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调查某企业桶装饮用水出现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原因,分析发现水源井受到地表渗水污染;灌装线存在设计缺陷被反冲洗源水污染。同时由于企业错误使用反渗透产生的废水洗刷周转桶及冲洗地面进而造成交叉污染;查明原因后指导企业对水源、生产车间、灌装线等受到污染的地方用5%食品级双氧水进行消毒处理,报废掉不能用的水源井。全面处理清洗消毒之后,重新取样检测,未发现有铜绿假单胞菌污染。自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相似文献   

2.
《饮料工业》2013,16(4)
包装饮用水是我国饮料行业的最大品类,年产量占全国饮料总量的40%以上.作为日常饮水的重要补充,包装饮用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成为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必备品. 在我国,饮用水包括包装饮用水和生活饮用水.按照GB 10789-2007《饮料通则》的规定,包装饮用水是指密封于容器中可直接饮用的水.包装饮用水的水源可直接来源于地表、地下或公共供水系统.根据水源、加工方式的不同,《饮料通则》将产品分为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饮用天然泉水、其他天然饮用水、饮用矿物质水、其他包装饮用水6类.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我国食用植物油的生产、流通和餐饮消费环节开展风险调查,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质量安全风险包括生产原料重金属污染风险、食用油现制现售经营者产品掺假和以次充好风险、"地沟油"风险、消费不当导致的品质指标不达标风险、真菌毒素污染风险、苯并[a]芘和溶剂残留风险、增塑剂污染风险、超限量使用抗氧化剂的风险。针对以上风险,本文提出了适应国内食用植物油产业发展的监管建议,对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完善食用植物油监管制度体系,保障植物油消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桶装饮用水生产过程中主要污染环节的污染概率和原因,以供企业自查、政府监管参考。研究表明,污染最严重的环节是周转桶。  相似文献   

