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修辞论辩被视为根据对话题材、论题语境和主体间性(说者与听众)而分配论据、协调论述手段,旨在维护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并产生使其采取相应行动的动态过程。修辞论证中,逻辑方法并未被排斥。新修辞学将听众对论辩的理解和接受作为论辩成功标准,并且法庭语境下对当事人的诠释与论辩过程是考察修辞论辩的绝佳途径。如果将这种力图实现期待图景的清晰化和说服力的话语诠释建立在说者与听众之间的共同智识基础之上,使修辞论辩成为交往主体之间共同接受的方式和话语理解途径内在的默契,就需要通过交往理性对修辞论辩进行语用分析,这有助于对修辞学在法律论辩领域寻求一个有效的规则之治的合理定位,促使法律主体提升自身对于话语象征性内涵的领悟。  相似文献   

2.
谬误理论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新的谬误理论进一步研究了谬误理论的三个基本问题 :谬误理论的可能性、谬误理论在批判性思维教学中的地位以及谬误的相对性。谬误理论的最重要的发展是 ,研究者对谬误理论开展了系统化的探索 ,初步形成了关于谬误的形式理论、批评理论、语用 -辩证理论、新辩证法和修辞学理论等。谬误理论必定是论证或论辩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 60年代以来英语国家兴起的“非形式逻辑”企图针对形式化逻辑难以对付的自然语言语境中的“非形式”推理而提倡一种分析、评估论证的逻辑。“非形式逻辑”已形成三个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 :谬误理论、修辞学和论辩理论。刘春杰《论证逻辑研究》把对论证逻辑的辩护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对我国大学逻辑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探寻价值判断的逻辑基础,佩雷尔曼提出了名为“新修辞学”的论证理论,它不仅彰显了对传统修辞学的继承、发展和超越,也凸显了听众的重要性。由于作为论证理论的新修辞学与北美地区的非形式逻辑在研究目标、具体论题上都高度一致,而且前者对后者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因而,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可以被视为一种非形式逻辑。  相似文献   

5.
何谓谬误?     
本文探讨了谬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谬误定义。在考察以往4种主要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界定谬误的一些相关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个新的谬误定义,并作了若干说明。  相似文献   

6.
作为非形式逻辑和论辩理论核心主题的论证型式,也日益成为论辩的人工智能方法关注的焦点。论证型式表征日常论证的常见合情论证模式,它是一种语用结构,往往表达为可废止的肯定前件式。在一些人工智能学者看来,这些论证型式是和演绎论证形式并肩而立的推论规则。论证型式的规范力源于避免语用不一致的理性要求。这种规范力不仅和某种型式的结构有关,而且更由适宜使用该型式的环境加以保证。这些环境条件用匹配的批判性问题加以刻画。批判性问题一方面向论证者警示了某种论证型式可能会遭到弃用的可能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也向挑战者暗示了攻击该型式的切入点。满足批判性问题要求的论证型式将生成有利于结论的一个假设。在对话中,恰当地使用论证型式的一个团体,将把证明责任转移到另一团体。然而,如果论证型式的适宜使用的环境条件不能被保证的话,论证型式就蜕变为谬误。大多数所谓的非形式谬误正是论证型式的不恰当使用的后果。  相似文献   

7.
论证概念是包括非形式逻辑在内的论辩理论的核心。将论证理解为语义学概念还是语用学(辩证的)概念是非形式逻辑和经典逻辑的分水岭。对论证理解的逐步宽泛化,本质上就是对它不断增加功能性内涵,以使其适应更广阔的论域。所幸的是,与北美日常英语不同,汉语中的“论证”没有否定性的意味,这就使得日益丰富的论证概念可直接被应用于汉语日常论辩。  相似文献   

8.
佩雷尔曼新修辞学的核心概念——普遍听众,既是论证的起点又是论证的目的。一方面,普遍听众是合理性的化身;另一方面,普遍听众也是相对于文化的、语境化的概念。在佩雷尔曼的概念系统中,普遍听众也是最有歧解和争议的概念。有人觉得它过于空泛,也有人认为演说者可以有各自的普遍听众,更有人担心这个概念导致极端的相对主义。但是,不管怎样,佩雷尔曼导入的普遍听众给修辞学注入了相对客观的理性标准,既拒斥了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也排除了后现代放弃合理性的偏激立场。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加拿大著名学者沃尔顿的谬误理论,从沃尔顿谬误理论的基础——对话理论即对话类型和对话的构成两个方面出发,阐述了谬误是产生于论证或论辩的对话情景之下的。以此为基础,沃尔顿阐述了对话中的谬误是如何产生的,实际上是由于对话规则的违背和对话的论辩技术的误用导致的。认为沃尔顿的谬误理论是语用的和辩证的,这种研究方向为逻辑学的发展,尤其是非形式逻辑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论证概念是包括非形式逻辑在内的论辩理论的核心。将论证理解为语义学概念还是语用学(辩证的)概念是非形式逻辑和经典逻辑的分水岭。对论证理解的逐步宽泛化,本质上就是对它不断增加功能性内涵,以使其适应更广阔的论域。所幸的是,与北美日常英语不同,汉语中的“论证”没有否定性的意味,这就使得日益丰富的论证概念可直接被应用于汉语日常论辩。  相似文献   

