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今年8月公布的"新南亚政策"中重点强调了美印战略伙伴关系。10月18日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出访南亚之前,在华盛顿著名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表题为《确定下一个世纪我们与印度的关系》的演讲,除了将"印太自由开放"作为主题外,也把印度同日本、澳大利亚一道列为美国区域战略的支点国家,并赋予了印度在其南亚政策中的核心地位。这使美印两国媒体和智库对于美印"新蜜月"充满憧憬  相似文献   

2.
<正>在亚太局势不断变化,特别是特朗普政权上台后美国调整其亚太政策的背景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战略性外交"也在经受冲击与考验。日本相当担忧日美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对中美关系的走势则充满警惕。"四面出击"的安倍政府今年以来,安倍政府的外交较为忙碌。除继续"稳固周边"、强化与东盟、印、澳等"地区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外,另一重点是与美国、欧盟等西方"盟友"加强协调,强化日本作为"西方一员"的角色与作用。继2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5月30日,以压倒性优势成功连任印度总理的莫迪在新德里宣誓就职,开启了第二个任期。成功连任后,莫迪的首场外交秀是6月28~29日在日本大阪举行的G20峰会。此次峰会中,莫迪分别出席了美日印和中俄印两个重要的三边首脑非正式会晤,在与特朗普和安倍晋三"拳头碰拳头"交流感情的同时,也与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就当前国际形势、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  相似文献   

4.
正6月25日至26日,印度总理莫迪赴美国会晤特朗普总统。特朗普为莫迪举行了晚宴,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在多个议题上强调了共识。特朗普当选后,印度就积极推动尽早实现"莫特会",其主要目的,一是为实现美印关系顺利过渡,二是借力美国增强自己在大国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周旋力。但特朗普一开始显得并不是特别重视印度。今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  相似文献   

5.
正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继续推行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大国外交,以合作共赢理念推动与周边国家建设命运共同体,形成地区合作的新动力。美国在特朗普上台后,奉行"美国第一"外交战略,并提出"印太新战略",给中国周边增加了新的不安定因素。两国外交战略出现重大变化,中美两股力量形成相当程度的抗衡和冲撞,使得中国周边外交形势出现新态势。我对2018年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有如下几点评估。一是中美对抗态势已成主流,但  相似文献   

6.
卢昊 《世界知识》2022,(4):23-25
<正>岸田政权上台后,日本在既定对外战略路线上发起新一轮"外交攻势",重点在战略协调、防务合作层面强化"印太战略",力图使其迅速转化为新政权的"外交业绩"。巩固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岸田就任后,将推动对美外交特别是访美会见拜登作为"当务之急"。但在疫情严重的形势下,直到2022年1月21日岸田才得以与拜登进行视频会谈。日本外务省官员称会谈气氛"相当积极"。  相似文献   

7.
正11月9日,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作为超级大国,美国选举结果所产生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印度战略观察家们纷纷分析特朗普可能采取的对印政策。印度著名的战略家拉嘉·莫汉说,对于特朗普当选,印度不应仅从双边、短期的视角来看,特朗普将如何与其他大国以及巴基斯坦、伊朗打交道,无疑都对印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莫迪在6月26日选择以"低调方式"访问了美国,这是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印领导人的首次会晤,这也是近一段时间内印度总理对世界大国密集出访中的一环。5月31日,印度总理莫迪开启了对俄罗斯、西班牙、德国和法国的"欧洲四国之旅"。在有限的成果清单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印度与俄罗斯就建设库丹库拉姆核电站5号  相似文献   

9.
吴琳 《世界知识》2014,(2):48-49
不久前,印度驻纽约副总领事科布拉加德当街被美国警方逮捕,并遭脱衣搜查。这名女外交官的遭遇令印度举国愤怒,并引发印美外交风波。历经数天后,印度政府的态度趋于软化,并向联合国申请对科布拉加德的调职,这场外交风波才逐渐得以平息。此次事件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印度先是反应强硬,最终却对美国示弱,不仅折射出印度复杂的外交心态和对即将到来的大选年的政治考虑,更反映出印度对印美关系认识的转变。鉴于中印美三边关系的复杂性,此次印美外交风波对我国开展对印外交也颇具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不久前,印度驻纽约副总领事科布拉加德当街被美国警方逮捕,并遭脱衣搜查。这名女外交官的遭遇令印度举国愤怒,并引发印美外交风波。历经数天后,印度政府的态度趋于软化,并向联合国申请对科布拉加德的调职,这场外交风波才逐渐得以平息。此次事件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印度先是反应强硬,最终却对美国示弱,不仅折射出印度复杂的外交心态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东南亚地区形势总体稳定,但中美日印等大国在该地区的博弈日趋激烈,其中中美博弈尤为激烈,并且呈现"中进美退"态势。在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东南亚国家的外交新调整呈现出新特征。中国视东南亚为周边外交的关键地区,并在此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同时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逐渐明晰,而东南亚被美国视为联通印太的关键地区。日本安倍政府积极强化与东盟及东南亚国家的  相似文献   

