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保卫 《建筑技术》1999,30(4):251-252
以地下连续墙直接作为外墙的单层衬砌地铁车站结构易在其墙面、顶板以及出入口之间的沉降缝等部位产生渗漏。可针对不同部位的不同渗漏形式选用不同的防水材料以及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2.
为配合解决北京地铁用暗挖法修建浅埋三拱立柱式地铁车站设计与施工新技术,本文针对试验段单层三拱立柱式车站复合衬砌结构建立了既考虑围岩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又能考虑复合衬砌内外层间相互作用的车站结构计算模型,以及车站纵梁计算模型.并进行了许多工况的大量运算分析.由此得出的有关结论和内力分析方法,对于单层或多层浅埋暗挖三拱立柱式地铁车站设计都有简便实用意义,分析结果能较好地反映车站复合衬砌内力的基本性态,使设计具有相应的安全和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潘会滨 《山西建筑》2011,37(20):185-186
总结了隧道单层衬砌的特点,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隧道单层衬砌的支护形式、结构材料、防排水性能及设计方法的研究成果,指出了今后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以促进单层衬砌在隧道工程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结合工程实践,通过与传统刚性防水层的对比,介绍了喷射纤维混凝土作为刚性内防水层在单层衬砌地铁车站应用中的配合比、施工准备、施工控制项目、防水效果等。  相似文献   

5.
许省会 《建造师》2008,(3):68-70
地铁工程一般采用暗挖法施工,以北京东单地铁为依托,从防水混凝土、柔性防水层、特殊部位处理几方面阐述了在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设全封闭柔性防水层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6.
《建材发展导向》2019,(24):8-10
该文从单层衬砌技术的发展历程、支护结构形式及设计方法、材料组成及防排水设计方面对隧道单层衬砌技术及应用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单层衬砌技术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隧道单层衬砌研究现状及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隧道单层衬砌的支护形式、耐水性能、平整度及设计方法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国内外单层衬砌在硬质国岩及软弱岩层中都有应用,研究内容主要是支护结构形式及在个别隧道中的实际应用,缺乏对单层衬砌作用机理的系统研究;设计方法有基于挪威法的Q系统支护设计、极限状态法及能量原理设计法等,但基本上都是基于支护结构本身的设计方法,对衬砌混凝土的耐久性涉及很少。因此有必要对隧道单层衬砌的作用机理及设计方法作更深入的研究,确定在隧道施工中使用单层衬砌的科学合理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刘建航 生于 192 9年 ,1995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 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是上海地铁、越江隧道与地下工程的科研、设计及施工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为建成上海两条越江隧道、地铁一、二号线及近 2 0条市政隧道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6 0年代领衔研究和设计含水软弱地层中盾构隧道单层钢筋混凝土拼装衬砌 ,率先攻克衬砌结构防水关键技术 ,并用以建成 6m地铁试验隧道和 10m第一条黄浦江水底隧道 ,为当时世界首例。刘建航编写了《盾构法隧道》等书籍 ,发表了《地下墙深基坑周围地层移动预测和治理》等 2 0多篇关于软土…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考虑层间接触效应的钢纤维混凝土隧道单层衬砌内力分布规律,自行设计考虑层间效应的单层衬砌模型并研制竖向油压5MPa和侧向压力1.5MPa作为逐级施加的卧式加载试验台架,开展不同荷载作用下的钢纤维混凝土隧道单层衬砌受力特征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层间接触特征的单层衬砌与考虑接触特征的单层衬砌在拱腰和墙角处的安全系数均为最低,最容易出现弯矩和轴力突变;考虑层间接触特征的单层衬砌最大弯矩与最大轴力均出现在拱脚处,层间接触面存在明显黏结力,结构的轴力增加和弯矩减小,内力变得均衡,结构的整体安全性高于不考虑层间接触面,相对不考虑层间效应,受力最不利的左右拱脚处的安全系数分别增加143.7%、149.4%;当竖向油压达到3MPa、侧向油压值达到0.9MPa时,仰拱周围层间接触面压力增长速度显著加快,仰拱处混凝土由线弹性转变为塑性,竖向油压达到4MPa,侧向油压值达到1.2MPa时,仰拱、拱角与拱顶层间接触面应力值有减小或反向增长的趋势,仰拱、墙角等界面发生破坏;钢纤维在单层衬砌裂缝扩展在30%~70%之间阻裂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地铁管片作为地铁隧道衬砌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好坏对地铁隧道工程的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龙子湖西站区间地铁隧道衬砌管片的生产工艺为例,分析研究地铁衬砌管片生产工艺及管片外观常见问题,并对常见外观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地铁管片生产工艺及外观质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隧道喷射活性粉末混凝土单层衬砌支护技术。并对所采用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以及喷射混凝土单层衬砌的抗渗性和耐久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喷射活性粉末混凝土单层衬砌取代复合式衬砌,可提高软岩地层隧道的承载和防水能力,改善隧道环境。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隧道施工和支护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隧道湿喷纤维高性能混凝土单层永久衬砌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针对复合式衬砌在施工、承载和防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挪威隧道工法(NMT)的原理和技术要求,以昆石(昆明-石林)高速公路小团山隧道为工程实例,从结构设计、抗渗性、耐久性、经济性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隧道湿喷纤维高性能混凝土单层永久衬砌技术,并在小团山隧道施作了30m长的C45湿喷纤维高性能混凝土单层永久衬砌代替原设计的复合式衬砌。小团山隧道工程实践证明,湿喷纤维高性能混凝土单层永久衬砌代替复合式衬砌,变被动防水为主动防水,防水效果良好;同时,工程量小,施工速度快,节约造价。  相似文献   

