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热轧产品Q345B中出现批量的横向唇状疤块缺陷裂纹,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带钢的微观组织,分析现场生产的实际情况与试验数据,对热轧产品Q345B表面唇状疤块缺陷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唇状疤块缺陷裂纹处附近的组织晶粒存在较大差异,且缺陷的产生与轧制过程的冷却不均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采用扫描电镜(SEM)、辉光放电光谱(GDS)等分析方法对HC420LAD+ZF合金化镀锌板表面山水画缺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C420LAD+ZF合金化镀锌板在热轧粗轧过程中其表面形成大量含Si氧化物,粗轧工序第1,3,5道次除鳞及冷轧酸洗工序都不能有效去除该氧化物。镀锌合金化过程中残留在基板表面的含Si氧化物阻止了Fe-Zn相互扩散,形成疏松合金层,最终表现为表面山水画缺陷。热轧过程采用全道次除鳞能有效去除含Si,Mn氧化物,镀锌后获得均匀致密合金化组织,消除了HC420LAD+ZF合金化镀锌板表面山水画缺陷。  相似文献   

3.
高强钢板拉伸断口分层缺陷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云清  雷辉  高擎  李玉路  杜江  袁源 《宽厚板》2013,19(1):5-10
对高强钢板常见拉伸断口分层缺陷的成因进行探讨,利用金相及扫描电镜观察拉伸试样断口组织、裂纹和钢中夹杂物,采用X射线衍射法测量分层试样的位错密度。研究发现钢板基体较高的位错密度是导致试样断裂过程中产生分层的主要原因,而夹杂物、晶界等缺陷是裂纹的起裂点,研究还发现分层与偏析、微观组织类型等无明显相关性。通过降低高强钢板的屈强比,可以显著改善分层缺陷。  相似文献   

4.
针对600MPa级冷轧高强钢生产中出现翘皮缺陷的质量问题,进行了现场跟踪、确认,利用金相检验、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等检测手段对冷轧高强钢的翘皮缺陷试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翘皮缺陷主要分布在带钢边尾部,距离其边部30~40mm,纵向无显著规律;在翘皮处的基体表面及横截面发现保护渣的成分元素,这是由于连铸工序中结晶器保护渣卷入铸坯表层,经过轧制变形,中间坯角部低温区在一定的立辊侧压作用下产生变形形成裂纹,在随后的变形过程中,轧制不能消除裂纹,最终形成沿轧制方向的翘皮缺陷。  相似文献   

5.
热镀锌双相钢表面粗糙问题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研  张亮亮  于洋  刘鸿明  齐达  高小丽 《钢铁》2017,52(6):94-100
 目前强度级别较高的双相钢产品已经可以普遍采用热镀锌工艺生产,热镀锌双相钢在生产过程中,表面出现明显的粗糙缺陷,形成边部与中部的色差,严重影响热镀锌双相钢产品表面质量。粗糙缺陷伴随粗糙度异常升高、锌层不均、抑制层形成不良、基板表面微裂纹等现象。分析认为,基板表面微裂纹是造成热镀锌双相钢表面粗糙的主要原因。热轧态组织和冷轧压下率是决定冷硬板浅表层微裂纹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优化卷取温度及热轧卷厚度,改善热轧态组织及降低冷轧压下率,可有效控制冷轧板表面浅表层微裂纹的形成,从而良好解决热镀锌双相钢表面粗糙问题。  相似文献   

6.
双相钢带钢在退火生产时易产生色差缺陷,色差主要分布在带钢中部和两侧位置。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缺陷表面形貌,中部和两侧带钢表面均较破碎,有大量微观裂纹,中部裂纹较严重。观察缺陷部位截面金相组织,发现带钢表层的组织粗大,裂纹为沿晶界开裂。降低热轧卷取温度或使用超快冷,使带钢组织形成更为细小的铁素体、碳化物和马氏体;减小热轧出口夹送辊轧制力,消除带钢表层形变提供的晶粒长大畸变能。采取以上措施后,彻底消除了双相钢退火板的色差缺陷。  相似文献   

7.
在S55C热轧钢板日常检验中发现表面存在线状缺陷;从缺陷处取样,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对钢板表面线状缺陷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连铸坯表面存在较深的角横裂纹,在随后的轧制过程中该缺陷无法轧合而逐步扩展,形成表面线状缺陷。  相似文献   