5.
目的查找四川省桶装饮用水企业生产过程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关键风险点,分析污染原因并提出相应防控措施。方法选取四川省内10家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实地调研生产工艺,并在工艺各环节采集水样,按照GB 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中铜绿假单胞菌滤膜过滤法检测。结果现有水处理工艺能有效消除源水中的微生物污染,回收桶为引入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最大风险点,回收桶的清洗工艺至关重要。结论企业应从水源保护、水处理工艺、规范操作、生产和灌装环境、机器设备、包装材料、消毒剂合理使用、生产环节监控等8个方面制定合理的工艺流程、监控点、监控频次和监控指标,保障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6.
包装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性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虽然厂家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但产品在流通及仓储过程中可能遭遇二次污染的情况。该文通过模拟实验,将瓶装水经过含铜绿假单胞菌的菌悬液浸泡、喷淋、恶劣仓储环境等不同情况处理后,定期抽样进行检测,评估瓶装水在流通及仓储环节受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风险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瓶装水在接触含有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水或储存于空间含有铜绿假单胞菌的环境中,被污染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7.
<正>为切实加强"两节"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9月1日以来,盐湖区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节前食品安全专项检查。针对节日期间群众消费旺盛特点,紧盯生产加工、流通储存、重点环节和大众消费重点产品,选准关注民生、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用油、肉制品、白酒包装饮用水、糕点、蜜饯等重点食品,对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超市、物流配送等重点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某市生产与流通环节中包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状况,为其安全风险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B 8538-2016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对某市2016~2017年生产与流通环节中的矿泉水(a)、纯净水(b)、其他包装饮用水(c)进行抽样监测与数据分析。结果共抽样228批次,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12.3%,各类包装饮用水间的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Fisher’s Exact Test);矿泉水的检出率比纯净水高(P_(a-b)0.0125,Fisher’s Exact Test),矿泉水与其他包装饮用水、以及纯净水与其他包装饮用水检出率无明显差别(P_(a-c)0.0125、P_(b-c)0.0125,Fisher’s Exact Test)。各类包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蓝/绿色素表型无明显差异(P0.05,Fisher’s Exact Test)。同时发现分离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替坦、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耐药(耐药率均为100%)。结论纯净水卫生状况相对矿泉水较好,但各类包装饮用水均发现铜绿假单胞菌污染及出现耐药株,应对包装饮用水产品加强生产管理、改进生产工艺,加强水资源监测与保护。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我国包装饮用水行业产品品质、市场营销能力、装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包装饮用水需求的不断增加,行业规模日益壮大,很多外行业企业也纷纷开始加入包装饮用水行业。2015年,包装饮用水行业增速出现回落,运营模式受阻,污染问题突出,微生物超标,生产技术偏于传统,企业效益下降。如何通过创新升级,强化措施,规范食品安全风险,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保持行业发展的动力,成为包装饮用水行业的当务之急。为持续引导我国包装饮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徐州市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2018年徐州市抽检的包装饮用水按照GB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结果 2018年共抽取包装饮用水310批次,总计48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15.5%。生产环节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要高于流通环节,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显著高于瓶装饮用水。结论徐州市包装饮用水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风险隐患,相兲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广东地区2018年市售的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及检测。方法 采用国标《GB 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对实验室2018年抽检的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项目检测及分析。结果 275份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中23份样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总阳性率为8.36%; 包装饮用水、天然矿泉水的阳性率分别为9.87%、1.92%; 包装饮用水中桶装水的阳性率为100%, 共检出76株阳性菌株, 菌株形态主要为蓝绿色。结论 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状况比天然矿泉水严重, 且集中在桶装包装饮用水中。建议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采取控制措施, 相关监督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桶装饮用水回收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以及清洗消毒工序消除铜绿假单胞菌的有效性。方法 参考GB 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中铜绿假单胞菌滤膜过滤法, 对大中小型(各2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的清洗消毒工序前后的回收桶进行检测, 并对检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结果 大中小型生产企业的回收桶清洗消毒前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依次为75%、80%、70% (平均75%), 清洗消毒后的检出率依次为0、20%、45% (平均22%), 同时检出其他假单胞菌及不动杆菌。结论 桶装饮用水回收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普遍比较严重, 中小型企业的现有清洗消毒工序不足以清除铜绿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3.
了解温州市桶装饮用水卫生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其饮用安全性,为有关部门加强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国家标准方法对桶装饮用水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测定和评价。 结果 3 838份桶装饮用水样品,总合格率为60.34%,以菌落总数和铜绿假单胞菌超标为主,而各个季度合格率最高的是第一季度,其次是第四季度,各类桶装饮用水中矿泉水合格率最高为62.76%,最低为经饮水机冷水出口的桶装饮用水为55.10%,温州不同地区桶装饮用水超标率最高的是瑞安。 结论 温州地区桶装饮用水卫生微生物污染状况严重,存在较严重的卫生隐患,应引起我们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加强监督与管理,同时企业自身应加强对产品的质量管理,指导消费者合理安全选用桶装饮用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预制菜市场的兴起,复合调味料在食品工业、餐饮业、家庭烹饪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市场规模发展迅速,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也越发突显出来,不仅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预制菜产业的发展。该研究从复合调味料的原料、生产工艺、包装材料、贮藏和销售等方面介绍复合调味料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并建议生产企业应加强供应链的管理、建立灵活高效的HACCP体系和创新发展生产工艺及技术,监管部门需完善添加剂的使用规范、开展复合调味料的安全性评估和组织从业人员的培训,以保障我国复合调味料行业的健康发展、推动预制菜产业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广州市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 分析广州市桶装饮用水的饮用安全性。方法 按照GB 8538-2016(200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对广州市桶装饮用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 并根据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限量的判定, 统计2016~2017年广州市桶装饮用水的监督抽查检验情况, 分析桶装饮用水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结果 2016~2017年, 共计抽样检验广州市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桶装饮用水654份, 总计18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检出率为2.75%。其中2016年从285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0份, 检出率为3.50%; 2017年从369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8份, 检出率为2.17%。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环节。结论 广州市桶装饮用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确保消费者的饮水安全, 同时提醒消费者提高对桶装饮用水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实施以来成都市内生产和销售的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统计2015~2018年成都市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情况, 按照瓶装饮用水和桶装饮用水、饮用水的类型(纯净水、矿泉水、其他饮用水)、生产季节及厂址地域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994批次, 检出率为8.8%; 瓶装饮用水检出率0.6%, 桶装饮用水检出率达12.9%; 各类型桶装水均有检出, 纯净水、矿泉水及其他饮用水的检出率分别为2.0%、5.4%、15.5%; 分季节统计, 第三季度的检出率最高, 高达22.1%; 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包装饮用水厂址地域主要分布在成都市西北(属于邛崃山脉)。结论 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非常严重(尤其是桶装其他饮用水); 三季度污染情况最严重; 地域主要集中在邛崃山脉一带。  相似文献   

17.
韩丹  白连科 《纺织导报》2007,(10):71-74
经纬纺机榆次分公司本着实用性与先进性的原则,结合现代集成制造工程(CIMS)的基础和条件,基于PDM技术的信息化平台(以下简称JWYC-PDM)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纺织机械整机及其零部件的产品快速协同开发、数字化样机技术及敏捷制造为基础,建立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效管理,把企业中与设计、制造及销售有关的各种技术系统地集成起来,再造并优化企业产品开发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