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大学建筑系是中国最早创办的现代建筑教育机构之一,其不同办学时期的建筑教育空间承载对应专业价值内涵。研究以东北大学建筑教育空间演进为研究对象,爬梳教育空间载体的变迁脉络,通过静态与活态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档案查询、口述访谈、实地调研,层析还原不同办学时期的建筑教育空间实态特征,解读东北大学建筑教育“体系—空间”的演进逻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现代开放的教育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对教育建筑空间的设计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放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作能力,要求教育建筑加强交往空间的核心地位,使学习扩展到教育建筑的每个场景中。本文通过对教育建筑空间的分析,总结教育建筑开放空间的形式和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3.
天大建筑教育空间可追溯至天津工商学院与唐山工学院建筑系的教学楼,历经天津大学第8教学楼、天津大学21教学楼(建筑馆)发展至今。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系统梳理了天大建筑教育空间的4个历史阶段——萌芽、初创、发展与提升,并结合时代背景从功能、布局、建造、形式等角度详细分析了各时期教育空间的设计构思以及其所对应的教学理念,从而勾勒出天大建筑教育空间的全景图示,并以此折射天大建筑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4.
《建筑知识》2014,(9):53-53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推进,老年人对老年大学、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馆以及老年俱乐部等老年教育设施的使用频率在不断的增加,这些都是老年人重要的日常活动场所,这些场所的布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能否满足老年人的活动需求,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水平。所以,良好的老年人活动空间,不仅使得城市公共活动场所更加完善,而且对促进城市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意义。我们应该从建筑空间的角度入手,借助建筑学、行为心理学、环境生态学以及人体工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老年人大学、图书馆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老年人对教育建筑的空间感知,分析老年人教育学习空间的特点和老年人教育建筑空间的现状,并对已建成的老年教育建筑空间进行空间分析。然后针对老年人对建筑空间的需求和他们自身的机体变化提出一些老年教育建筑空间设计策略,完善和补充老年人教育建筑设计理论,指导老年人建筑设计实践。本文只是对老年教育建筑空间设计研究意义的阐述,具体研究后续。  相似文献   

5.
张睿  黄勇  陈磐 《华中建筑》2024,(3):45-50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建筑系馆作为建筑教学最直接的辅助空间,在学科发展的背景下日趋多元。该文从建筑教育理念出发,了解国内外教学现状,讨论当前教育空间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我国现状提出“建筑教化”对于建筑教学的重要性。研究将从整体营造、功能空间、细部建构几个方面探讨建筑系馆对教化性改造的实践方法、空间意义及未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创新的大环境下,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学生对中小学教学建筑廊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中小学建筑规范标准化使得建筑师对中小学建筑这类空间的设计变得前篇一律。本文将分析中小学建筑廊空间,从空间功能需求变革入手,论证廊空间复合化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中小学教学建筑廊空间复合化设计策略,为中小学教学建筑廊空间改进实践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7.
阐述天津大学新校区机械工程学院组团的创作思路,探讨机械工程学院作为教育建筑兼具工业建筑的设计特点,以及设计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提出"四合"设计策略,即交通联合、尺度弥合、功能复合、空间整合。设计创造出一个既具整体性又有趣味性的教育建筑组群,以及尺度宜人、交流顺畅的校园建筑空间。探讨空间营造的作用,以期对今后高校教育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历史上教育建筑的类型研究创造了现代的学院空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建筑教学楼在设计时通过对历史上寺院、修道院等教育建筑类型的研究,提炼出学院空间的类型形式,创造了现代形式的学院建筑。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中小学校教育工作者积极探求新型教育模式,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更加全面,但我国中小学校建设深受既有空间环境和固有空间模式的制约。该研究以时间为轴,通过分析国内外现代教育发展历程及中小学校建筑空间环境发展脉络,探讨两者之间的秉承关系及诱发机制。由此寻找影响中小学校建筑空间环境发展的动因,及其在我国内化演变的整体框架,揭示教育建筑中将教育理论和建筑实践结合的机制,并丰富建筑史的研究层次,完善有关我国中小学校建筑发展的整体研究,并对当代教育建筑实践提供方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土木楼空间群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教育的主要发生地,岁月流转中积淀出了独有的空间印记。本文从空间的"形、用、序、界"4个角度入手,描述空间群中方院、环廊空间模式下的教学与生活情境,并辅以作者20年的空间感知与回忆;旨在通过建筑专业教育背景下空间演变的论述,阐释空间特质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居业》2015,(10)
素质教育对中小学建筑空间的设计提出更高要求,开放式的教育,倡导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多元化的理念。本文就素化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室内外的环境设计进行探索研究,为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通过对我国教育模式和教育建筑空间形态发展的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现代教育理论水平低与其教育空间发展停滞不前的关联性。基于素质教育培养体制下,教育空间应与之相适应。从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关系入手,探求适合素质教育模式下的教育建筑空间形式的高效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13.