13.
谈磊  李洁 《市政技术》1995,(3):41-45
永安里地铁车站是北京地铁“复一八”线的一座车站,位于建外大街与东大桥路丁字路口处,车站主体结构净宽20.3m,高15.3m,全长235.4m,为三跨三层整体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复合式衬砌,即首先在开挖的洞壁上喷射混凝土,作为初期支护,然后再铺设一层以塑料板(膜)为主体材料的防水层,最后以模注混凝土作为二次衬砌。西德、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美国 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修建的山岭公路隧道、铁路隧道以及部分地铁隧道、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和质量性能的提高,单层衬砌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应用,然而喷射混凝土单层衬砌的抗渗性能及防水技术却阻碍着该技术的全面推广。在此背景下,该文对国内外喷射混凝土单层衬砌抗渗及防水技术进行了调研,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路和设想。主要基于两个层面:一个是基于多元复合胶凝材的喷射混凝土抗渗性能的研究,包括抗渗性能评价、渗透机理分析以及抗渗技术措施等;另一个是喷射混凝土单层衬砌结构的抗渗计算的研究,通过建立渗水预测模型,求解渗水高度和各支护层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并优选最佳方案,实现对整个支护体系的抗渗计算。  相似文献   

15.
地铁隧道衬砌作为隧道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质量影响着地铁隧道的安全及造价。地铁隧道衬砌的设计相对复杂,包含大量的计算与绘图工作。为了提高地铁质量,加强地铁隧道的安全性,对地铁衬砌的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依据实测南京软土的物理特性,建立了车辆-轨道耦合振动数值模型以及道床-衬砌-软土层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在地铁运营过程中隧道衬砌和周围土体中的振动能量分布以及能量从隧道拱顶到表层土体的衰减规律,量化研究了地铁隧道埋深对于能量传播衰减的影响以及埋深对于隧道总体沉降的影响规律,为地铁选线及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型越江隧道的抗爆能力是隧道防灾救援设计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三阳路越江隧道道路层及地铁层在爆炸作用下进行分析,采用静力荷载等效模拟爆炸荷载进行计算,得到了爆炸作用下的衬砌结构内力,结果表明管片衬砌结构承载安全并具有较大的承载冗余,内部结构局部节点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任国青 《山西建筑》2008,34(12):148-149
就微硅粉钢纤维湿喷混凝土这一新工艺在隧道单层衬砌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总结分析了实施隧道单层衬砌的控制方法和要点,提出了保证硅粉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途径。  相似文献   

19.
单层衬砌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抗渗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四川建筑》2009,39(3):221-222
用于单层衬砌的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以重庆巫奉高速公路摩天岭隧道1#斜井为工程背景,针对实验室和现场两种不同环境,对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提出在单层衬砌中使用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其抗渗等级不低于S8的指标,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因受到复杂的外部水土压力和较高的内水压力共同作用,单层衬砌盾构法输水隧道具有独特的接头构造。针对上海青草沙输水隧道(岛屿陆域段)单层衬砌管片接头的特点(铸铁手孔,双层螺栓),借助1:1足尺荷载试验及三维非线性弹塑性数值模拟对单层衬砌输水隧道管片接头的抗弯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单层衬砌输水隧道管片接头在不同接头轴力(拉/压力)、不同接头弯矩(正/负弯矩)和不同螺栓预紧力条件下接头张角及抗弯刚度的变化规律;并获得了环向螺栓轴力随接头弯矩的变化规律及管片接头的变形特性,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