8.
 采用SEM、EDS和大样电解法研究了某种镀锌板表面胞状凸起缺陷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冷轧板表面起皮缺陷是造成镀锌板表面胞状凸起缺陷的直接原因。冷轧原料板近表层分布着尺寸大于300 μm的长条状硅酸盐夹杂带,且夹杂带中分布着块状氧化铁夹杂。与缺陷镀锌板同批次酸洗板机械研磨去掉近表层,随后冷轧试验表明,块状氧化铁夹杂不是造成镀锌板表面胞状凸起缺陷的主要原因。缺陷镀锌板铸坯中夹杂物含量为100.32 mg/10 kg,夹杂物主要由尺寸大于140 μm大型夹杂物组成,而正常镀锌板铸坯中夹杂物含量为20.98 mg/10 kg,证实钢中大型硅酸盐类夹杂是导致镀锌板表面凸起缺陷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亮亮  李研  于洋  高小丽  孙超凡  齐达 《钢铁》2017,52(1):81-86
 针对780 MPa级双相钢表面存在严重的条状色差缺陷,从微观特征方面进行系统研究。采用SEM及EPMA分析手段研究缺陷表面情况,结果表明,缺陷处微观形貌呈粗糙破碎状,破碎的密集程度和缺陷的严重程度正相关;能谱和电子探针证明,破碎处只存在轻微氧化。应用辉光手段分析表层富集情况,色差严重程度与硅、锰等元素富集峰值距表层深度密切相关,结合热轧截面分析富集现象在热轧以橄榄石相的形式存在,宏观表现为条状红铁皮,该铁皮经过酸洗后难以除尽,在后续冷轧时不同区域表层元素富集深度及破碎密集程度存在差异,表现为连退板表面的条状色差缺陷。在此研究基础上优化热轧和冷轧生产控制方案,最终有效降低或消除了连退板表面条状色差缺陷。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包装用镀锡板表面缺陷形成的原因,并对冷轧基板——热轧低碳钢的化学成分﹑生产工艺路线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制定。认为夹杂物的存在破坏了热轧带钢组织的连续性,在冷轧大变形条件下,产生裂纹并扩展形成表面缺陷。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脱硫设备和精炼炉的情况下,通过精确控制终点温度和确保一次倒炉出钢、炉后吹氩气等措施使有害元素、夹杂物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通过优化轧制过程工艺参数,产品的表面质量和力学性能均达到了设计指标,成功开发了包装用热轧低碳带钢。  相似文献   

11.
在生产过程中,热镀锌双相钢表面出现明显的山峰纹缺陷,严重影响热镀锌双相钢产品的表面质量。缺陷处有漏镀、锌层不均和抑制层形成不良等特征,基板表层有脱碳及微裂纹、表层毛刺突起等现象。通过分析认为,基板表层微裂纹是造成热镀锌双相钢表面山峰纹的根本原因。采用低温快烧的加热制度,适当降低轧制温度,合理控制除鳞及酸洗工艺,降低热卷厚度以降低冷轧压下率,可有效控制冷轧板浅表层微裂纹的形成,从而有效解决热镀锌双相钢表面山峰纹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冷轧板常见表面缺陷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产实践和检验,分析认为冷轧板常见表面缺陷包括原料缺陷和冷轧缺陷两大类,原料缺陷源于炼钢和热轧。原料缺陷如果控制不当,会遗传到冷轧成品板上,冷轧缺陷宏观易于辨识。提高冷轧板表面质量需要冶炼、连铸、热轧、冷轧各工序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冷轧锯片钢65Mn在客户使用过程中出现喷粉后起泡现象的原因,通过扫描电镜对起泡位置及基板表面进行观察,起泡位置表层存在针眼状孔洞,基板表面存在密集分布的微小裂纹。通过光学显微镜及荧光分析对基板组织及表层成分进行分析,基板表层存在5~10μm的脱碳层,其深度与裂纹深度相当。分析表明,在客户酸洗锯片钢过程中酸液在微裂纹内部残留,在喷粉过程中与基板反应生成气体,是造成65Mn喷粉起泡的主要原因。控制热轧加热温度及保温时间改善脱碳现象,配合冷轧过程加入一次罩式退火可改善带钢表面微裂纹,能有效控制喷粉起泡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低碳钢(w(C)≤0.06%)作为电镀锌基材,在热轧轧制时易发生混晶现象。该缺陷表现为钢板表面电镀锌后,上表面出现流星状白色亮斑缺陷。通过冷轧和热轧原板样的金相检测,判断亮斑缺陷与基板混晶存在关联,且源于热轧工序。并对混晶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开展了相应的工艺调整试验,确认混晶与热轧FT7、CT目标值设定相关性显著。最终通过对FT7、CT工艺的联合调整,亮斑缺陷得以消除。  相似文献   

