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问:常听人说"(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好做博士后",能否谈一下为什么做博士后,做博士后有什么意义?答:做博士后指的是,博士毕业后在科研院所从事临时性学术研究工作,美国也有少数工业界博士后职位.要说明的是:如果希望去工业界或商业企业工作,那么能直接去这些单位就直接去,没有必要做博士后.不同的人做博士后有不同的原因.有些在美国的博士毕业生暂时没找到工业界工作(这也许是因为那个专业不好找工作,也可能没把心思放在找工作上或者不熟悉求职方法),只好通过做博士后过渡一下.这样,暂时留在了美国,每年还有几万美元收入.有的人尚未想好将来究竟要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工业研发,因此想先做博士后,把选择留到将来.还有的人博士毕业后留在课题组做博士后,或许是想延续博士期间的课题以多发些论文,或许习惯了大学"象牙塔"的氛围…….也有些人梦想着进入学术界,做自己喜欢做的科研,那么做博士后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
要找到一位合适的博士后导师。任何博士后基金(或资助)不会直接把奖学金交到博士后申请者那里。有些博士生不打算在做博士论文的实验室再做研究,这意味着要到另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找一找可能性。有的博士生愿意在自己的导师那里接着做博士后。通常,在另外一个大学找到博士后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大家对做博士后的争论不少。有一部分人认为博士后是比博士高一级的学位,也有很多人认为博士后只是一个临时的工作,甚至认为博士后岗位一定比正式的教职岗位差。特别是现在,当一个刚毕业的博士有机会在当讲师和做博士后之间选择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当讲师。然而,我个人认为,一个青年学者如果希望在科研道路上获得长远发展,做1站或者2站博士后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4.
 一位博士到哈佛大学做了2 年博士后,准备换个地方做博士后。临行前,她和我话别。  相似文献   

5.
马臻 《科技导报(北京)》2009,27(16):127-127
美国是盛产博士后的科技大国.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后接着做博士后,也有些是从其他国家到美国做博士后.对于当今理科博士来说,要当上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助理教授或者被国内一流大学引进为教授、副教授,一般需要有博士后经历.本文从申请博士后、科研生活和职业发展三个方面做些介绍.  相似文献   

6.
 2011 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前夕, 我又一次面临重要选择。国内大多数理工科博士的就业选择, 无非是去工业界和学术界两种。我根据兴趣毅然选择了后者。对一个刚毕业的博士生来讲, 要想走学术道路, 如果没有机会留校任教, 就大概只剩做博士后这条"临时"的道路可走了。通常我们认为, 出国做博士后相比留在国内做博士后, 在经历、阅历和知识学习等方面总体上更有优势, 也或许有更大的锻炼价值。作为一个"过来人", 以下我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谈出国做博士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以便给有类似志向的年轻人参考。  相似文献   

7.
最近,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通知我校,经评审,批准我校建立3个新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现在起即可开始招收国内外应届毕业博士生进站做博士后研究人员.我校原有的电工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将继续招生.  相似文献   

8.
 我2009年1月于东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当时已留校的我选择到清华大学做博士后。即将博士后出站时,我面临多种选择:① 回东北大学工作;② 到其他“985工程”大学当副教授;③ 去普通大学做教授;④ 出国工作。每一种选择都有利有弊,难以取舍。然而随着博士后工作越来越接近尾声,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决定。  相似文献   

9.
加强博士后流动站的自身建设与管理,如何改善和提高流动站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合作导师应加强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的指导,注重培养博士后在新领域和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能力;对博士后培养方面应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博士后做科研的积极性,鼓励博士后创新。在分配削度上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博士后的收入与其投入科研的力量尽可能成一定的比例,确保博士后的培养工作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问:在国外即将博士毕业,发表论文不多.要不要申请国内的博士后职位?博士后出站后有没有可能留校任教,并谋得更好的发展?答:只要你自己高兴、家人支持你,做国内的博士后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有些事,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或者愿意、敢于做的.也许能“出奇制胜”也未可知.重要的是了解更多真实的信息,这才有助于自己的判断和决定.  相似文献   

