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方法和疗效.方法 总结2004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6例,分别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A组,48例)与传统充分液体复苏(B组,48例)救治,对比分析两组救治效果.结果 A组病死率25.0%(12/48),血小板计数(209±79)×10~9/L,血红蛋白(97±20)g/L,凝血酶原时间(10.1±1.8)s,剩余碱(-7.5±6.1)mmol/L,输液量(750±22)ml;B组与A组对应的指标分别为43.8%(21/48)、(153±86)×10~9/L、(82±19)g/L、(13.5±2.0)s、(-10.2±5.9)mmol/L、(3035±340)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优于传统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高渗液体复苏-出血未控制前允许性低血压状态对创伤失血休克急诊早期的救治效果。方法将5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组(29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7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输入平衡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达70-90mmHg,限制组在止血前输入7.2%氯化钠的右旋糖酐溶液(晶:胶3:1)4ml/kg,平均速度20ml/min,维持MAP在50~70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盯)、治愈率及死亡率。结果与常规液体复苏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明显减少,盯明显缩短,治愈率明显升高,死亡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选择本院58例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和限制液体复苏组,比较不同方法对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救治的效果及其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5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常规(充分)液体复苏组出血量高于限制液体复苏组(P0.05),而Hb、PLT及HCT等实验室指标显著低于限制液体复苏组。结论:常规液体复苏组比限制液体复苏组输液量多,出血量大,丢失的血红蛋白多,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措施在抢救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限制液体复苏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1月于本院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4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予以常规方法进行抢救,观察组52例予以瞳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抢救,分析治疗后两组相关指标和死亡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动脉压、PT以及BE均比对照组低,HCT(0.37±0.01)1/L比对照组(O.35±0.03)1/L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死亡2(3,35%)例,少于对照组6(11.54%)例(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保持患者血流灌注,为进行有效治疗争取更多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8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的患者,将其平均分成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的方法治疗,实验组则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死亡率(6.8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发生率(13.6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发生率(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死亡率(34.09%), MODS发生率(40.91%), ARDS发生率(36.36%),复苏后5 h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血小板计数( PLT)以及血细胞比容( HCT)、血清乳酸含量等实验室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在治疗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患者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成效,明显降低了患者MODS、AR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限制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前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接受积极液体复苏方案,观察组接受限制液体复苏方案,比较两组治愈率、治疗后各指标水平、液体输入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液体输入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乳酸、凝血酶原时间、平均动脉压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液体复苏应用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乳酸、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积极液体复苏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结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4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常规)组(21例)、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19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65kPa,止血后输血输液。止血后两组维持MAP在9.31~10.64kPa。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治愈率。结果常规组死亡3例,治愈率85.7%;限制组无死亡,治愈率10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950±525)ml,限制组为(2050±36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显著降低了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早期和后期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特点,总结抢救经验。方法:取接受常规液体复苏创伤性休克患者28例纳入常规组,按照性别、年龄(±5岁)、致伤原因、伤情与活动等级,选择同期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患者28例纳入限制组,对比常规指标与患者预后。结果:复苏时,常规组与限制组PT、APPT、BE、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3h,限制组PT、APPT低于复苏时,低于常规组。