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及曲面重组技术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价值。方法:36例经手术、结肠镜病理证实或临床明确诊断的肠梗阻患者,行腹部MSCT平扫,扫描后进行回顾性0.6mm到1.0mm薄层重建,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MPR、CPR、MIP等,观察扩张积气的肠管、移行区和肠系膜,从而判断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及肠管血运状况。结果:粘连性肠梗阻21例,肠道肿瘤7例,炎症性肠梗阻5例,胆石性肠梗阻1例,肠扭转1例,腹外疝1例。正确诊断率为92.00%(32/36)。结论:横断位图像基础上增加MPR、CPR等MSCT图像重组技术,在明确肠梗阻病因、部位及性质等方面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以作为肠梗阻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腹外疝合并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证实腹外疝合并肠梗阻患者的MSCT资料。全部病例行全腹部MSCT检查,其中19例平扫,2例增强扫描。薄层横断面图像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成像(MPR)和曲面重组成像(CPR)等图像后处理。结果:2l例腹外疝合并肠梗阻患者经MSCT检查诊断明确,MSCT薄层横断面图像结合后处理技术显示腹外疝2l例,其中腹股沟斜疝8例,腹股沟直疝5例,切口疝4例,股疝2例,闭孔疝2例;其中13例为不完全性肠梗阻,8例为完全性肠梗阻。结论: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腹外疝合并肠梗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尿路造影(IVP)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在输尿管梗阻病变中检查的价值。方法:将临床疑诊为输尿管疾病患者首先行IVP检查,从IVP检查中选出输尿管梗阻患者40例再行MSCT平扫为研究对象,将原始资料传至AW4.2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对比单纯IVP及IVP+MSCT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在输尿管梗阻检查中的定位、定性准确性。结果:IVP+MSCT确诊38例,诊断率95%(38/40);单纯IVP确诊27例,诊断率67.5%(27/40),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IVP与IVP+MSCT在输尿管梗阻定位诊断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IVP+MSCT平扫对输尿管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更准确,并且明显降低了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既省时省力,又节约检查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肠粪便征(SBFS)在小肠梗阻患者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76例小肠梗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256层CT增强检查,应用多种后处理成像方式分析获得病例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梗阻程度将病例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按梗阻的病因类型,分为粘连组、炎症组、肿瘤组、克罗恩病及疝气组。将每组中出现SBFS的病例归入其所在组阳性病例中,未出现SBFS的病例归入其所在组阴性病例中。详细记录每组阳性病例中SBFS的长径范围及其与梗阻移行带的关系。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估SBFS在不同分组中的差异。结果:选取的76例小肠梗阻患者中42例出现了SBFS,其中轻度组13例(17.1%)中出现SBFS 2例(15.4%);中度组25例(32.9%)中出现SBFS 16例(64.0%);重度组38例(50.0%)中出现SBFS 24例(63.2%)。选取的76例小肠梗阻患者中粘连组45例(59.2%)中出现SBFS 22例(48.9%);炎症组10例(13.2%)中出现SBFS6例(60.0%);肿瘤组8例(10.5%)中出现SBFS 5例(62.5%);克罗恩病组7例(9.2%)中出现SBFS 5例(71.4%);疝气组6例(7.9%)出现SBFS 4例(66.7%)。在各组阳性病例中,35例(83.3%)患者的SBFS能明确定位到梗阻移行带,其长轴范围约为4.5~22.1 cm,CT值范围约-215~9 HU。SBFS在中度组及重度组患者中出现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BFS在粘连组、炎症组、肿瘤组、克罗恩病组及疝气组出现的概率无明显差异,其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FS能快速准确定位小肠梗阻患者的梗阻部位,节约诊断时间,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周围型小肺癌的多层螺旋CT征象,评价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性.方法对40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多层螺旋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40例周围型小肺癌中,腺癌32例、鳞癌5例、小细胞癌3例..