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解毒方对湿热蕴结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影响和其对UC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NBS/乙醇+高脂高糖辛辣饮食建立湿热蕴结型UC大鼠模型。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12只,造模成功后,各治疗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治疗,通过证候学指标(DAI评分),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IL-8含量。结果:清热利湿解毒方能明显改善UC大鼠一般情况,促进结肠损伤黏膜的修复,中药组与模型组对比较,能够明显降低DAI评分,CMDI评分,血清中TNF-α、IL-8含量(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对比,DAI评分,CMDI评分,血清中TNF-α、IL-8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清热利湿解毒方能明显改善UC大鼠结肠形态、降低黏膜损伤指数、降低血清TNF-α、IL-8含量,与美沙拉嗪具有等效性。清热利湿解毒方能够减轻或消除多种因素对结肠黏膜的损伤,从始动环节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从而起到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含量及结肠黏膜中CD_4~+、CD_8~+T淋巴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化浊解毒方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复合法建立UC大鼠模型,各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及相应药物。计算各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IL-6、IL-10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中CD_4~+、CD_8~+T淋巴细胞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评分、血清IL-6含量、结肠黏膜中CD_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血清IL-10含量及结肠黏膜中CD_4~+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与化浊解毒方组大鼠DAI评分、血清IL-6含量、结肠黏膜中CD_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血清IL-10含量及结肠黏膜中CD_4~+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沙拉嗪组与化浊解毒方组大鼠结肠黏膜中CD_4~+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解毒方能明显降低血清促炎因子IL-6含量,升高血清抑炎因子IL-10含量,调节结肠黏膜T淋巴细胞的表达,从而减轻、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秦皮甲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组)和秦皮甲素组(EH组),每组10只。模型组、SASP组和EH组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剂量为100 mg/kg)灌肠法复制大鼠UC模型, SASP组和EH组分别灌胃给予SASP (剂量为600 mg/kg)和秦皮甲素(剂量为100 mg/kg)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比较各组大鼠一般状态、肠黏膜损伤情况和血清TNF-α、 IL-10水平。结果秦皮甲素能显著改善UC大鼠的一般状态,显著缓解其结肠组织炎症。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和组织学损伤指数(TDI)评分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各给药组DAI评分和TDI评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水平显著升高, IL-10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 SASP组和EH组TNF-α水平显著降低, IL-10水平显著增高(均P<0.01)。结论秦皮甲素对TNBS诱导的大鼠UC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分泌,上调IL-10表达,改善肠道免疫平衡紊乱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固肠胶囊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及结肠病理组织的影响,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固肠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及葡聚糖硫酸钠(DSS)联合应用复制大鼠慢性UC模型,于造模缓解复发期灌胃给药10 d,观察各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及病理组织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NF-α、IL-10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DAI、CMDI评分及血清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固肠胶囊能明显升高血清IL-10水平(P<0.05),降低DAI、CMDI评分(P<0.01)及血清TNF-α水平(P<0.05),促进溃疡修复。[结论]固肠胶囊可通过抑制血清TNF-α表达、促进血清IL-10表达,抑制炎症进展,减轻结肠组织因过度免疫介导作用而导致的肠黏膜损伤而治疗慢性UC。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结肠组织机械屏障和炎症细胞因子探讨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JP〗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芍药汤组。采用TNBS/乙醇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各组分别使用生理盐水、美沙拉嗪、芍药汤进行干预。比较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评分,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和结肠组织紧密连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和内毒素(endotoxin, ET)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组大鼠体质量逐渐回升,腹泻及便血减少;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芍药汤组DAI评分,组织形态学评分,IL-4、ET、TNF-α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模型组大鼠结肠上皮组织紧密连接明显破坏,美沙拉嗪组、芍药汤组大鼠结肠上皮组织紧密连接破坏情况较模型组轻。结论 芍药汤可能是通过修复肠上皮组织紧密连接,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而发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溃结灵Ⅳ号保留灌肠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中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C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15年6—8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进行。