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射频消融(RFCA)术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主要方法.然而,RFCA术后有0.5%~2.0%的患者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1].已有报道RFCA引起血栓栓塞是全身性改变,可发生于外周动、静脉[2],其机制可能与血小板激活有密切联系[3].研究表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表面的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表达改变可早期、特异和敏感的反映血小板激活程度[4].本研究观察了RFCA术前术后患者血浆FIB-R表达的变化,以了解RFCA对循环活化血小板(CAP)的影响,探讨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及噻氯匹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治疗某些顽固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广泛用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但经导管RFCA后有0.4%~2.0%的患者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其形成机制不明,目前尚无统一的预防射频消融引起血栓栓塞的治疗方案[1].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治疗某些顽固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广泛用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但经导管RFCA后有0.4%~2.0%的患者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其形成机制不明,目前尚无统一的预防射频消融引起血栓栓塞的治疗方案。2002年10月~2006年10月,我们对7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RFCA治疗,并通过检测其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功能等反映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指导RFCA引起血栓及栓塞并发症的治疗及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时的凝血功能及抑肽酶对其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年 ,体外循环技术 (CPB)已日臻完善。但是 ,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仍在 0 .4%~3.0 %[1] 。其主要原因与CPB期间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溶系统的改变有关。我们从以上三个方面及抑肽酶对其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45例 ,为 1999年 3月~2 0 0 0年 3月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住院患者 ,其中法鲁四联征 (TetralogyofFallot,TOF) 2 5例、房间隔缺损 5例、室间隔缺损 7例、左房粘液瘤 8例。所有患者术前 1周未用过抗凝、激素类药物 ,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是重建冠状动脉灌注最有效的方法[1],PCI术后支架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是PCI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病死率可高达20%~25%[2],为防止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常用的抗血小板制剂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仅只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初始环节[3],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仍近1%.  相似文献   

6.
<正>射频消融术是近几年治疗心房颤动的新技术[1]。房颤射频消融术消融范围广,对心脏基质破坏较大,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据统计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并发症的发病率为6%[2],其中血管栓塞是心房颤动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脑、冠状动脉、肺动脉及周围血管的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是指他处脱落的各种栓子经血液循环至肠系膜上动脉并滞留其末端,导致环动脉供血障碍肠管发生急性缺血性坏死。据资料统计,近10年心房颤动并发肠系膜动脉栓塞的患者仅为0.09%[3]。肠系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肝癌使用肝动脉栓塞术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组给予肝动脉栓塞术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肝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肝功能均明显改善,观察组肝功能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动脉栓塞术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大肝癌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且未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龚光  李宁 《华西医学》2007,22(1):221-223
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治疗方法是根治性切除[1],但具有切除机会的患者仅约20%~30%[2].其他无手术指征的患者目前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有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射频消融(RFA)、微波热凝、氩氦冷凝、无水乙醇、高强聚焦超声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药物治疗无效且反复发作,采用节段性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CARTO和EnSite 3000三维空间标测系统指导下肺静脉电隔离术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肺静脉电位经导管射频消融隔离治疗,术后随访3~41个月.[结果]60例患者中42例(70.0%)经消融成功,10例(16.7%)有效,8例(13.3%)失败,无严重并发症;CARTO和EnSite 3000三维空间标测系统指导肺静脉电隔离术可明显减少X线曝光时间.[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是可行的,对大部分患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的临床分析(附4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是脑卒中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以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多见.研究显示脑卒中后DVT的发病率2%~21.7%[1-3].现就本院2000年7月~2008年6月发生的45例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心房-食管瘘是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时,消融的放电损伤过重和消融部位不当对心房造成过度损伤,穿透心房和位于左心房后壁的食管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反复血管栓塞(尤其是脑栓塞)、败血症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和消化系统症状[1-4].目前仅见于治疗房颤的环肺静脉射频消融过程中[5],是极其少见而且预后极差的并发症.有研究[6]报道其发生率为0.012%,然而一旦发生,几乎都是致命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在心脏病的介入性诊断及治疗中 ,射频导管消融术 (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 ,RFCA)已成为心律失常介入性治疗的重要手段。此方法 1991年引入我国 ,是目前治疗房室旁路及房室交界区折返引起的心动过速的最好方法 ,其成功率为 96 6 % ,复发率 2 8% ,并发症发生率 0 9% [1] ,死亡率0 0 6 % [2 ] 。但随着我院开展射频消融病例数的增加 ,射频消融术后的拔管反应也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查阅有关资料 ,鲜有报道 ,现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1995— 2 0 0 0年北京市七建医院…  相似文献   