11.
 我选择在目前的流动站做博士后,动机就是想走好科研这条路。  相似文献   

12.
 我曾经问过一位跟随院士读完博士并做了博士后的年轻人,在博士和博士后期间参加过几次学术会议,与国外同行发过多少学术交流邮件。他明确回答说,这两方面都没有。我听后无语。  相似文献   

13.
 2001年9月,我到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读博士。科研上手后,陆续发表了几篇学术论文。由于挑容易实现的实验点子先“挖掘”,“挖”到后来,感到越来越难。导师显然不满足于在二、三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便催我研究一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实验点子。时间一天天流逝而没有新发现,我很难受。见此情形,导师希望我提前毕业。这又使我为难,因为妻子比我晚一年进该校读博士,我想等她一起毕业。我对导师说,想把博士论文做得更完整才毕业。导师说,想做完整,是没有止境的,时候到了,就该跳出去,这样他也算又产出了一个博士。我问:“跟你继续做博士后行吗?”他说,做博士后是为了学习新东西,我已经跟他研究了几年,很难再学到新东西,还是应该到别处去学。我问:“想跟从几位学术大师做几轮博士后,行吗?”他说,博士后不是正式工作,如果做博士后超过5年还没找到教职,就很难在美国找到教职,因为会被认为缺乏潜力。他建议找到博士后职位后马上申请教职,如果不中,以后每年都试。我问:“如果最后还是没有中怎么办?”他说,还有别的职位,比如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和工业界研发人员,最后总得接受现实,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我在国内拿的博士学位。5年如期毕业,也发了几篇第一作者文章。在毕业前一年的年底开始联系博士后。当时(2004年)我认为中国生命科学的科研水平和美国的差距非常大,而且可以通过做博士后来换一下研究方向,扩展  相似文献   

15.
肖波 《科技导报(北京)》2015,33(14):111-111
 我于2011 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毕业后,到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14 年应聘到西南大学清洁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院开始自己的独立科研生涯。见有不少国内博士生困惑于申请海外博士后的种种,在此我简单介绍一些申请的经验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就阅读而言,博士后工作要花费很多时间.博士后不大可能再费半天时间到图书馆去查一查那些不太引人注目的期刊,就像在念博士的那些日子里所做的那样.摘要搜索是部分答案,特别是在尚找不到那些栽有全文的期刊时更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一位成功的博士生在做了博士后以后,还会遇到另一种情况。由于你的成功,你的导师一见到你就会有意无意地问你是否有新的进展。“从上次见面后,你又做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对于刚做博士后数周的人尤其是一种不好的境况。即使你能够保持这种科研产出的水平(谁都会怀疑这是真的、可行的1。你也不大可能永远面对这样强烈期待的热情。你需要的是和博士后导师之间的一段平稳期待的相处,要和导师花时闻讨论一下研究计划。除此之外减少与导师见面的次数。即使在走廊上被导师碰上又问了这样的问题,就说“还没有”。  相似文献   

18.
“一切为病人是医生的天职“,这是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张亚卓经常说的一句话.   张亚卓是被称为我国神经外科领域的创业者和开拓者的王忠诚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后.在王忠诚教授的指导下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出站后留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现任该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他在神经外科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中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博士后制度是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关怀、支持下,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倡议,经国务院批准,于1985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级人才严重短缺,人才难以流动。为了加快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我国开始建立博士后制度,选择一批优秀的博士毕业生,到一些科研环境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承担科研项目,进行一段时间(2-4)年的独立科研训练,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使他们加速成长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一、博士后制度的特征从世界各国博士后制度看,博士后制度都具备一些共同特征:第一,博士后的招收对象都是年轻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而且在年龄上有进一步年轻化的趋势。第二,博士后的工作性质绝大多数是较高水平的研究工作,相对独立或在高级研究人员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选题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要解决专门的总是或进行前沿学科的探索,研究工作目的性强。第三,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环境都是在学术水平较高、学术气氛较浓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包括在科研能力较强的企业科研机构工作。这是吸引博士后从事研究工作的重要条件。第四,博士后的工作期限,虽然做博士后时间长短不一,但都具有临时、过渡性的特点,博士后工作时间有进一步延长的趋势,太短...  相似文献   

20.
博士后师资培养制度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建设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从博士后师资人员的现状入手,借鉴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博士后师资人员弱势地位的形成原因,以期对改善博士后师资人员的地位、完善博士后师资培养制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