限制组T高于复苏时,高于常规组,限制组BE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死亡4例,限制组死亡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尽管未得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结论,但研究证实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助于患者凝血功能恢复,减轻酸中毒表现,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液体复苏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予以早期目标导向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患者48h总输液量、胶体液用量/总输液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休克指数、24h与1周死亡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GCS、胶体液用量/总输液量、红细胞压积、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48h总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1周死亡率、二次手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或P值<0.01);而两组患者休克指数、24h死亡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复苏能动态反映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容量状态,改善微循环,对减少出血量、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出血有效控制前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5月12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限制性液体复苏)和B组(充分性液体复苏)各63例,观察比较两组输液量、平均动脉压、死亡率及实验室指标(PLT、PT、APTT、Hg、BE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复苏后的血气碱剩余值(BE)、血清乳酸值、血气指标与复苏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A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24h的ARDS、MODS、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出血有效控制前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充分性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醋酸林格液联合琥珀酰明胶用于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将59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乳酸林格液+羟乙基淀粉组(A组,27例)和醋酸林格液+琥珀酰明胶组(B组,32例),观察两组液体复苏的效果及期间各项参数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和去甲肾上腺素总的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长于B组[6、24h分别为(58±10)、(74±13)s和(48±7)、(54±11)s],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B组[6、24h分别为(3.3±0.8)、(1.6±0.3)g/L和(4.2±1.1)、(2.1±0.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清乳酸、肌酐、钙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酸林格液联合琥珀酰明胶用于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有与乳酸林格液联合羟乙基淀粉相似的效果,但对于凝血功能、血清乳酸水平、肾功能的影响更少,可能更适用于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复苏,但更容易发生低钙血症,也没有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27例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并存活12周以上的患者根据第12周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其分为轻中型组12例(GCS评分≥8分)及重型组(GCS评分≤7分)1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第3,7天和第2,3,4,12周时的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并与对照组(15例同期健康查体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轻、中型组与重型组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在ROSC后第3,7天和第2,3,4,12周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4±0.23),(1.30 ±0.27) kU/L比(0.28±0.05)kU/L,(1.38±0.33),(1.44±0.30) kU/L比(0.28±0.05) kU/L,(1.44±0.31),(1.51±0.33) kU/L比(0.28±0.05) kU/L,(1.53±0.27),(1.67±0.36) kU/L比(0.28±0.05) kU/L,(1.72±0.25),(1.93±0.44) kU/L比(0.28±0.05) kU/L,(1.98±0.45),(2.15±0.52) kU/L比(0.28±0.05)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组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轻、中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明显升高;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后有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9月期间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279例,其中127例未呼叫急救电话,由家人或外人直接送来急救中心(非院前急救组,A组)。另外152例经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组,B组),两组均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病死率和生存时间。结果院前急救组病死率低[院前急救组(18.42%),非院前急救组(31.50%)]、生存时间长[院前急救组(5.14±1.7)h,非院前急救组(2.5±0.8)h],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降低病死率,延缓死亡时间,加强"黄金1小时"的抢救,是提高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醋酸林格液联合琥珀酰明胶用于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59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乳酸林格液+羟乙基淀粉组(A组,27例)和醋酸林格液+琥珀酰明胶组(B组,32例),观察两组液体复苏的效果及期间各项参数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和去甲肾上腺素总的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长于B组[6、24 h分别为(58 4±10)、(74±13)s和(48 ±7)、(54±11)s],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B组[6、24h分别为(3.3±0.8)、(1.6±0.3)g/L和(4.2±1.1)、(2.1 ±0.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血清乳酸、肌酐、钙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醋酸林格液联合琥珀酰明胶用于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有与乳酸林格液联合羟乙基淀粉相似的效果,但对于凝血功能、血清乳酸水平、肾功能的影响更少,可能更适用于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复苏,但更容易发生低钙血症,也没有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晶胶比液体早期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94例SAP患者,以入院24h内液体晶胶比1.5和3.0为界,将患者分成低晶胶比组(晶胶比〈1.5,26例)、中晶胶比组(晶胶比1.5~3.0,30例)和高晶胶比组(晶胶比〉3.0,38例),观察入院后液体复苏成功患者24h机械通气率、氧合指数、腹腔内压(IAP)、第三间隙液体潴留量、液体复苏量参数及患者2周内生存率。