最慢。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化学剂M2ES矿场驱油效果,通过在化学剂注入前、期间、后分别注入不同示踪剂,对连通的7口油井连续取样、化验,判断化学剂注入前后优势注水方向改变情况,分析注入化学剂前后对地层改善作用,评价化学剂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化学剂注入前,井组平面非均质性严重,化学剂注入过程中平面改善效果显著,化学剂注入结束改注水后平面非均质性有所增强,整体看地层注入化学剂前后起到较好的调整效果。证明示踪剂监测技术可为化学剂驱油效果评价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油水井日常生产动态数据和物质平衡原理建立可模拟油水动态的数据物理驱动模型,通过历史动态拟合反演获取井间传导率、连通体积、注水劈分和注水效率等参数,定量识别井间优势连通关系.以此为基础,结合堵剂封堵能力评价结果,沿连通单元进行流动处理建立了一种可快速模拟预测多层油藏调剖动态的新方法.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不需要复杂地质建模,克服了传统数模在引入调剖后繁琐的计算流程,可提速上百倍并能够与窜流优势通道识别无缝对接,实现主要利用油水井生产数据即可快速准确进行调剖井优选、动态预测和用量优化的整体决策,指导大规模现场调剖方案的设计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建立的反映断层附近注采关系特点的概念模型并结合渗流理论知识,分析研究了断层附近剩余油的影响因素。断层避让距离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此外井网形式和井距对剩余油分布也会产生影响。在断层避让区域,井距越小,相同含水率时的采出程度越低,注入水突破油井排的最大距离约等于井距之半。根据水平井方案优化计算结果,利用水平井挖潜断层附近剩余油时,水平段应尽可能靠近断层,可以最大程度动用边部剩余油,井网形式要根据该区域原井网实际情况,选用联合井组或水平井井组。  相似文献   

6.
萨北开发区西部断层较为发育,共发育大小断层49条,占全区断层总数的71%。针对断层区存在注采关系不完善、地层压力低、动用程度低等问题,从构造特征认识和挖潜方式优化两个方面入手,形成了井震结合、综合验证、分类优化、配套挖潜的断层区整体挖潜模式,指导断层区注采系统调整、高效井设计,优化断层区注采参数和配套措施挖潜,取得了累计增油42.2×104t的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海上油田首次应用热采完井技术,受平台空间、机采方式和地面砂处理等限制,热采井不仅要安全环保,而且要满足多轮次吞吐生产和长效防砂要求。热采完井技术主要在防砂、完井管柱设计和材质选择等方面进行优化研究,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海上14口热采井中,作业成功率达100%,充填率超过110%。截至2014年6月,首口井稳产超过1500d,平均有效期超过650d,均经历了第一轮次热采,其中4口井已完成二轮次热采,均未发生出砂和管柱损坏现象。达到了设计要求,为海上热采井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A井区是由B断层和近北东向的C断层夹持的小断块。该断块以前一直归属于D区块进行开发,2015年通过井震结合重新落实构造,该断块仍处在大洼断层上升盘,与E油田主体同属一块。构造重新落实后,结合新建储层二次解释,该井区含油面积增至0.5km2,地质储量增至158×104 t。以前井区内共有9口油井,累计产油39.71×104 t ,采出程度较低(为25.1%);井区仅有的3口注水井均位于断块边部,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块整体水淹程度较低,部分区域未水淹。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精细油藏地质体研究、精细量化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及分层系开发井网优化部署研究,一次部署调整油井14口、注水井12口。在中东部区域优先实施直井2口,日产能力较高达(23.9t ),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为该井区分层系规模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疆XQ井区火山岩储层物性差,投入开发后存在地层能量不足、产量递减快、采出程度低的问题,为优选符合该类油藏的有效开采模式以及找出不同方式的驱油特点,提高油气采收率,以该井区安山质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对岩心分别开展了CO2驱油和水驱油试验,分析不同驱油方式对岩心孔隙油水动用情况以及驱油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岩心孔隙构成主要为小孔隙,少量为中孔隙和大孔隙,油相主要分布在小孔隙区域,小孔隙为主要产油贡献区;总体原油采收率较低,驱替采油作用主要发生在流体注入初期,注水开发方式的采收率高于注CO2开发;岩石物性参数孔隙度与渗透率对于原油采收率有一定的影响,呈正线性关系,实际生产时应结合现场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注采方案.在制定实际开发方案时,可通过提高开采初期流体注入压力和注入量来提高初始阶段采出程度,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大名地热田馆陶组的构造形态和储层分布规律,建立了地热田概念模型、构造模型、属性(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温度场模型。利用概念模型对地热田开发常用3种井网"一采一灌"、"二采一灌"和"三采二灌"的温度场和压力场进行了模拟,并计算了供暖时间30年不同采灌井距间的冷锋推进前缘位置和地热井井口水温变化关系。综合考虑3种井网热储压力场和温度场2个方面对地热田开发的影响,明确了生产井稳定涌水量100m~3/h、回灌水温20℃、回灌量100m~3/h时,地热田最佳采灌井距为400m。  相似文献   

