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低碳生态城发展的总体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方面从每个家庭居所——绿色建筑入手;另一方面还必须从城市整体的层次来寻求应对之道,即打造低碳生态城。  相似文献   

2.
工程·项目     
天津中新生态城低碳体验中心引领绿色建筑新潮流在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上,近期刚刚获得新加坡建设局绿色标志白金奖的中新天津生态城低碳体验中心一亮相,就引起各方广泛关注。低碳体验中心旨在成为一个"生活实验室",以试验和展示绿色建筑特色、节能建筑科技和可再生能源应用,引领世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新潮流。据了解,低碳体验中心位于生态城起步区生态科技园内,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设计为地下一层,地上五层  相似文献   

3.
杨思远 《门窗》2011,(12):1-2
2011年11月26日,以“遮阳、节能、绿色建筑选材、建筑美学”为主题的“2011生态城市与建筑遮阳节能论坛“在天津滨海开发区顺利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CTC)、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铝塑复合材料及遮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办,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天津公司承办,同时得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法...  相似文献   

4.
《绿色建筑》2013,(1):1
2008年9月动工的天津中新生态城,坐落在被誉为"中国经济未来第三增长极"的天津滨海新区。天津中新生态城充分借鉴了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编制了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城市总体规划、绿色建筑标准、低碳产业促进办法等规范生态城市开发建设的一系列规定。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5,(9)
在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能源危机等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探索低碳、生态、绿色转型发展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生态城市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建设宜居环境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向。我国近几年开始大规模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天津中新生态城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创新型示范项目。生态城的建设尝试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本文通过中新生态城的实地调研、期刊论文检索、网络搜索引擎查询、国内外生态城方案比较学习等多种途径,对中新生态城绿色生态策略进行分析、总结,希冀对生态城市发展和绿色建筑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4月19日,低碳生态城镇与绿色建筑高峰论坛在江苏省海门市举行。论坛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主办、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协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韩爱兴副司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顾小平副厅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黄强副院长、林海燕副院长,海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相关政府部门、研究院所、国内外企业、新闻媒体的代表近200人参加论坛。围绕"普及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镇"的主题,与会专家分别就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超低能耗及零能耗建筑、低碳生态城市、建筑产业现代化以及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等进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健康建筑是得到人们广泛肯定的建筑,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指出健康建筑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高端方向,是生态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是生态城的灵魂,绿色建筑、健康建筑是生态城的细胞,也是城市韧性的基础。生态城的规划建设不仅是传统智慧、现代智慧和适宜技术的组合,更是以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我国绿色建筑管理的现状,分析了目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展绿色建筑实践的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绩,阐明了生态城绿色建筑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重点介绍了生态城绿色建筑管理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法规政策、技术标准、管理流程、产品准入)的实践经验和具体做法。生态城通过5年的探索实践,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绿色建筑管理体系。希望通过对该管理体系的介绍,为我国其他城市开展绿色建筑实践、提高绿色建筑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发展绿色生态建筑.建一座现代绿色生态城.能给成都带来什么? 绿色、低碳,正是时下每一个城市所提倡的发展理念。不过,对于成都而言.绿色低碳如今已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工业和交通领域。大力发展节能建筑.正成为这座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的新的发展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低碳生态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南京作为生态优良的绿色城市,为河西低碳生态城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利支撑。河西低碳生态城目前正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其指标体系的建立引导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等各环节,并获得实施成效。通过对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促进了河西低碳生态城的发展,并为国内城市转型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第十四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大会上,"健康建筑"再次成为焦点、亮点,可见业界及社会对健康建筑理念的持续关注度之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以人为本"是生态城的灵魂,绿色建筑、健康建筑是生态城的细胞,也是城市韧性的基础。生态城的规划建设不仅是传统智慧、现代智慧和适宜技术的组合,更是以承  相似文献   

12.
面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笔者对比分析了欧洲绿色城市指数评价体系、美国LEED-ND、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重庆市绿色低碳生态城区评价指标体系等4个国内外典型生态城建设指标体系,以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健康发展。各指标体系在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导原则、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交通与低碳出行、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和保护、能源利用与资源节约、人的行为层面的管理等方面具有共性特征。此外,生态城指标体系的建设应充分结合城市所在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以及发展规划与定位,合理制定适合自身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中公园的建设对体现城市特色有重要作用.中新天津生态城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在于能让人们远离喧嚣、感受绿色、保护绿色、亲近生态、回归自然.文化主题公园将打造成生态城最南端的“绿色生态公园”,成为生态城的生态文化展示的亮点,同时体现生态城的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14.
于立 《住宅产业》2011,(5):29-30
在过去一年,生态城和绿色建筑两个概念被频频提及,生态试点城市的建设吸引了各地的效仿。在我国应该如何建设生态城市、需要什么样的绿色建筑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一、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关注,我国的以生态城市为建设目标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截止2012年6月,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提出"低碳生态城"相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到280个,占比重98%[1]. 我国目前以生态、低碳和绿色为目标理念的城市建设,从技术路径上来说基本上为:确定建设目标→制定指标体系→建设落实.已确定了生态、低碳和绿色建设目标的各地新城,纷纷提出了相应低碳、生态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规划与国家"两型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其建设必须符合我国科学发展的需要,实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第一,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为基础,分步骤、分阶段、重点突出地开展以城市为单位的"碳减排"与"碳补偿"行动;第二,把低碳城市和生态目标结合,使城市的增长模式发生转变,建立起低能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第三,通过低碳生态城建设,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与升级,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引导低碳消费模式;第四,是要建立全面的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国绿色建筑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宣传和推广绿色建筑,共同探讨和分享国内外绿色建筑建设的经验,促进严寒、寒冷地区绿色建筑的深入研究,助力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在成功举办三届联盟大会暨技术论坛的基础上,"第四届严寒、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大会暨绿色建筑技术论坛"将于2015年11月24日至25日在中新天津生态城举行。主办单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北方地区绿色建筑基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协办单位:新加坡建设局、天津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专业委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城市温室气体清单入手,初步分析广州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的构成与趋势,比较研究有代表性的国际城市的温室气体清单,并以广州海珠生态城为例,针对碳排放较大的工业、能源供应、交通、建筑和废弃物处理等主要领域,从城乡规划角度提出增加碳汇、产业转型、空间重构、交通组织、绿色市政与资源利用、绿色建筑等低碳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门窗》2017,(10)
目前,中国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低碳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环境下,在中国建筑行业中加强新材料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发展低碳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应该抓住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机遇,加强新材料的研究工作,推动中国新材料研究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加强对我国绿色建筑建设的指导,促进绿色建筑及相关技术健康发展,近日, 建设部与科技部联合发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据悉,这是我国第一个部颁的关于绿色建筑的技术规范。《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参编单位有清华大学城市建设研究院和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该《导则》从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要点、绿色建筑的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