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经旨而订出的以甘温为主的补剂,功能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主治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懒言、食不知味,渴喜热饮,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动辄气喘,脱肛,胞宫下坠等一切清阳下陷之证,后世对本方应用,有了广泛的开拓,大凡正虚,或兼挟实邪,均可以本方化裁新用;现就笔者临证应用体会,赘述如下,以窥一斑。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经旨而订出的以甘温为主的补剂,治疗饮食劳倦、脾虚气弱、内伤寒热之证。笔者根据气血不足、脏腑功能衰退而引起的妇科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均收到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甘温除热”法,是指用甘温补虚之剂以消除火热之证的治法,始于《内经》而倡于东垣。《内经》中“劳者温之”、“损者益(温)之”,是论述本法的最早记载《金匮要略》用小建中汤治疗阴阳两虚虚劳病,开创了“甘温除热”临床运用的先河。李东垣据前人理论和实践,明确提出“甘温除热”法,并创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著名方剂,“甘温除热”遂成为临床的重要治法之一。笔者在学习占今文献的基础上,试对甘温除热治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4.
《内经》在“三部九侯论”等八篇文章中多处论述用补益法治病,计有“虚则补之”、“虚则实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等,可见补益法是《内经》常用而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兹谈运用“虚则补之”的临证心得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补中益气汤证”的认识青海省劳改局卫生防疫站丁创业青海红十字医院杨印坤仲景有理中、建中二法,东垣先生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义,制定了补中益气汤,大忌苦寒之药,选用甘温之品,治疗饮食劳倦、脾虚气弱、内伤寒热之证。先生说:“内伤脾胃...  相似文献   

6.
甘温扶阳觞于《素问》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劳者温之。”根据“阳之动始于温”,“甘与辛合而生阳”的理论,本法常用药物的药性多温,气味或甘或辛。如党参、黄芪、山药、甘草、桂枝、附子、生姜、肉桂、杜仲、大枣、狗脊等。笔者临床上将此法应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同时亦应用于治疗老年和小儿疾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而设的以甘温为主的补剂。  相似文献   

8.
分析清代永福氏《求嗣指源》中不孕症的证治特色,从而为不孕症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永福氏强调种子应符合“天时、地利、人和”,提出从“心”与“身”两方面调摄情志、修养根基,“修心”在于调和情志,通过疏肝行气、调理气机,使妇人性情达悦、气血平和,从而有利于生育;“修身”在于补气血、养根基,强调“补虚当先化瘀”“乙癸同源、精血互化”理论,指出前人滥用壮阳酷烈之品以种子的误区,提出补气血重在疏肝行血,养根基重在精血互化。其临证妙用香附,以疏肝活血;善用调经种玉汤、当归泽兰丸疏肝行气、养血活血,以调气血;灵活运用四物汤并搭配温补肝肾诸药,以精血同补、行气和营。  相似文献   

9.
“阴火”之说肇于元代名医李东垣先生,自此《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甘温除热”法乃大倡。然而,阴人所指为何?李氏以下各代众说纷纭,遂以近时言之,其说亦不下数种。如欧阳氏谓之为“中焦虚阳外越”证,艺勇氏称之属“阴虚则生内热”,刘氏云内伤脾胃之阴火系“谷气的下流,而蕴为湿热”,任氏指其为“相火”,殷氏认为“是由于阴血不足所产生的”等等。诸家之优弊,是非之当否,余不能冒昧褒  相似文献   

10.
温病按其病症的性质可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湿热类温病中的湿温病多见于夏秋雨湿较盛的季节。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脾胃证候显著。湿热病邪是这类湿病的主因,祛湿清热为其主治。湿为阴邪,得阳(温药)则化;热为阳邪,得阴(凉药)则清。温燥祛湿之药,易于助热助火,耗伤阴液;寒凉清热之品,易于损伤脾胃,“留湿致困”,所以正如陈光淞说:湿热病“所感之气最杂,湿多热多,治法迥异,化热化燥,传变无定。清热太过,留湿致困”,“开之以温,则又助其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连建伟教授关于右关脉虚大的诊治。[方法]透过分析连教授学脉过程及其日常门诊病例,探索连教授临证对右关脉虚大的诊治,总结连教授右关脉虚大的脉理及其选方用药。[结果]连教授重视东垣注重脾胃的学术思想,且精于脉诊,认为右关脉虚大为右手关脉出现脉体宽大,按之空豁之象。主要因饮食劳倦及思虑过度,导致脾胃气虚,阴火内生,灼伤阴血,使气不能附于血而上浮于卫表。对此的治疗当遵《内经》“劳者温之”之训,以东垣甘温之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使元气足而阴火敛,并随病人证情而加减化裁。[结论]连教授善于继承东垣脾胃学说,临证注重脉诊,善于运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治疗右关脉虚大之证。  相似文献   