13.
超声引导消融治疗肝癌微波与射频的比较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微波和射频两种肝癌消融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 1997年 8月至 2 0 0 0年 3月采用经皮微波固化治疗 (PMCT) 67例肝癌共 14 1个结节 ,直径 0 .8~ 6.4cm [(2 .5± 1.1)cm]。自 2 0 0 0年 2月至 2 0 0 1年 1月又采用经皮多电极射频 (PRF)治疗 2 3例肝癌共 41个结节 ,直径 0 .7~ 5 .0cm[(2 .5± 1.0 )cm]。总结上述两个阶段的临床研究结果 ,并结合复习文献 ,对PMCT和PRF的局部消融作用和侵袭性等作初步比较。结果 肿瘤完全消融率PMCT为 90 .1% (12 7/ 14 1个结节 ) ,PRF为 87.8% (3 6/ 41个结节 )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 .17,P =0 .68)。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亦无差异。结论 微波和射频都是现时比较理想的介入超声治疗肝癌的手段。PMCT费用相对低廉 ,易被接受 ,目前影响射频消融在我国普遍开展的主要问题是价格过高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明显上升[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危及生命.射频消融治疗可明显降低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2].射频消融导管或电极导管在心房颤动消融术中推送、移位和(或)消融等操作过程中,对冠状动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的可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起相应部位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甚至死亡[3].我院2009年10月收治1例心房颤动患者在电极导管标测中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经过积极抢救、护理,已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冼少芳 《全科护理》2016,(19):2043-2044
正心房扑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心房扑动的出现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使病人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增高。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不佳、副反应大,部分病人难以忍受[1]。研究证明,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房扑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研究表示,双腔起搏器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病人行导管消融治疗同样安全、有效[3]。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不断改进及手术数量的不断增多,导管  相似文献   

16.
CT引导下多弹头射频消融治疗肺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在CT引导下采用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术治疗肺癌的疗效、适应证、特点及其安全性。方法 应用RF 2 0 0 0型射频治疗仪 ,对 4 0例肺癌患者在CT引导下进行 6 2次经皮射频消融治疗 ,随访观察肿瘤毁损情况、并发症及肺功能的变化。结果 肿瘤直径 <5cm者 ,完全毁损率为 6 9.5 7% (16 / 2 3) ;肿瘤直径为 5~ 10cm者 ,完全毁损率为 5 2 .94 % (9/ 17)。余 15例中 ,12例经 2次治疗后部分毁损 ,3例无效。并发症发生率 15 % (6 / 4 0 )。结论 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肺癌具有安全及副作用小等特点 ,是一种较好的治疗肺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2014 年 3 月至 2015 年 9月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AEW手18例的临床资料,术后采用超声随访观察结节大小变化,疼痛VAS评分,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术后超声随访AEW结节的体积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0~1分.所有患者术后随访 1~22 个月,平均 12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超声引导下RFA 治疗AEW疗效确切,治疗过程精细、创伤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7月,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行射频消融治疗,前3例采用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后2例采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对其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结果 5例患者即刻成功率100%,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 d、3 d心房颤动复发,5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做好心理护理,加强迷走神经反射、血栓栓塞、肺静脉狭窄、心包压塞等的观察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8 0年代以来 ,各种肝癌介入治疗技术的报道日益增多 ,诸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激光消融、冷冻消融、酒精消融及化学栓塞等[1] 。其中 ,组织内激光凝固技术 (ILP)近十年来发展较快 ,日臻成熟。  ILP是一种最小侵入的原位肿瘤清除方法。Bown[2 ] 于 1983年首次应用Nd :YAG激光组织内照射治疗肿瘤 ,至今已发展成为治疗不能手术的肝肿瘤的最微创技术。由于动物研究及早期临床治疗研究已显示它的安全性及可行性[3 ] ,因而 ,近年临床应用日益扩大。1 临床应用概况   1999年梁萍等[4] ,报道应用Nd :YAG激光治疗肝癌患者 2 3例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维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49例患者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后行三维射频消融术。在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三维射频消融的常识、手术方法、预后及并发症基础上采用整体围术期护理方法。结果:47例患者消融手术成功,2例因不能耐受终止手术。47例患者共消融141条肺静脉电位,135条消失,成功率为95.74%。随访1~30个月,5例复发,总复发率10.20%。共发生主要并发症13例,发生率26.53%,其中心包填塞7例,血栓栓塞5例,肺静脉狭窄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注重围手术期护理,配合医师准确无误的完成手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