SD大鼠138只,留取12只作为空白对照(BC)组,其余大鼠利用TNBS溶液灌肠法诱导制作UC大鼠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MC)组,溃结灵Ⅳ号低剂量(LD)组、中剂量(MD)组、高剂量(HD)组和阳性对照组美沙拉嗪(PC)组。HD、MD、LD组分别采用溃结灵Ⅳ号高(40g/kg)、中(20 g/kg)、低(10g/kg)3个剂量保留灌肠给药,PC组使用美沙拉嗪(0.4 g/kg)进行灌肠给药,BC组及MC组给等体积的蒸馏水,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黏膜中NF-κB蛋白表达,ELISA法测定TNF-α的含量以及对大鼠结肠损害评分等,观察溃结灵Ⅳ号保留灌肠对TNBS诱导的UC大鼠结肠组织的影响。结果(1)大肠结肠损伤程度:BC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清晰,黏膜完整,肠腺丰富,排列紧密;MC组在造模后1周左右大鼠结肠组织损伤最重;结肠组织黏膜坏死脱落,溃疡形成,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消失;PC、HD、MD、LD组给药后,大鼠结肠损伤程度都在逐渐减轻。LD、MD、HD、PC组大鼠结肠组织均表现肠黏膜上皮脱落缺损减轻,溃疡区域明显减少,黏膜周围上皮增生修复,部分覆盖,炎细胞减少,肉芽组织增生显著。与MC组比较,HD、PC组大鼠结肠损伤减轻显著。(2)NF-κB蛋白表达:BC组大鼠结肠组织仅少量细胞胞质内可见黄色颗粒,MC组胞质胞核均可见棕黄色和褐色颗粒。随着给药时间的推移,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表达均有降低。与MC组比较,MD、HD、PC组NF-κB表达均降低明显(P<0.05),LD组与M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NF-α含量比较:各组结肠组织中TNF-o含量均高于BC组,与MC组比较可知,造模后7 d,LD、MD、HD、PC组大鼠结肠组织中TNF-α仍有所升高,但从14d开始,LD、MD、HD、PC组均有降低,其中PC、HD组与M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LD、MD、HD组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溃结灵Ⅳ号保留灌肠对TNBS诱导的UC大鼠结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的表达及降低TNF-α炎性因子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四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表达及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方法将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及四神丸组4组,采用复合方法复制脾肾阳虚型UC大鼠模型。各组大鼠以相关药物及生理盐水灌胃21 d后处死,取大鼠结肠,肉眼观察结肠黏膜大体形态损伤并进行评分;分离各组大鼠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2,TNF-α,SOCS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大体形态损伤评分及血清IL-2,TNF-α水平显著升高,血清SOCS3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与四神丸组大鼠结肠黏膜大体形态损伤评分及血清TNF-α水平显著降低,血清SOCS3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四神丸可能通过调节血清TNF-α,S OCS3的水平来调控肠上皮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UC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7):486-490
目的:探讨愈肠栓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PPARγ/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复制UC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愈肠栓高剂量组、愈肠栓中剂量组、愈肠栓低剂量组和柳氮磺吡啶栓组,每组8只。治疗14 d后,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变化;取结肠标本观察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及结肠病理组织学变化;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PPARγ、NF-κB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CMDI评分以及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结肠组织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PPAR-γ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0.01)。而SASP栓组及愈肠栓各剂量组IL-1β、IL-6、TNF-α的含量及结肠组织NF-κB p6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1~0.05)。在对大鼠结肠黏膜组织NF-κB p65、PPAR-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改善方面,愈肠栓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1~0.05)。结论:愈肠栓对UC模型大鼠症状及病理组织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PARγ,阻断NF-κB信号通路活化,下调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使炎症反应减轻或消除,从而达到治疗UC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白头翁复方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制备 UC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 组)、TNBS 造模组(TNBS 组)、中药白头翁复方治疗组(ZY组)和柳氮磺砒啶肠溶片治疗组(SASP组).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肠黏膜大体形态学和组织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 IL-6、IL-10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 IL-6、IL-10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 MUC2表达情况.结果 与 TNBS组相比,ZY组与 SASP 组均可减轻 UC 模型大鼠的炎症程度,DAI评分、CMDI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改善,血清及组织 IL-6水平下降,IL-10水平升高,结肠黏膜 MUC2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头翁复方灌肠对 TNBS 复制的大鼠UC模型有治疗作用效果,可能通过降低促炎因子 IL-6的表达、升高抑炎因子 IL-10的表达和上调黏蛋白 MUC2表达量,进而增强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和抗炎能力,对 UC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IL—1β mRNA和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乙酸制备UC大鼠模型,将24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益生菌组,10d后各组所得结肠标本,行HE染色,观察镜下结肠病理变化,并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结肠黏膜中IL-1β mRNA和TNF-α mRNA表达。结果 SASP和益生菌均可显著改善UC大鼠结肠黏膜的病理变化,且明显降低黏膜中IL-1β mRNA和TNF-α mRNA的表达。结论 益生菌可通过抑制IL-1β mRNA和TNF-α mRNA炎症因子的表达而减轻大鼠结肠黏膜的损伤,达到治疗UC的目的,其疗效与SASP相当。  相似文献   

11.
