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中国对虾促雄腺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富花  相建海 《科学通报》1996,41(15):1418-1422
动物的性别控制是生物技术的热点之一,对虾的性控更是水产养殖高新技术研究中引人注目的课题。在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中人为地改变其性别比率,大大提高雌性对虾的比例,这无疑是提高对虾养殖产量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中国对虾性别分化和决定的机理尚不清楚。近年来我们从促雄腺入手开展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 促雄腺(Androgenic gland)最早是由法国生物学家Charniaux-Cotton于1954年在端足目中发现的。由于它在雄性甲壳动物的初级和次级性征的发育和维持上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家们已在许多甲壳动物中证实了它的存在,但是不同种类,促雄腺的分布位置不同,而且外部形态也有很大差异。在对虾属中促雄腺的研究进行得很少,仅李霞等对中国对虾促雄腺的位置和组织学结构进行过报道,但对于中国对虾促雄腺的外部形态未进行详细描述,中国对虾促雄腺功能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对中国对虾促雄腺的外部形态进行了详细观察,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传导速度特别高的对虾大神经纤维研究工作的由来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生理科学工作者范世藩早在60年代初就已从事对虾大神经纤维生理和结构的研究工作,他和他的同行发现了对虾的超高速神经纤维,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近年来,他在对虾大神经纤维电活动机制的研究方面又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对虾大神经纤维研究工作的由来和发展作了介绍,它有助于读者了解对虾大神经纤维生理和结构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3.
林国强 《科学通报》1984,29(5):306-306
枣粘虫Ancylis(Anchylopera)sativa Liu是我国红枣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发生代数多,虫口密度大,抗药性强,危害芽、花、果、叶等。已经证明雌虫释放性信息素引诱雄虫达到交配的目的,本文报道枣粘虫性信息素的结构鉴定。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虾6项免疫相关组分的估计遗传力和遗传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研究证明, 血液中的某些免疫组分在对虾抗病和抗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精确的估计这些性状的遗传参数, 特别是遗传力和遗传相关, 对开展遗传育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本研究在控制条件下建立了中国对虾51个全同胞家系(分别是23个父本亲虾和51个母本亲虾的后代), 并养殖到平均体重7.64 g, 每个家系随机取15尾满足条件的对虾抽取血液, 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了765尾对虾个体血清中的总蛋白浓度(PC)、氧合血蓝蛋白浓度(HC)、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等血液中与免疫相关性状的活性, 并以最优线性无偏估计(BLUP)理论为基础, 计算了上述6项免疫相关组分的估计遗传力、各个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 结果显示, 当中国对虾平均体重7.64 g时, 血清中上述6项免疫组分的正常含量分别是(153.88 ± 1.65) mg/mL, (36.04 ± 0.71) U/mL, (165.24 ± 4.93) U/mL, (333.33 ± 2.74) U/mL, (52.51 ± 2.15) U/100 mL 和(61.68 ± 2.61) U/100 mL. 并且雌雄中国对虾6种免疫相关组分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6项血液免疫相关组分的遗传力估计值(h2)分别是0.00 ± 0.13, 0.09 ± 0.22, 0.03 ± 0.20, 0.30 ± 0.20, 0.63 ± 0.32和0.39 ± 0.25. 对遗传参数剖分结果同时显示, 在不同缸中隔离养殖对虾对家系间个体的影响很大, 6项血液免疫相关组分除加性遗传以外的共同环境效应(c2)分别为0.10 ± 0.06, 0.20 ± 0.11, 0.21 ± 0.10, 0.00 ± 0.00, 0.02 ± 0.01和0.04 ± 0.01. 本研究中, 除SOD活性外, 几乎所有其他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环境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正. 本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中国对虾血液中某些免疫相关组分的遗传力估计值很低, 但是大多数免疫性状通过选择育种能够得到改善, 从而使选育群体抗病和抗逆能力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瘤棘奈氏虫(Netzelia tuberspinifera)是东亚特有种,属于有壳虫原生动物,壳体大小约为100μm.本文首先在空间尺度上对中国88个湖库中瘤棘奈氏虫地理分布进行分析,发现瘤棘奈氏虫的分布与纬度、海拔和温度显著相关,分布在低纬度、低海拔、高温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重点以福建厦门汀溪水库连续4年时间序列样品和中国南方地区28座水库(14个流域)空间样品为基础,研究瘤棘奈氏虫种群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汀溪水库瘤棘奈氏虫种群密度为0~10.7 ind/L,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水温和食物(藻类)是主要影响因子,其中水温的影响更大.水温变化范围在14.3~32.1℃之间,高于30℃的水温更适合瘤棘奈氏虫生长繁殖,因此在夏秋季节种群密度较高.空间尺度上,瘤棘奈氏虫种群密度为0~19.2 ind/L,主要受地理因子的限制,随经度、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同时食物(藻类)、电导率和硝态氮对种群密度也存在显著影响.在形态方面,壳口直径是决定瘤棘奈氏虫种群在季节间(33.5~68.2μm)和流域间(33.5~73.6μm)形态差异的主要特征;食物(藻类)可能是影响汀溪水库不同季节壳口...  相似文献   

