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鼓是中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鼓的记载,在许多民族舞蹈中都可以看到鼓的身影.如朝鲜族的长鼓舞,彝族、布依族的铜鼓舞,佤族、苗族的木鼓舞、藏族的龙鼓舞等等.位于洮河领域的卓尼鼓舞文化中,比如巴郎鼓这种舞蹈道具就反映了该地区藏汉文化的交融,这种特殊性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成果.  相似文献   

2.
鼓是中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鼓的记载,在许多民族舞蹈中都可以看到鼓的身影。如朝鲜族的长鼓舞,彝族、布依族的铜鼓舞,佤族、苗族的木鼓舞、藏族的龙鼓舞等等。位于洮河领域的卓尼鼓舞文化中,比如巴郎鼓这种舞蹈道具就反映了该地区藏汉文化的交融,这种特殊性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成果。  相似文献   

3.
黄琼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127-128
随着我国时代的进步,在现代文化展演中我国鼓舞艺术也在不断变迁发展中,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鼓舞艺术也经过了有效的调适,更加适应现今社会发展.鼓舞艺术是我国苗族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而且苗族鼓舞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历史,早在古代唐朝时期就有击鼓歌舞文化的内容,其鼓舞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鼓舞艺术的变迁和调适过程也是经过了多种的挑战,本文就根据不同的鼓舞表演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在现代文化展演中鼓舞艺术的变迁和调适,从鼓舞服装道具、鼓舞表演动作、鼓舞表演形态的变迁和调适进行研究,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鼓舞艺术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时代的进步,在现代文化展演中我国鼓舞艺术也在不断变迁发展中,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鼓舞艺术也经过了有效的调适,更加适应现今社会发展。鼓舞艺术是我国苗族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而且苗族鼓舞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历史,早在古代唐朝时期就有击鼓歌舞文化的内容,其鼓舞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鼓舞艺术的变迁和调适过程也是经过了多种的挑战,本文就根据不同的鼓舞表演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在现代文化展演中鼓舞艺术的变迁和调适,从鼓舞服装道具、鼓舞表演动作、鼓舞表演形态的变迁和调适进行研究,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鼓舞艺术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族论坛》2012,(3):12-16
苗族鼓舞《迎宾鼓舞》 作为本次专场演出的开场舞——苗族鼓舞是以鼓为乐器和道具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  相似文献   

6.
唐方科 《民族论坛》2004,(11):30-30
鼓舞是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独特舞蹈艺术,也是湘西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盛行于湘西自治州吉首、凤凰、花垣、保靖、古丈县境内,多在庆年或请神时表演。庆年时表演的鼓舞俗称年鼓,一般从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时间内表演;请神时表演的鼓舞俗称神鼓,大多于秋冬时节椎牛、椎猪隆重举行祭祀活动时表演。苗族鼓舞表演奇特,风格独具,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商周时期,其文化就已发展到相当程度。据《战国策·魏策》记载,“延敷文德,舞于羽于两阶”。据传该时期就已产生了苗族鼓舞,并有了传…  相似文献   

7.
敲边击鼓     
张建永 《民族论坛》2007,(11):30-31
<正>湘西南部,翻坡过坳,穿山入林,总有一种声音不绝于耳。从粗粝生牛皮上发出的沉沉鼓声,起于山谷沟壑,震响长川大河,撼动千峰万岳,而消隐于云山雾海。苗族的鼓,长短高低,轻重缓急,激越浓情,轻柔舒展,击鼓者,手舞足蹈,听鼓者,热血奔涌。  相似文献   

8.
吴刚 《民族论坛》2013,(11):10-11
第一次听到苗鼓,是在2007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当600位苗族同胞携500面火红的大鼓徐徐登场时,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让我对接下来将要表演的这套苗族“撼山鼓”舞充满了期待。等到鼓声响起——那雷霆万钧、震撼山岳的鼓舞声浪仿佛瞬间将我淹没,全身的热血和精气,似乎也随着这鼓点在激扬与贲张。  相似文献   

9.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每个民族也必然会产生具有本民族风格的乐器。建国以来,在我国古代百越地区出土和收集了大量古代錞于,显然,这应是古代越族的乐器。 史书对于錞于的记载甚少,其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周礼·地官·鼓人》说:“以金錞和鼓”。郑注:“錞,錞于也;圜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先秦称铜为金,所谓“金錞”,就是錞以铜为之。其次,《国语·晋语》卷十一载:“赵宣子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我们哈尼族凡有高龄长者去世,均行隆重的葬礼。因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近现代的哈尼族大部已改火葬为棺木土葬,但古代哈尼族“挥扇环歌,拊掌踏足,以钲鼓芦笙为乐”(《开化府志·种人》)的“莫搓搓”葬俗则沿传下来。行“莫搓搓”时鸣枪报丧,举寨停产共理丧事。亲朋闻讯即牵羊赶牛一路火炮轰鸣、歌舞而至。云集丧家后,昼夜鸣锣击鼓。晚间,青年男女吹笛弹弦谈  相似文献   