15.
采用酸洗、冷轧以及高温氧化模拟试验等分析方法,对高铝双相钢的热卷表面铁皮特点以及生长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铝双相钢热轧板表面易于形成鱼鳞状红铁皮缺陷,冷轧后表面容易产生色差形貌,影响表面质量;由于钢中铝元素添加较多,铁皮的界面可捕捉到明显的铝元素富集形貌,在1300℃模拟试样的铁皮界面Al2O3形成黑色颗粒带,颗粒带内铝质量分数最高可达18%以上;铁皮内的铝元素富集情况随着温度的降低逐渐下降,作用层厚度减薄;基于对高铝钢铁皮形成的机理分析提出降低出炉温度、适当降低过程温度等手段来控制鱼鳞状铁皮形成。  相似文献   

16.
唐伟  杜凤山  林海海  文杰 《钢铁》2020,55(1):65-71
 冷轧高强集装箱板由于其屈服强度、成形性能及尺寸精度的要求,对冷轧轧制稳定性和板形控制提出极大挑战。针对某钢厂薄规格冷轧高强集装箱板生产过程存在的肋浪和边裂情况进行分析,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热轧带钢库区冷却过程对钢卷温度及性能均匀性的影响,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该钢种在UCM机型冷轧轧制过程中带材变形特征,揭示了带材浪形和边裂的并发机理,同时分析了不同工艺对带钢变形均匀性的影响规律。结合理论及仿真分析,提出了针对热卷性能均匀性及酸轧轧制稳定性的优化方案,改进后冷轧板形质量明显提高,带材边裂缺陷完全消除,冷轧高强集装箱板的轧制稳定性及产品质量均得到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shows the main surface defects of cold rolling automobile sheet in BX Steel.The main surface defects are unusual defects.The typical familiar defects are sliver and punctuates that are on the rolling direction.The inclusions of steel-making and scales of hot rolling process are the main causes of defects.They are the biggest problems puzzle cold rolled automobile sheet surface quality,and are the burning issues of BX Steel.We classify and analysis the defects.We observe the panorama of surface defects using portable video microscopy apparatus,and clean the sample using ultrasonic shaker,analysis the defects pattern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At present the primary defects that impacted cold rolled automobile sheet quality are dark sliver defects.We control the steel-making and hot rolling process aiming at the cause and position of defects making.We fine control the operating of steel ladle,gating,casting system and continuous casting machine in steelmaking process.The scale defect is reduced by controlling furnace,high pressure water descaling system and finish mill descaling in hot rolling process.Alone with the reforming and renewing of equipment,gathering producing experience,the cold rolled automobile sheet quality made in BX Steel is upgrading gradually.  相似文献   

18.
 针对冷轧带卷的凸棱缺陷,对冷轧生产工艺进行适当调整,未能完全消除;而同期热轧带钢表面出现了亮带,经过跟踪与测量,确定热轧卷亮带位置与冷轧卷凸棱位置有对应关系,并提出亮带的实质是轧辊的猫耳状不均匀磨损导致在带钢厚度方向上形成的局部高点。通过优化热轧轧辊辊型和其他工艺制度,成功地解决了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上热轧带钢亮带问题,同时避免冷轧带钢凸棱缺陷。  相似文献   

19.
针对热轧折叠缺陷对酸连轧工序造成的原料空卷问题,从热轧工序相关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了薄规格热轧钢带生产过程中折叠缺陷形成原因,主要为钢带头尾存在不同程度镰刀弯或局部浪形等问题,经卷取侧导板和夹送辊共同挤压作用后形成的。通过在设备精度、工艺改进、预警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优化和改进,薄规格热轧钢带折叠缺陷发生量得以有效控制,月均发生量从攻关前的55卷左右逐渐下降至攻关以来的20卷左右水平。进一步提高了热轧钢带一检合格率和折叠缺陷的预警识别率,有效降低了热轧钢带折叠类缺陷对下游工序生产过程造成的影响,促进了上下游生产节奏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