教育思想及活动与教育空间是教育体系的两个构成要素,二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教育空间是教育体系中的物质实体,由校园整体环境和单体建筑组成,大学建筑作为高等教育的物质空间,必然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沪江大学校园为例,优秀历史建筑构成的大学校园空间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空间环境承载着特定的校园文化及其场所精神,虽然大学教育体系已产生很大变化,但其特有的校园文化仍是不可替代的珍贵遗产,有时甚至具有超越国家、民族和时代而存在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学校这两个字的含义绝非一个场所或空间所能概括的.而教育建筑也蕴含着其他类型建筑不具有的特殊意义。教育建筑作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不可或缺的建筑类型,是人的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空间场所.也是对人的成长影响最大的建筑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付志勇 《四川建筑》2005,25(4):19-20
通过对山地环境和大学教育建筑的研究,分析总结山地大学教育建筑的空间特征,指出教育建筑空间的功能实用性,场所的本土人文化特征,整体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大学教育建筑设计的目标。为在山地环境下进行大学教育建筑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教育模式的比较,寻找出中西教育建筑在交往空间上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解决我国教育建筑中缺乏真正的以人为本的交往空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彧  张嵩  杨靖 《新建筑》2011,(4):53-57
2007年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新一轮教改开始,这一轮教改建立在现代主义建筑教育"设计模式"基础上,确立了"空间与形式"在现代建筑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对构成空间的形式要素——杆件、板片、盒子三者与空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介绍了新一轮教改的教学框架、教学过程、教学案例,指出"空间与形式"教学并非建筑教育的全部内容,环境和功能对建筑设计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教育建筑中,院系馆设计多强调功能性,忽视了建筑空间的多元性和以人为主体的活动特性。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作为装备制造类学科,具有独特的学习与实践并重的特点。阐述了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创作思路,探讨了机械汽车学院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下建筑空间的布局特点,提出学习、研究、实训、生活四位一体的设计策略。设计创造出空间融合的校园建筑空间,最终形成学科交融、整体性与独立性兼具的学院建筑,以期对今后高校教育建筑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鉴于对交往活动认识不够或对交往空间的本质缺乏必要的了解,教育建筑交往空间的设计常常不尽如人意。主要论述了教学建筑中交通空间的交往性设计,并试图探索、总结教学建筑中交通空间的交往性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计划生育的实行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众多乡村教育机构被“撤点并校”,教育建筑亦被闲置废弃,造成了乡村物质空间的浪费与乡土文化的衰退。虽然近年来这些闲置的教育建筑逐渐被挖掘利用,但大多采用单向更新利用模式,使得部分空间功能固化且缺乏弹性,不利于闲置建筑的可持续利用。文章旨在结合当下“县域辐射”与“人口回流”的社会发展趋势,重新审视乡村闲置教育建筑的更新模式,并基于“可逆干预”理念,从时间、建构、代际三个维度提出了乡村闲置教育建筑功能空间的更新策略,以契合新时代乡村振兴多元功能需求,为同类闲置建筑空间的更新活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