12.
就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1995年版)中所载藿香的“解暑”功效提出质疑。认为藿香辛温之性与暑热证之治则相悖;虽其经配伍后用治暑季诸证(暑湿、湿温、暑月感寒等),但非直接解暑,而是化其湿、解其表,故不能认为它有解暑功效。藿香功效的表述还是以“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散表邪”为佳。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南宋医家李果所著,李氏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制定此方。本方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治疗饮食劳倦、脾虚气弱、内伤寒热之证。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凡病机符合者,用之辄效。现举验案4...  相似文献   

14.
<正> 读贵刊一九八三年第四期《也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下简称《也谈》),得益非浅,然对其论点难以苟同,今不揣简陋,陈述管见。《也谈》列举了张志聪《素问集注》:“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马元台《素问注证发微》:“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  相似文献   

15.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被后世尊为痰饮病的治疗准则,然而对仲景的立意,后世又大都限于饮为阴邪,得温则散之说而来窥其全,“以温药和之”之法,后世虽有阐发也仍未能探其详尽;尤其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当以温药和之”作为治疗痰饮病的总的法则是否仍然成立?其临床指导意义如何?都要求我们要对它进行一番认真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将流行性出血热,按“温热证”、“湿温证”结合分期予以辨证,分别采用辛凉透表、清热凉营、芳化淡渗、清热利湿等方法进行治疗,并对其病机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补中益气汤双相调节功能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创始人李东垣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所创的著名方剂,具有补气升清降浊之功和补气而不壅,升阳而不燥的特点。临床广泛应用于一切中气不足,清阳下陷之证。笔者仅就截然不同的病证验案,探析该方双相调节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解读保和丸     
1治疗伤食,我们最先想到的方剂是保和丸。保和丸出自一代大医朱丹溪之手,保和丸为寻常成药,方药组成也极简易平实,多不被医者、患者所重视。〈br〉 保和丸实由三组药组成:〈br〉 第一组药是消食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即萝卜子)。吴昆在《医方考》中指出:“山楂甘而酸,酸胜甘,故能去肥甘之积;神曲甘而腐,腐胜焦,故能化炮炙之腻;卜子辛而苦,苦下气,故能化面物之滞……”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指出:“山楂酸温收缩之性,能消油腻腥羶之食;神曲辛温蒸窨之物,能消酒食陈腐之积;卜子辛甘下气而制面……”两位医家都提到了方中每味消食药都有其偏性,临证时,伤食患者也并非肥甘、炮炙、面物等等必需俱伤。那么,我们在用方时,也并非山楂、神曲、莱菔子必需三药并用,可以随证并用,也可以随证取其一、二,还可以根据药物偏性和所伤之物及其兼夹证,随宜取用炒谷芽、炒麦芽、炒槟榔等消食之品。当然,方中也不一定需依原方山楂为君,量最大。  相似文献   

19.
吴氏《温病条辨》列银翘散加减为治疗太阴温病邪犯卫分,太阴伏暑清暑透邪,透解温毒的要方,兹辨析如下: 一、卫分风热,随证化裁上焦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上焦五条:“太阴温  相似文献   

20.
国医大师葛琳仪认为,肺结节属本虚标实之证,病因错综复杂,推崇以“肺本清,虚则温”的生理、病理特性来对其加以认识。本虚以肺脏虚损为先,易形成“温、热”之病理变化而致肺热郁积,标实责之于痰、瘀二端,痰热瘀结终致肺结节形成。治疗上以“清化”为治,清肺泄热、化痰祛瘀,佐以疏肝理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