结果高晶胶比组24h晶体液量、晶胶比、第三间隙液体潴留量及72h输液总量高于中、低晶胶比组[(3612±799)ml比(2309±417)、(2125±478)ml,(3.66±0.14)比(2.44±0.15)、(1.42±0.09),(2835±632)ml比(1889±283)、(1866±305)ml,(11942±1162)ml比(9037±983)、(9401±1052)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晶胶比组24h晶胶比高于低晶胶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晶胶比组24h胶体液量高于高、中晶胶比组[(1507±335)ml比(994±234)、(949±141)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晶胶比组24h晶体液量、第三间隙液体潴留量及72h输液总量与低晶胶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晶胶比组24h机械通气率、IAP明显高于中、低晶胶比组[65.8%(25/38)比23.3%(7/30)、26.9%(7/26),(16.9±3.7)cmH2O(1emH20=0.098kPa)比(13.5±3.6)、(13.2±3.4)cmH2O],24h氧合指数明显低于中、低晶胶比组[(180.8±26.4)mmHg(1mmHg=0.133kPa)比(280.7±24.9)、(260.4±25.8)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晶胶比组2周内生存率为34.2%(13/38),低于中、低晶胶比组的86.7%(26/30)、57.7%(15/26),与中晶胶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晶胶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晶胶比组2周内生存率低于中晶胶比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P患者早期宜采用适当晶胶比的控制性液体复苏,可减轻体液潴留和提高治愈率,且采用中晶胶比的控制性液体复苏策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调整三大供能营养素比例及构成兼减轻体重对痛风伴超重者血尿酸、血脂水平及肾功能和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6个月前至少经历1次痛风发作的非糖尿病男性伴超重的痛风患者67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高蛋白研究组(每日给予能量6276 kJ,其中碳水化合物40%、蛋白质30%、脂肪30%,复合碳水化合物替代精制碳水化合物,单不饱和脂肪、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不计嘌呤含量)及低嘌呤对照组(热量同高蛋白研究组,其中碳水化合物60%、蛋白质10%、脂肪30%,嘌呤<150 mg/d),研究开始及6个月后分别取血样检测血尿酸(UA)、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水平及6个月内痛风发作次数.结果 61例患者完成研究(脱落率9.0%).膳食干预6个月后,患者体重减轻[(65.75±3.26)比(69.31±7.78)kg,P=0.043]、痛风发作次数减少(17比28次,P=0.000).与低嘌呤对照组比较,高蛋白研究组UA[(420.25±36.78)比(466.81±41.97)μmol/L,P=0.000)]、TC[(5.69±0.46)比(6.49±1.04)mmol/L,P=0.007)]、TG[(2.15±0.54)比(3.13±0.62)mmol/L,P=0.000)]和FBG[(5.63±0.82)比(6.49±0.64)mmol/L,P=0.000)]显著下降,HDL-C[(1.24 ±0.22)比(0.89±0.26)mmol/L,P=0.000)]、ALB[(41.56±5.37)比(37.08±5.94)g/L,P=0.014)]、TP[(72.97±5.41)比(67.27±7.87)g/L,P=0.005)]和Hb[(142.86±12.31)比(114.25±12.98)g/L,P=0.001)]显著升高.两组LDL-C[(3.55 ±0.80)比(3.73±0.72)mmol/L,P=0.445)]、SCr[(96.63±16.97)比(94.28±13.35)μmol/L,P=0.597)]和BUN[(4.89±1.25)比(4.46±1.21)mmol/L,P=0.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高蛋白研究组和低嘌呤对照组痛风发作次数分别下降48.48%和22.22%,两组痛风发作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调整痛风患者宏量营养素摄入比例兼减轻体重有利于降低患者UA水平、调节血脂、改善营养状况并减少痛风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胃肠道手术后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6例拟行开腹胃肠道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EEN+PN组,n=62)和肠外营养支持组(PN组,n=64),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第3、7天监测患者的体重、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脂、血生化、血淋巴细胞计数、血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并发症、营养支持相关费用及住院天数。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营养相关指标、血生化指标和炎症及免疫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EEN+PN组患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PN组[(160.3±23.0)g/L比(137.0±28.7)g/L,P=0.000];术后第7天,EEN+PN组患者前白蛋白[(210.6±34.6)g/L比(154.8±36.9)g/L,P=0.000]、白蛋白[(33.6±3.8)g/L比(31.8±4.7)g/L,P=0.042]、淋巴细胞计数[(2.33±0.53)×10^9/L比(1.04±0.36)×10^9g/L,P=0.046]水平均显著高于PN组,血γ-谷氨酰转肽酶[(48.12±33.84)U/L比(71.54±34.00)U/L,P=0.048]、C反应蛋白[(31.15±19.00)mmol/L比(45.90±23.21)mmol/L,P=0.042]、总胆固醇[(3.09±0.83)mmol/L比(3.29±0.91)mmol/L,P=0.045]、低密度脂蛋白[(2.01±0.39)mmol/L比(2.31±0.72)mmol/L,P=0.049]水平显著低于PN组。EEN+PN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PN组[(65.7±15.6)h比(75.1±27.0)h,P=0.036],围手术营养支持疗法总费用显著低于PN组[(2634.5±1306.8)元比(3058.6±1216.0)元,P=0.046]。结论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可以改善机体术后前白蛋白水平,有益于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和组织损伤水平的恢复,促进早期胃肠道功能恢复,降低营养支持疗法相关费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在肺挫伤伴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某院急诊科收治的肺挫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62例,依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3例,对照组29例。2组患者均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取充分补液方式,观察组采取限制性补液方式,评价2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观察组平均输液量、治疗后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脱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ARDS及MODS发生率、死亡率等低于对照组。结论限制性补液应用于肺挫伤伴失血性休克,可显著改善凝血功能、缓解低氧血症及酸中毒,缩短脱机时间,降低ARDS、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