6.
芒硝矿层中卤水虾粪粒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东岩 《科学通报》1991,36(17):1322-1325
卤水虾(brine shrimp)系节肢动物门(Arthopoda)甲壳纲(Class Crustacea)鳃足亚 (Subclass Branchiopoda)无甲目(Order Anostraca)卤虫科(Artemiidae)的盐卤虫Artemia salina(Linnaeus),其个体长为10—11mm,雄性体长略小于雌性。它习居于高盐度水体或盐田中。在美国大盐湖,在我国山西、新疆、内蒙古、青海和西藏的某些盐湖以及东部沿海,例如,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区)”的晒盐池内均有广泛分布。卤水虾的主要食物是细菌、藻类、原生动物、有机物或无机物的碎屑。卤水虾的体色随地区或年龄而异,或由所吃的食物而改变,在高盐度卤水中通常呈红色。  相似文献   

7.
桃蚜迁飞性有翅蚜携带传播蚜虫病原真菌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隔离状态下, 从2001年10月下旬至2002年1月上旬逐日自空中诱集桃蚜(Myzus persicae)的迁飞性有翅蚜共计760头, 经室内单头饲养7 d, 有266头因真菌病害而死亡, 其中87.3%死于饲养的前3天. 引起有翅蚜死亡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虫霉, 占94.6%. 其余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在虫霉引起的死亡中, 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占66.1%, 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占22.6%, 普朗肯虫霉(Entomophthoa planchoniana)占9.7%, 弗雷生新接霉(Neozygites fresenii)占1.6%. 有2头有翅蚜尸系新蚜虫疠霉分别与安徽虫瘟霉和弗雷生新接霉的复合感染所致. 这些结果是关于蚜虫病原真菌借有翅蚜迁飞而传播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刘建妮  舒德干  韩健  张志飞 《科学通报》2007,52(15):1796-1801
2004年报道的发现于中国云南省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具有叶足动物和节肢动物镶嵌特征的珍稀动物神奇啰哩山虫(Miraluolishania Liu和Shu)被认为是“斯芬克斯”谜一般的节肢动物化石, 它的发现为探讨叶足动物和节肢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化石实证. 然而, 由于神奇啰哩山虫与另一种叶足动物啰哩山虫(Luolishania Hou和Chen 1989)的外形略有相似, 一些学者认为神奇啰哩山虫是啰哩山虫的同物异名. 鉴于神奇啰哩山虫和啰哩山虫的重要区别, 笔者对这两种叶足动物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 认为神奇啰哩山虫和啰哩山虫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叶足动物, 海口地区的“啰哩山虫”实际上是神奇啰哩山虫, 而啰哩山虫极有可能是澄江帽天山地区的特有属种.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盆地哈萨克虫化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丕基 《科学通报》1985,30(1):48-48
哈萨克虫(Kazacharthra)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甲壳类化石,最早发现于苏联中亚地区,其层位被确定为下侏罗统,在阐明甲壳动物的演化上有重要意义。笔者之一1965年在新疆吐鲁番盆地西缘克尔碱地区(属托克逊县)进行煤矿勘探工作时找到了若干哈萨克虫化石标本,送到南京经张文堂教授鉴定为阿尔马特虫(Almatium),与延  相似文献   