11.
和西方世界的伊甸园一样,<山海经>、<淮南子·坠形训>等记载的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既是人类最美好的记忆和向往的一处地上乐园,也是远古先民崇拜的神圣宇宙空间--天地之中所在地.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田野调查结果表明,建木所在的都广之野是壮族先民西瓯、骆越以大明山为原型神化而成的天地的中心、神话的乐园.其具体位置就坐落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中部平原地区,神树建木所处的位置就在大明山的天坪.这一观点已为考古出土实物所证实,并与壮族民间传说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和西方世界的伊甸园一样,<山海经>、<淮南子·坠形训>等记载的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既是人类最美好的记忆和向往的一处地上乐园,也是远古先民崇拜的神圣宇宙空间--天地之中所在地.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田野调查结果表明,建木所在的都广之野是壮族先民西瓯、骆越以大明山为原型神化而成的天地的中心、神话的乐园.其具体位置就座落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中部平原地区,神树建木所处的位置就在大明山的天坪.这一观点已为考古出土实物所证实,并与壮族民间传说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古人很早就懂得生态环境好坏与农业丰欠的关系:“五木者,五谷之先。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贾思勰:《齐民要术》)“木奴千,无凶年。”(明·《农政金书》)史书告诉我们,秦汉时甘肃一带,“大山乔木,连跨数郡,万里鳞集,茂林明翳。”  相似文献   

14.
吐鲁番出土文书是研究新疆乃至全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献,其中的法制文书对于了解唐朝法律制度在西域的贯彻落实情况具有重大意义。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532号墓出土的《唐律疏议·名例律》残卷长45厘米、宽29厘米,共有文字41行,为《唐律疏议》卷六《名例律》疏议中的一部分。其中的第9、第10、第29和第31行均钤有朱印,印文为“西州都督府之印”。  相似文献   

15.
壮族的都老制及其蜕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都老(或称寨老) 组织是壮族传统社会中家庭之上的社会组织,亦是壮族土著社会的最高民间组织。这一组织的运作便是都老制度。关于这种制度,史籍亦有零星记载。《隋书·地理志》云:“诸僚铸铜为大鼓”。其“俗好相攻,多构仇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宋史》卷495亦有类似的记载。壮族的“都老制”千年传袭,迄于解放前夕,广西上思、龙胜等地的壮族人中,还存在着比较完整的都老制。由于都老制在壮族历史上延续很久,考察其内涵及演变过程,就觉得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16.
正在黔东南州苗族民间几个不同次方言区的传说和理念中,都认为"蝴蝶妈妈"和蝴蝶诞生了人类在研究苗族的蝴蝶图腾现象中,不少人感到困惑,据说主要是在今天的生活中找不到蝴蝶崇拜的依据。又据说,就连将苗语Mangx Bangx Mais Lief(妹榜妹留)首译为"蝴蝶妈妈"的今旦老先生当初也觉得没有把握,为之"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李炳泽先生也质疑,他还认为可以翻译为"名字叫做Bangx Lief的妈妈"。吴晓东先生的《苗族图腾与神话》直接认为蝴蝶不是苗  相似文献   

17.
情牵朗木寺     
终于到朗木寺了。你不是我,你自然不知道我对朗木寺的感情。我用不着你对我说郎木寺有天也许会老,老得失去今天他所吸引我的一切。但是我坚信倘若有一天我会了无牵挂,那么,我要选择孤独终老的地方一定是朗木寺。朗木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论风景,不及中甸;论趣味,不及朗德;论风情,不及泸沽湖。姐夫说他像个中世纪的村落。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如此地眷恋他,我想我是在知道朗木寺之前就爱上他的,因为我知道他同样是在知道我以前就爱上了我。初到朗木终于踏上了朗木的土地,晚上自然宿到八斤的旅棚里。妈妈在电话里听说我跟三个陌生男人睡一个房…  相似文献   

18.
3月12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积玉桥街道沙湖社区,维吾尔族小伙喀日木·玉苏普一大早就抱着一摞摞馕来到社区办公室,"来,尝一尝我们家乡的馕。"他热情地说道。这是喀日木请朋友前一天打好的300个馕,看到工作人员边吃馕边称赞好吃,喀日木开心地笑了。这是他第二次送来"爱心馕"。今年30岁的喀日木是沙湖社区居民。2013年,他从新疆来到武汉做生意,如今,武汉早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喀日木多次找到社区要求帮忙,后经申请,成为了社区志愿者。  相似文献   

19.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北郊的荒漠戈壁中,是自西晋至唐代以来高昌王国居民的公共墓地。1965年,在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发现了一批绢画和麻布画,其中就有《伏羲女娲图》。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数十幅《伏羲女娲图》,现有28幅收藏于新疆博物馆,均出土于吐鲁番地区。伏羲和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类始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今有入赘的婚俗、尤其是桂西壮族颇盛,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壮族古代婚俗,探讨壮族古代社会历史,冲破重男轻女的陋习,搞好计划生育,发扬社会主义良风好尚,无疑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入赘”源远流长入赘之俗很早就在我国盛行。到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明确记载。《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者,齐为赘婿也”。说的是战国时期淳于髡为齐国人赘媚一事。秦朝时期,“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汉书》注为:“应劭曰:出作赘婿也。”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