11.
对受众的考察从来都是西方修辞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早期的受众研究一直没有挣脱信息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只是到了19世纪以后,多元、复杂的受众观才逐渐浮现。多维的受众取代了单一的受众,被动的受众让位于主动的受众,从而使传统的受众概念经受了全新的重构。传统的观点把受众当作是话语试图统辖的对象,而后现代主义则把受众看作是参与修辞话语的构建者,基于此,言者和受众的界限不断淡化,受众开始消解。  相似文献   

12.
古语曰:“修辞立其诚”。中国的修辞,从古代以降直至今日,一直关注道德与诚信。道德与诚信的基础是实事求是,说真话就是最好的修辞表达。修辞的研究,必须对涵养优秀的人文道德精神作贡献。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道德与诚信也是修辞学的主流,譬如,不论是以博克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所提出的“认同”说,还是“视觉形象修辞观”,起作用的内在因素皆是道德与诚信。  相似文献   

13.
从亚理士多德创立系统的古典修辞学理论以来,修辞学作为劝说交际的艺术,长期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20世纪以来,美国修辞学家们在古典修辞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提出了众多的新修辞学理论,丰富了修辞学的定义,拓展了修辞学的范围,重新振兴了这门古老的学问。  相似文献   

14.
影像修辞及其表现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像修辞是影像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行为,是使影像语言传情达意更加有效的努力和创造。影像修辞与文学修辞具有共同的心理机制,但所用符码的根本不同,致使二者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诸多差异。文字语言具有历时态的特征,而影像语言不止于此,作为一种时空复合艺术,影像修辞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建构的。文学修辞借助于文字,相对直接而明确,而影像修辞依赖于影像,具有多义、间接和含蓄的特点。影像修辞的目的不在于去表述某种确定的意义,而在于着力呈现世界的丰富意蕴,以含蓄、委婉和诗意去启发人们的体味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布斯在2004年提出了他的“倾听修辞学”,对修辞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倾听修辞学”的提出有一定的理论、历史与政治背景,它的核心观点在于倾听以求同。它的理论体系对大学修辞教育和人际交往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辞趣”是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首创的修辞学术语,闪耀在“辞趣”理论里的语言美学思想和变异修辞观念对现实的变异修辞现象具有广泛的理论阐释力。同构串联句是语句修辞领域的“辞趣”现象,是利用句法编码“形趣”关顾句义表述“意趣”的变异修辞句式,倚重于语言美学效应提升修辞效益。  相似文献   

17.
当今修辞学理论界有一个论争:修辞学是应该从哲学、政治学理论中分离出来,当作是一个专门学科;还是应从其与哲学、政治学理论的相互依存角度,对其做更为宽泛的解读呢?尽管在某些语境中需要将修辞学狭义地视为一个特定的学科,但是,本文作者认为,修辞学是综合性的,应从哲学角度加以阐释。如此理解修辞学,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社会与政治角度理解修辞的普遍性以及作为教育目标之一的修辞能力培养。一旦我们理解了修辞的普遍性和修辞能力,就能对人类传播中的公正与自由形态给予更好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叶,修辞学走出了低谷并冲破了“劝说”的藩篱,成为一种把语言作为社会行为、把目的和阐释作为异议的决定性因素的新理论,一些重大的政治的、社会的、甚至自然科学的公共讨论的修辞意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修辞既是我们组织和使用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是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的有力工具。由于修辞总是与社会处于一种共生的关系,因此,修辞不仅与个人行为休戚相关,而且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密不可分。现代修辞学不仅研究语言的修辞手段和方法,更要研究言语活动的过程和话语的整体,还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各个领域,发挥其更大的社会功能,乃至于在人类的交往中用于消除分歧,解决争端,促进共同的理解,最终达到人类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关于建立数理修辞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理修辞学是一门用数理分析方法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 ,亦即研究修辞的形式化规律的科学 ,代表修辞学的科学主义倾向。数理修辞学是一门崭新的科学 ,标志着修辞学走出经验的樊篱 ,进入了科学分析的时代。文章主要探讨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必然性及其理论基础、分析方法等几个基本问题。数理修辞学的建立 ,是时代思潮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向修辞学的渗透与推动的必然结果 ,也是修辞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数理修辞学以系统论、认知心理学和原子论为其理论基础 ,对修辞系统的元素、结构和功能既相互分开 ,又统一起来加以分析 ,提出了基于复杂特征集变换理论的修辞发生模式和以修辞元为基本概念的修辞功能分析模式。从而摒弃了传统的功能主义所带来的局限性 ,使修辞分析得以形式化、精确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20.
修辞问题是耶鲁学派关注的首要问题,他们一方面对文学进行盛况空前的修辞批评,另一方面又对修辞自身进行质疑和批判,实现修辞秩序的重建,从而实现对文学中形而上学话语的全面清理。这样一种现代性的文学修辞观念不是空穴来风,而是20世纪西方哲学、文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主要是新批评、德里达和尼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