10.
李淑  余克服  施祺  陈天然  赵美霞  赵建新 《科学通报》2007,52(22):2655-2662
与造礁石珊瑚共生的虫黄藻(Zooxanthellae)的密度和色素变化是珊瑚礁白化的最主要特征.通过对海南三亚鹿回头、小东海和广东省大亚湾海区共12科21属39种石珊瑚的共生体虫黄藻密度分析,得出:(ⅰ)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平均密度变化于0.67×106~8.48×106cells/cm2之间,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性,其中枝状珊瑚的共生体虫黄藻密度相对较低(0.67×106~2.47×106cells/cm2),而块状珊瑚的共生体虫黄藻密度相对较高(1.00×106~8.48×106cells/cm2);(ⅱ)水深4m以内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普遍比水深7m左右接近海底的珊瑚的高;(ⅲ)相对高纬度的大亚湾(~22°N)与三亚(~18°N)相比,海温相同的环境下,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密度的纬度差异不明显;(ⅳ)局部白化的同一珊瑚个体,未白化部分的虫黄藻密度>半白化部分>完全白化部分.进一步分析认为:(ⅰ)块状珊瑚与枝状珊瑚虫黄藻密度的差异性可能是导致枝状珊瑚易于白化的主要原因,如低密度共生虫黄藻导致枝状的鹿角、杯形珊瑚等易于白化死亡;(ⅱ)珊瑚共生体虫黄藻密度受人为因素制约,如沉积物增加、潜水活动造成海水浑浊、海产品养殖活动引起的硝酸盐、磷酸盐增加等都可能导致共生虫黄藻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
黄迪颖 《科学》2013,65(5):28-30,4
正昆虫化石中最令人困惑的恐怖虫的神秘面纱,随着道虎沟恐怖虫化石的发现而被慢慢揭开,原先认为恐怖虫是带毛恐龙身上寄生虫的观点受到质疑。昆虫是动物界多样性最丰富的类群,而昆虫纲几乎所有现生昆虫的目都可在遥远的中生代(距今2.5亿到6500万年前)找到它们祖先的化石。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距今约1.65亿年前的中侏罗世道虎沟动物群里,大约已发现25个现生昆虫目之祖先化石。该动物群是世界中生代昆虫多样性最丰富的动物群。除现生昆虫目以外,还存在一些今已灭绝的昆虫,多出现于昆虫演化初期的石炭纪(距今3.6亿到3亿年前)和  相似文献   

12.
自然信息     
有髓神经跳跃传导基础结构——兴奋窗在无脊椎动物中,我们(1964)首次报道,东方对虾(Penaeus orientalis)腹神经索中的一对内侧巨大纤维上的冲动传导是跳跃的,至于该神经索中其余众多的有髓纤维,则既未发现作为跳跃传导结构基础的  相似文献   

13.
用基因枪将外源DNA导入中国对虾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刘志毅  相建海  周国瑛  龚祖埙 《科学通报》2000,45(23):2539-2544
用基因枪的方法,以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作为报告基因,和带有切割对虾白斑病病毒基因的核酶基因质粒pGDNA-RZ1导入中国对虾受精卵中,利用荧光显微镜分别对各个不同发育时期对虾幼体的处理组和对照组做了检测,绿色荧光蛋白在无节幼体和蚤状幼体中的瞬间表达强烈,对成体的RT-PCR和PCR检测表明,外源的GFP基因已转移到中国对虾体内并有相应的基因产物表达,初步建立了转基因虾的操作方法,为今后虾类基因工程育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是一种常见的单细胞原生动物;身体扁平,肾形,长约100~300μ。它的体内有两种细胞核,两个大核(图1)和两个小核。细胞表膜上有高度复杂分化的运动和摄食小器官。我们在棘尾虫无性分裂繁殖初期,两个大核融合成一个圆球的时候,将此融合大核圆球带少许细胞质切割下来,然后用针轻轻拨弄成圆球形。结果,此圆球在继续发育、再生和调节等多重作用下,形成了双体以“背部”相骈联的背骈体棘尾虫。由于骈联二虫细胞质是协调和均衡的,故背骈体棘尾虫不仅能保持  相似文献   