11.
三塘湖油田条湖组致密油藏为吐哈油田三塘湖盆地近年来发现的储量千万吨级非常规油藏,以"水平井+大型体积压裂"方式规模开发。受古构造背景和火山活动影响,储层展布多呈团块状,外围延展性差,加上微构造变化剧烈、区块井控程度低,给水平井设计和施工带来很大挑战。利用油层追踪并融合甜点预测技术优化井位;利用数模、油藏工程方法优化水平井参数;利用地层倾角属性开展构造精细研究。采用多靶点、宽靶框、全脱靶模式优化水平段轨迹设计,并根据现场钻井动态实时调整钻进轨迹。从钻遇油层和投产情况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步形成了致密油储量有效开发动用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断层密封完整性动态评价是地下储气库建设、运行管理中的瓶颈技术,断层封闭完整程度直接影响地下储气库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以板中北储气库为例,综合定性和定量方法,系统评价了板中北储气库断层封闭完整性,形成自然伽玛多元回归法评价储气库断层封闭完整性的方法.储气库渗透率与泥质含量关系图版和储气库断层封闭完整性评价分级表,可以为其他储气库断层封闭性评价提供评价标准.建议在现有储气库断层外部储层部署适当的监测井,实现在储气库生产过程中,对断层的长期动态监测,以此作为储气库储层完整性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表4,图5,参13)  相似文献   

13.
流线分布直观反映了油藏流体在注入井与生产井之间的运动轨迹,油藏在确定井网后,如何使注采流线均匀的分布,是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关键。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9砂组在实施矢量化调整后,注采井网完善,注采对应率和水驱控制程度均达到100%,但是由于平面非均质性,导致油井地层能量恢复和水线推进不均衡。通过对单井的流线认识及验证,探索判断主流线的方法,并对影响流线的因素进行分析,为单元下一步的注采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常规染色体标本制作技术,观察和研究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 东北虎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其中18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根据染色体相对长度、着丝粒位置及有无随体,可将常染色体分为5组: A组,2、4、7、11、13,M;B组,1、5、8、9、10、12、16、17,SM;C组,3、6,ST;D组,14、15,T;E组,18,M,有随体;X、Y性染色体皆为中着丝粒染色体.东北虎还存在3.3%的四倍体.  相似文献   

15.
滴12井区八道湾组油藏储层敏感性特征及注水防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滴12井区八道湾组储层敏感性试验、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评价、储层注水伤害评价、防膨稳定剂效果评价的研究发现,该井区储层具有中等偏强-强水敏特征,其临界矿化度为1384.05mg/L;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好;当注入水达30倍孔隙体积倍数时,储层注入水伤害模拟评价结果表明,其渗透率的损失率平均为42.8%;0.3%的彩-12#防膨稳定剂对储层具较好的防膨稳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依据准噶尔盆地彩南油田C135井区三工河组二段的动、静态资料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利用静态地质资料分析了 C135井区的区域应力成因机制背景,完成了储量复算,确定研究区地质储量合计67.81×^104 t。利用开发动态资料探讨了三维地质模型的应用,结合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认为,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C135井区三工河组二段第3小层,集中在变异系数和级差大的砂体中。认为低幅度构造油藏容易造成底水锥进,研究区目前采液速度过高,含水率上升较快,通过数值模拟确定合理采液速度为7%,对于注水见效的油井应当控制注水井注水量,防止油井水淹。  相似文献   

17.
李勇  王兆会  陈俊  樊文 《油气储运》2011,30(12):923-926,6
针对储气库井的油-套环空异常带压问题,建立注入氮气柱的密闭环空数学模型,综合分析了在压力、温度影响下密闭环空的压力变化情况.对储气库井注气过程和采气过程中的环空压力进行分析计算,研究了环空氮气柱长度、注采过程中油管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对油-套环空压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环空注入一定长度的氮气能有效缓解储气库井环空带压问题;氮气柱越长,套压值越低,当氮气柱长度超过100m时,套压变化越来越小,环空氮气柱长度范围宜选取100~200 m,初始氨气注入压力为2 MPa;油管压力和温度变化影响环空套压值,其中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使用隔热材料,有助于减小或防止注采过程中由于油管温度升高引起的环空压力升高.  相似文献   

18.
针对克拉玛依红山嘴油田红18井区克下组油藏流体性质、油层储层特性及非均质性,设计了耐盐型聚合物凝胶体系与表面活性剂的组合调驱段塞,通过优化段塞的组合方式,形成了适应于该油藏的逐级深部调驱技术,并分析了凝胶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滞留规律,评价了其驱油效果。该组合体系注入聚合物凝胶体系与表面活性剂体系的体积比为1∶0.3,注入聚合物凝胶的强、中强、弱段塞最佳体积比为4∶3∶3,组合调驱方式为强凝胶段塞+表面活性剂段塞+中强凝胶段塞+弱凝胶段塞+表面活性剂段塞+强凝胶封口段塞。该技术在红山嘴油田红18井区现场应用效果显著,12个调驱井组的日产油由85t上升到130t,含水率由75%降至67%。  相似文献   

19.
性诱剂安装简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二化螟预测预报的一项重要辅助工具。采用性诱剂诱测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二化螟的羽化高峰,监测其发生动态。本文调查了不同二化螟诱芯对二化螟成虫的诱杀效果,结果表明,诱芯编号为CS20164D3、CS20164M、CSR20184B4、CSR20184D4的4个处理诱虫效果较好,能较好地预测预报二化螟的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20.
针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碎屑岩储层流体含量精细化评价难度大的问题,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对录井参数进行刻画,利用核磁定量化参数及岩心流动试验精细刻画储层流体含量,显微荧光薄片观察油水在储层渗流通道中的微观分布特征,形成碎屑岩储层流体性质的定量化与可视化评价方法,从而提高碎屑岩储层流体评价准确性。D13井、F003井及M23井的现场应用表明,碎屑岩储层流体性质的定量化与可视化评价方法能够从微观角度直观展示储层流体赋存状态,为试油选层、优选改造工艺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