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既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高中学生望而生畏的难点。地球运动内容包括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月相变化规律、地方时与区时等等。这些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不仅要求学生要能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还要求学生要能够构建立体空间想象能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二)”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更替和四季、五带的划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和人地观。其中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弄清产生上述变化规律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其引起的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则是教学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3.
正一、地球自转中的对称性在中学阶段大多数情况下,为简化起见,我们把地球假设为一个正球体,自转角速度为匀速,由此产生了自转意义中的对称性。1.同一日中日出、日落时刻关于正午时刻对称时间标准要统一,三者同为地方时或区时,即上、下午时间等长,或者正午经线平分昼半球,子夜经线平分夜半球。【例1】①北京(116°E)某日日出地方时为5:50, 相似文献
4.
5.
解析
本组题以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的事物影长和太阳高度变化为引入点,考查某地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那一天的太阳高度日变化隋况。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有: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极昼地区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等。 相似文献
6.
7.
正图形语言是地理教育中的特色语言,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把握好地理图形语言是教好学好地理的捷径,也是形成地理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必修1的有些内容对许多学生来说抽象而难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把以文字为主的地理知识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或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文图转换,对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高三二轮复习中"正午太阳高度"为例,谈一谈如何通过运用图形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及分布变化规律的掌握,既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大致东升西落。太阳周日视运动,就是太阳以地球自转的相反方向,绕地轴并随着天球(以观察者为球心,以无限远为半径的球面,由于人的视角对远近的分辨能力有限,看起来好像天体都投影在同一个球面上,即天球上)旋转,以一个太阳日为周期自东向西运动。太阳东升西落运动在天球上形成的轨迹就是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通过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图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地表任何地点任意一天内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以及它们随季节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一、选择题(共50分)。(本大题共2s小题,每小题2分,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太阳周日视运动图,完成1~2题。
1.上图中表示南极点附近太阳周日视运动方向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当某日太阳周日视运动如丙图所示时( )
A.我国北方常受寒潮侵袭
B.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移动
C.地中海沿岸正在西风带控制之下
D.南京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北京太阳高度 相似文献
10.
"地球运动"内容是高中地理的难点,学生觉得该知识点抽象,又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原因,不少教师与学生认为考得少甚至不考,是不是可以蜻蜓点水般的学习、复习。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本上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有一定积极意义。课本上寥寥数语的知识点,教师应当把功夫花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上,而不是仅从考试的角度教学生生搬硬套。下文以正午太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到今天,场的存在已经是不可否认的科学事实,场论亦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并取得一定的进展。我们都知道物理上有电场、磁场、引力场,这种"场",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确实存在!而且有巨大的影响!我也坚信,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着课堂学习场。在课堂学习上,一定也有这种"场"的存在,虽然我们不能直观地看到、摸到,但是它一定存在,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决定着课堂学习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地球运动,是高考命题者青睐的考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笔者纵观近几年“地球运动”的高考试题,发现其命题考查变化很大:命题背景材料新、越来越接近生活地理、命题图形简单化、试题的难度降低等。不仅考查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础知识,而且考查学生获取新信息、解读新信息和地理思维分析等能力。通过认真分析2014年全国各省地理高考试卷中的“地球运动”高考试题,提出2015年“地球运动”命题的新思考及备考策略。希望能为2015年高三学生地理学习及一线地理教师教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一、实验教学探究的操作过程(一)实验探究设计的原则1.实验探究的主题能有效体现教学主题,难点知识所选取的实验主题能直观有效地体现地理现象,突破学生传统认知和思维的困难,或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运用等具体的能力。依据"地球运动"的实际教学内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下3种类型、5个实验教学探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正对于竖式我们并不陌生,早在小学算术运算中我们就接触到大量的加、减、乘、除等竖式运算,作为一种运算工具,其好处人人皆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四个相关变量之间的换算,一般也可以运用竖式法进行计算。一、竖式法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中的运用对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公式法和图解法。其中,公式法如下:H=90°-︱Ψ-δ︱或:H=90°-︱纬度差︱(其中:H为所求地正午太阳高度,Ψ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处中低纬度,不存在极昼极夜现象,学生没有直观感受,难以体验,学习此内容,学生理解困难,尤其是对极地地区太阳高度、太阳视运动等内容,几乎达到讳疾忌医的程度.本文将常见考点汇总,题理结合,精选试题,讲练同步,效果显著.极昼极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存在着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线来回移动,两极地区极昼范围不断发生变化.极昼、极夜分布纬度范围相等,分居南北半球,以赤道为轴空间对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自制太阳周日视运动仪,开展“地球的公转”一节中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观测实践活动。学生在观测中提升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观测数据,验证已知规律,发现新规律。当实测数据与已知规律矛盾时,学生产生新疑惑,并通过思索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地理实践力。 相似文献
17.
一、师生纠错1.思维误区分析【问题1】难辨111千米与111千米×cosφ(φ为所求地的纬度)。如,若不考虑地形起伏,某人从赤道出发,依次朝正东、正南、正西、正北走100千米,最后此人位于A.出发点B.出发点以西 相似文献
18.
地球运动的有关试题往往比较抽象,且许多试题还通过各种图形进行问题设置或者无图考图,这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地球运动的有关试题长期以来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怵点”,而学生如果能够熟练的利用太阳直射点周年移动规律,则能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有关难点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9.
正"地球运动"是地理学科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专题,但也是地理学习和高考中最容易造成对学生"伤害"的专题。笔者通过连续两年对高三地球运动专题的教学发现,在这部分内容中很多学生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基本原理大多都能搞懂,但却不会在解题时找到切入点。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不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导致原理知识难以应用。根据教学经验,笔者结合例题,对高考地球运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