12.
<正>据外媒近日报道,引发印美外交风波的印度女外交官德夫亚尼·科布拉加德已被停职。2013年12月,时任印度驻纽约副总领事的科布拉加德在纽约被美国警方逮捕,并遭多次戴手铐、脱衣搜查等,引发印美外交风波。美方指控科布拉加德为女仆获得美国签证伪造材料且所付薪水低于美国法定最低工资标准,但科布拉加德否认指控内容。印美就指控及外交豁免权争执不下,在科布拉加德离开美国、印度驱逐一名美国外交官以及美国驻印大使辞职等事件之后,风波逐渐平息。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11月,东盟峰会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其间,美日澳印四国的高级官员举行了单独会谈,"四国联盟"之说再度引起关注。在特朗普政府强推"印度洋—太平洋"(印太)概念后,印度与美国等国的亲密互动和战略热度不断攀升。四国不断靠拢,究竟缘于何种考虑,印度又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想象的"利益共同体美日澳印四国联盟一说由来已久,各方共同的"利益基础"是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其想象中的"威胁",共同  相似文献   

14.
<正>【日】《Wedge》2017年2月去年的美国大选中,有约三成的拉美裔选民将选票投给了声称要在美墨边境修墙的特朗普,这使许多人感到意外。虽然都是"拉美裔",但这些人的政治意识和行动却并不一致:一些人认为特朗普上台将是一场灾难,但另一些人却对特朗普的上台抱有很大期望。  相似文献   

15.
正以2017年8月21日特朗普政府公布阿富汗新政策为标志,美国的南亚政策调整持续深化。特朗普政府的南亚政策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对印度的战略拉拢,联印制华;二是聚焦阿富汗和解,急于从阿富汗脱身;三是以"孟加拉湾倡议"为框架,加大对南亚—北印度洋地区秩序治理的参与。第一,在对印拉拢方面,美国的力度还是非常大的。当前,印度在美国地缘战略中的地位已经达到了历  相似文献   

16.
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抛出"印太战略"并启动美日印澳"四边机制"以来,外界普遍认为印度是"四边机制"中的薄弱环节。这一方面是因为印度有奉行不结盟政策的传统,且与日澳不同,并非美国的同盟体系成员国,另一方面,印度是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缺美"机制的重要成员,并且莫迪总理在2018年6月香格里拉对话会上阐述的印太政策与美国的印太战略"立意不同",似乎表明印度不会完全"随美而动"。  相似文献   

17.
2月11日,时隔两年多之后,美国再度发布"印太战略",这也是拜登政府上台一年多首次系统性地阐释其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区别于特朗普时期由国防部发布,此次"印太战略"出自白宫之手,更加注重对经济和地缘政治两条主线的平衡.对于前者,用大量笔墨试图勾勒出以供应链、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和"更高"贸易规则等为核心的"印太经济框架"...  相似文献   

18.
今年对印度来说可谓大国外交收获颇丰的一年。3月克林顿访印,不到半年瓦杰帕依总理就实现了回访。5月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问了中国。8月日本首相森喜朗访印。6月印度与欧盟召开了印欧首脑会议。10月2日~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又对印度进行了国事访问。普京这次为期四天的印度之行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猜测,印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各主要大国之间力量的平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态。特别是这次访问紧跟在瓦杰帕伊刚刚访美之后,就更加引起人们的种种议论。冷战后,印度冲出印苏的联盟格局,全面外交攻势凸显冷战时期,南亚地区的战略结构呈现以印度与苏联为一方,巴基斯坦与美国为男一方的“双打对抗”格局,印苏之间保持着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领域的特殊关系,印度军事装备的70%以上来自苏联。冷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5月,印度外交国务部长、印度前陆军参谋长辛格对朝鲜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访问,并与朝鲜外相李勇浩举行了会谈。这是印度部长级官员近20年来首次访问朝鲜。这次访问的时间点非常特殊,选在了金正恩与文在寅会晤之后,金正恩与特朗普峰会之前。7月,韩国总统文在寅对印度进  相似文献   

20.
正"印度洋—太平洋战略"是近来地区安全形势变化中的一个热词,在美国特朗普政府提出"印太战略"的刺激下,印度、日本和一些东盟国家也纷纷形成自己的"印太"概念,力求在地区安全秩序变动的趋势中不陷入被动。事实上,早在2007年,安倍晋三在其第一个首相任期内访问印度期间,就曾在印度国会发表的演说中提出"印太"概念。2013年2月,进入第二个首相任期的安倍在访美期间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