卢月月  何长华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406-1407,1409
目的:探讨二白连地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造模,随机分组处理,分别观察各组大鼠体重和大便性状,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AI)对动物状态进行评分,观察其结肠形态及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评分,测定大鼠血清TNF-α、IL-10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DAI评分、结肠形态及病理学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血清TNF-α升高、IL-10下降。SASP组及二白连地汤组DAI评分、结肠形态及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血清TNF-α下降、IL-10升高。SASP组与二白连地汤组DAI评分、结肠形态及病理学评分,血清TNF-α、IL-10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二白连地汤可抑制UC大鼠TNF-α水平,提高IL-10水平,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和组织修复,能有效治疗UC。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DPP-4抑制剂Alogliptin对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结肠的MPO值,血清IL-8、TNF-α和GLP-2水平的影响,并探讨Alogliptin对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机制。方法雄性BALB/c小鼠48只,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治疗组(520 mg/kg),Alogliptin高、中、低剂量组(1、0.3、0.1mg/kg)。模型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对BALB/c小鼠进行灌肠,制作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经灌胃给予药物治疗后,观察DPP-4酶抑制剂Alogliptin对肠炎小鼠腹泻,组织形态损伤,结肠组织MPO酶活力,血清IL-8、TNF-α和GLP-2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Alogliptin高、中剂量组能够改善肠炎小鼠临床症状,减轻结肠黏膜损伤,显著降低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DAI评分(P<0.01),并且治疗组小鼠结肠组织MPO酶活性、血清IL-8和TNF-α的浓度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而Alogliptin治疗组小鼠血清GLP-2的含量较模型组和正常组都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 DPP-4酶抑制剂Alogliptin能够有效抑制小鼠肠道炎性细胞的浸润,减轻肠黏膜的病理性损伤,对TNBS诱导的肠炎小鼠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细胞因子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炳喜  刘元山  陈剑群 《吉林医学》2009,30(19):2227-2229
目的:探讨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与抑炎细胞因子IL-10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所致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该模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每组7只。正常对照组不造模,模型组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复制UC模型。观察两组实验大鼠体质量变化、大体及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因子(IL-6、IL-10、TNF-α)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大体形态评分、组织学评分明显升高(0.00±0.00与5.43±1.27,1.29±0.49与6.71±0.9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IL-6、TNF-α表达明显升高(102.13±7.12与188.27±11.65,87.39±6.74与121.51±8.56,P〈0.01);IL-10表达明显下降(202.97±12.26与71.40±8.28,P〈0.01)。结论: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与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失衡在TNBS诱导的大鼠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战同霞  潘红  谢海  孙肖伟  沈蓁 《潍坊医学院学报》2011,33(2):160-160,F0003
目的 探讨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在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中的水平及橙皮苷的干预作用.方法 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橙皮苷组,模型+柳氮磺胺嘧啶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共4组.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及粪便性状;采用ELISA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中TSLP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肠黏膜中TNF-α的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浆中TSLP、肠黏膜TNF-α的表达及DAI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橙皮苷组;模型+橙皮苷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橙皮苷对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TSLP的表达、抑制炎症型Th2类细胞的产生而发挥其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溃结宁膏对于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结肠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研究芪倍合剂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产生和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制备大鼠UC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大鼠血清中TNFα、IL-8水平。