周围型小肺癌的MSCT主要征象为:深分叶30例、棘状突起25例、空泡征5例、胸膜凹陷征8例、以及血管集束征7例.结论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多层螺旋CT征象起着重要作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诊断周围型小肺癌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缺血病变的MSCT表现及对其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A、手术、病理或临床最终确诊证实的55例肠缺血性病变患者行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资料,对病变的部位、范围、病变段肠管的强化程度、相关的肠道外征象以及CTA进行诊断分析。结果:55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13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22例,缺血性结肠炎2例,肠扭转6例,粘连性肠梗阻5例,肠套叠4例及腹内疝3例。MSCT及CTA表现:肠腔扩张积液41例,肠系膜水肿33例(缆绳征5例、脂肪浑浊征27例,积气1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17例(漩涡征5例,位置异常10例)及血管充盈缺损或狭窄35例。结论:MSCT对肠缺血病变显示敏感性高,且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应作为常规和首选,同时密切结合临床,不仅对肠缺血病变能做出正确诊断,而且在查找病因、鉴别诊断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MSCT和X线平片在诊断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价值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X线平片和多排螺旋CT诊断腰椎滑脱的准确性,并评价临床价值。方法:搜集40例经X线平片、MSCT检查诊断并手术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X线平片和MSCT判定腰椎滑脱程度、部位、类型的结果与手术对照。结果:40例患者,27例手术证实为真性滑脱,13例为假性滑脱。以手术为对照,X线平片、MSCT诊断腰椎滑脱程度和部位准确率为100%;X线平片判定腰椎滑脱类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为分别为59.3%、100%、100%和54.2%;MSCT判定滑脱类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X线平片和MSCT对滑脱类型判定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X线平片、MSCT判定腰椎滑脱程度和部位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判定腰椎滑脱类型,MSCT比X线平片好,X线平片目前仍是基本的筛查方法,MSCT进一步明确腰椎滑脱类型诊断,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部多层螺旋CT(MSCT)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2例乳腺肿块患者的术前胸部MSCT及乳腺X线摄影的影像学资料,包括乳腺恶性肿块54例,良性肿块18例。根据患者乳腺腺体类型分为非致密型组(23例)、致密型组(49例)。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参考,评价胸部MSCT检查及乳腺X线摄影对不同腺体类型乳腺肿块的诊断效能。结果:致密型乳腺组,胸部MSCT对恶性肿块诊断准确率为89.19%,高于乳腺X线摄影的6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χ2=5.103);胸部MSCT对良性肿块诊断准确率为75%,高于乳腺X线摄影的58.33%。非致密型乳腺组,乳腺X线摄影对恶性肿块诊断准确率94.12%,略高于胸部MSCT 82.35%。胸部MSCT、乳腺X线摄影对全部乳腺肿块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11%和75%。胸部MSCT对转移性淋巴结及胸部转移灶的检出率优于乳腺X线摄影。结论:胸部MSCT对乳腺肿块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胸部MSCT对致密型乳腺中肿块的诊断较乳腺X线摄影可提供更多信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SCT在老年或癌症晚期等难以耐受食道造影的食管气管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20年在我院因高度怀疑食管气管瘘行MSCT及气管镜检查的病例,共纳入研究48例。所有图像经过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多平面、气管树容积再现及经气管树中心曲面重建后传至PACS,由两位医师盲法阅片,记录是否有食管气管瘘及阳性病例的大小;气管镜由操作者记录是否有食管气管瘘及阳性病例的大小。比较不同方法间对瘘口、大瘘口(直径>1cm)、小瘘口(直径<1cm)的检出率及MSCT与气管镜间大小比较。比较MSCT与气管镜检查对真阳性病例瘘口的大小。两位医师间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不同评价方法间采用卡方检验,MSCT与气管镜检查的大小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当P<0.05时有显著差异。