15.
夏邦颖 《科学通报》1979,24(4):186-186
由于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部位,所以近年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核糖体的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本文研究家蚕五龄幼虫丝腺和家蚕蛹卵巢中的核糖体核酸(rRNA)以及黄粉(虫甲)老熟幼虫的rRNA的碱基组成,并探讨几种昆虫rRNA碱基组成所呈现的差异。 提取上述家蚕组织和黄粉虫rRNA的方法系参考Kirby(1968)综述的冷酚法制备:  相似文献   

16.
长在树木上的介壳虫是棉花、桑树、梨树和橘树等植物的大敌,但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蜡克介壳虫就是其中的一种。蜡克介壳虫是高级木器俱涂料的原料;水蜡虫是制造白蜡的原料。在合成染料未诞生以前,生长在墨西哥仙人掌上的胭脂介壳虫体内的红色素是生产染料不可缺少的原料。红色素的主要成分是被称为胭脂酸的蒽醌。这种色素在介壳虫中约占虫体总重量的1.5~3%;在其他醌类(苯醌和萘醌)中,甲虫、蜘蛛以及蜈蚣等昆  相似文献   

17.
张作人 《科学通报》1965,10(4):358-358
近十年来,原生动物细胞学家常用变形虫做研究核质关系的材料。我们这次用棘尾虫原因如下:(1)棘尾虫不仅属于原生动物最高等的纤毛虫纲,而且属于该纲中最高等的腹毛虫目。(2)不仅细胞质的小器官有高度的分化,细胞核也有大核小核之分,而大核又有前核后核之分,所以对于核质间错综关系的试验、观察、分析、显然比其他动物是更好的材料(图1)。(3)前人研究棘尾虫嗜银系的困难,我们已经解决,因此对小器官的演化也有了明晰的观察。作者早在1931年就研究过同属的  相似文献   

18.
王延年 《科学通报》1986,31(23):1823-1823
三化螟[Scirpophaga(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是我国及亚洲稻区的重要害虫,因其食性单一,习性特殊,室内饲养困难。数十年来,由于实验虫源不足,使有关三化螟的防治和基础研究都受到了阻碍。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20年间,日本、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昆虫学者曾不断试验用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設的不断跃进,自然資源的开发利用愈形迫切。际此新的更大跃进一年的开始,愿意談談个人对于发展昆虫资源研究的意見。昆虫財富的利用有三个方面:(1)昆虫产品,如重要工业原料蚕絲与紫胶;(2)昆虫体躯,如入药的斑蝥与冬虫夏草;(3)昆虫活动,如在农业增产有重大意义的传粉作用。天敌利用的目的是防除农林牧害虫,应用最广最久的当推寄生性与捕食性昆虫。二十年来,昆虫的微生物病原体也逐漸被用于消除虫害,而最新的一种方法則是利用被射綫照射过的雄虫与雌虫  相似文献   

20.
小心隐翅虫     
夏季时香港电视台报道,广州番禺发现隐翅虫咬人,住宅区内一所医院发言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来每天都收治一些被隐翅虫咬伤的病人;另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也报道在上海发现一些平时不大咬人或绝对不咬人的隐翅虫和植物食性的水稻害虫稻飞虱也张口咬人……隐翅虫归属昆虫纲、鞘翅目、隐翅虫科。它们之所以称为隐翅虫,是因为我们常见的天牛、金龟子和步行虫等鞘翅目昆虫,它们的鞘翅(覆盖在身体表面那一对革质较坚硬的翅膀)都比较长,能将整个腹部盖住,而隐翅虫的鞘翅却特别短,仅盖住腹部前缘,粗看上去,好似没有鞘翅一样,因此而得名。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