[结果]芪倍合剂组和柳氮磺胺吡啶组TNF-α、IL-8明显低于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芪倍合剂可显著降低UC大鼠血清TNF-α、IL-8的水平,有治疗UC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盐酸青藤碱(SH)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将24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SH低、高剂量组(SH 20 mg/kg、60 mg/kg)4组,每组6只;记录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检测Shh mRNA及相关蛋白和细胞因子的表达。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DAI评分[(3.44±0.27)分vs. 0分, P<0.001]升高,组织病理学评分升高[(7.67±0.52)分vs. 0分,P<0.001],Shh mRNA降低(P<0.05),Shh、Smo、Ptch1、Gli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1),TNF-α、IL-1β、IL-6升高(均P<0.001);与模型组相比, SH低、高剂量组DAI评分[(2.50±0.18)分、(1.89±0.17)分vs. (3.44±0.27)分, P < 0.001]降低, 组织病理学评分降低[(5.17±0.75)分、(3.33±0.52)分vs. (7.67±0.52)分, P < 0.001],Shh、Smo、Ptch1、Gli1蛋白升高(均P<0.001),TNF-α、IL-1β、IL-6降低(均P<0.01)。   结论  SH可治疗小鼠UC,其机制可能是SH上调了Hedgehog信号通路活性,从而降低了TNF-α、IL-1β、IL-6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和恶唑酮(oxazolone,OXZ)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观察大黄栓剂对UC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2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n=210)制备小鼠TNBS和OXZ模型。Ⅰ组(TNBS模型组)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n=30):A(TNBS模型组)、B(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栓剂组)、C(大黄800 mg·kg-1栓剂组)、D(大黄400 mg·kg-1栓剂组)、E(大黄200 mg·kg-1栓剂组)、F(空白栓剂组)、G(TNBS溶剂对照组)。Ⅰ组(A~E):0.6%TNBS溶液0.1mL灌肠;Ⅰ组(F):不做任何处理;Ⅰ组(G):50%乙醇0.1 mL灌肠;以上7组自灌肠一次后在d 1,d 2,d 3,d 5,d 7每组处死6只。Ⅱ组(OXZ模型组)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n=30):A(OXZ模型组)、B(SASP栓剂组)、C(大黄800 mg·kg-1栓剂组)、D(大黄400 mg·kg-1栓剂组)、E(大黄200 mg·kg-1栓剂组)、F(空白栓剂组)、G(OXZ溶剂对照组)。Ⅱ组(A~E):皮肤涂抹1% OXZ溶液(100%乙醇溶解)0.1mL每天一次,连续2 d(致敏),d 7以0.5% OXZ(50%乙醇溶解)0.1mL灌肠;Ⅱ组(F):不做任何处理;Ⅱ组(G):皮肤涂抹100%乙醇0.1mL,每天一次,连续2d,d 7以50%乙醇0.1mL灌肠;以上7组灌肠给药一次后在d 1~d 5每天处死6只小鼠。观察Ⅰ组,Ⅱ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组织大体损伤指数(colon macroscopic damage index,CMDI)和病理组织学评分(histopathological score,HPS),并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结果:Ⅰ组(A)小鼠的DAI、CMDI、HPS、MPO酶活性、IL-4含量、TNF-α表达含量与Ⅰ组(G)比较在d 1,d 2,d 3,d5,d7均有明显改变;Ⅰ组给予含药栓剂组(B~E)与Ⅰ组空白栓剂组(F)相比,小鼠的DAI、CMDI、HPS、MPO酶活性、IL-4含量、TNF-α表达在d 1,d 2,d 3,d5,d7均有差异;Ⅰ组大黄不同剂量组(C~E)与Ⅰ组SASP栓剂组(B)相比,在d 1,d 2,d 3,d5,d7均有变化,其中大黄200 mg·kg-1栓剂组(E)差异较小。Ⅱ组(A)小鼠的DAI、CMDI、HPS、MPO酶活性、IL-4含量、TNF-α表达含量与Ⅱ组(G)比较在d 1~d 5均有显著性差异;Ⅱ组给予含药栓剂组(B~E)与Ⅱ组(F)相比在d 1~d 5均有变化,其中大黄给药组(C~E)有显著性差异;Ⅱ组大黄不同剂量组(C~E)与Ⅱ组SASP栓剂组(B)相比在d 1~d 5均有变化,其中大黄200 mg·kg-1栓剂组(E)差异较小。结论:TNBS与OXZ均能成功诱导小鼠UC模型;大黄对小鼠UC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以大黄200 mg·kg-1剂量疗效较佳,但是不及SASP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表达及下游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TNBS法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芩苷(Baicalin)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给药10d后,留取结肠组织标本,观察结肠大体形态变化,采用ELISA法观察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8(IL-8)和白介素-1(IL-1)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100mg/kg组能显著改善结肠大体形态,黄芩苷(25、50、100mg/kg)干预后能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各炎症因子的分泌,黄芩苷高剂量组能降低IL-1、IL-8和TNF-α表达水平,但与SASP组比较无明显差异。黄芩苷高剂量组能降低NF-κB的水平,促进IκBα水平(P<0.05)。结论?黄芩苷能够抑制NF-κB的活化,从而发挥其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抗炎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长春胺(VC)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克罗恩病(CD)样小鼠结肠炎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6~8周龄Wild-type (WT)小鼠(C57BL/6J,雄性),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WT组)、模型组(TNBS组)和VC干预组(VC组),每组8只;其中VC组经TNBS造模成功后给予VC干预(40 mg·kg-1·d-1,溶于1%吐温80,灌胃),WT组和TNBS组接受等量的1%吐温80;通过分析各组小鼠体质量改变、肠炎疾病活动度(DAI)评分、结肠长度、组织学炎症评分及肠黏膜炎症介质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评估VC对TNBS模型小鼠CD样肠炎的作用效果;采用SuperPred和DisGeNet数据库预测VC作用于CD的潜在靶点;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利用Cytoscape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VC与PTGS3、NFKB1及TLR4的结合情况,并于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