结果:联合所有图像对所有食管气管瘘的检出率最高,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达93%、75%及86%,不同方法对所有瘘口的检出有显著差异,其中矢状位与横断位对瘘口的检出率较高。在所有阳性病例中不同方法间对大瘘口的检出率,各方法间有显著差异,其中联合所有图像对大瘘口的检出率达100%,矢状位与横断位对大瘘口的检出率较高;而对小瘘口的检出,各方法间无显著差异。在所有真阳性病例中,气管镜中所测量的瘘口大小(13.70±11.70)mm,高于MSCT中测量的瘘口的大小(10.83±10.15)mm,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MSCT及其常见后处理方法在难以耐受食道造影的食管气管瘘患者评估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直接数字X线摄影(DR)和多排螺旋CT(MSCT)在骶椎骨折诊断中的准确性,并评价对临床治疗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骶椎骨折患者的DR和MSCT资料.DR观察正、侧位片;MSCT观察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在骶椎骨折诊断率、分类上进行比较并与手术结果对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扭转(SV)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SV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或肠镜复位证实的15例乙状结肠扭转MSCT表现,归纳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5例SV的MSCT征象有:15例均显示乙状结肠扩张,4例提示有肠管损害,包括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系膜间渗出和腹腔积液等;CT定位像显示倒“U”征14例,横断面图像显示“圆腹”征13例,“鸟嘴”征11例,MPR显示“交叉”征10例,“漩涡”征9例;CT增强及CTA显示肠壁强化减弱3例,肠系膜小血管闭塞1例,肠系膜动脉旋转2例。结论:乙状结肠扭转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肠管损害的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DR、MSCT在创伤性膈肌破裂(TDR)诊断中的价值,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影像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两年间经DR、MSCT诊断并且手术确诊25例TDR患者的影像资料。由2位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分析,以发现横隔异常升高、隔肌中断缺损、膈肌活动度、“颈圈征”、膈肌破口位置、大小及疝囊内容物为诊断依据;并与手术结果对照计算DR、MSCT在诊断TDR的准确率。结果:25例患者中DR、MSCT轴位在显示横隔异常升高及MSCT后处理技术在隔肌中断缺损、疝囊内容物与手术结果均具有较好一致性,准确率100%。与手术结果相比MSCT轴位在膈肌破口位置、大小准确率20%、隔肌中断缺损准确率48%、颈圈征准确率55.56%、疝囊内容物准确率55.56%。与手术结果相比MSCT后处理技术在膈肌破口位置、大小准确率92%、颈圈征77.78%。DR在膈肌活动度、疝囊内容物上有一定价值,与手术结果相比准确率分别为52%和24%,在隔肌中断缺损、颈圈征、膈肌破口位置、大小存在一定局限性。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在诊断TDR具有较高准确率,为临床提供精准的影像信息和最佳的手术方案,应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40例,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胃肠道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胃淋巴瘤31例,肠道淋巴瘤9例。多层螺旋CT表现胃壁弥漫性均匀增厚19例,均清晰显示“黏膜白线征”及“轨道征”。病变处胃肠道管壁增厚与管腔狭窄呈非一致改变39例。肠道“动脉瘤样扩张”4例。“汉堡包征”1例。临床影像学很少出现梗阻表现。结论:充分认识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典型的CT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病变的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对胃间质瘤(GST)诊断及临床治疗指导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5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病理危险度评估,分析不同病理危险度患者的MSCT图像表现差异,计算MSCT对GST的诊断准确率。结果:56例患者中病理危险度极低者11例(19.64%),危险度低者18例(32.14%),中危险度者14例(25.00%),高危险度者13例(23.21%)。MSCT平扫密度、瘤内有无坏死/溃疡、动静脉其强化程度差值、瘤内及瘤周有无血管与病理危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脂肪间隙、强化方式与病理危险度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以病理活检为对照,MSCT对GST的诊断准确例数为53例,诊断准确率为94.64%,其中3例误诊为胃癌,误诊率为5.45%。结论:MSCT对GST诊断准确率高,可有效显示不同病理危险度GST图像表现特点,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