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感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里,全面阐述了数感的含义,指明了数感培养的方向与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此为指导,把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落实到位。一、观察历史上许多数学…  相似文献   

2.
正如语文、英语有“语感”,音乐有“乐感”,美术上有“美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和重视对“数感”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中”建立数感。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3.
李俊梅 《云南教育》2005,(14):15-16
什么是数感,顾名思义,就是对数、数与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感悟,即对数的一种深入理解,然后内化成一种驾驭数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感的主要表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杨华 《湖北教育》2004,(5):29-30
数感是一种主动、自觉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对数学对象、材料直接迅速、正确敏锐的感受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  相似文献   

5.
王新英 《河南教育》2004,(12):21-21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数学学习的六个核心内容,第一个就是建立数感.具体地说,主要有六个方面:“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关系;能用数来表达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决。”教师必须依照这一精神,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体验、感悟、提升、发展。  相似文献   

6.
聂喜华 《教师》2011,(1):95-95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体现人们在数概念扩展中而产生的对数学的一种敏感与一般理解。在《新课程标准》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那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睛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见,数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集中表现为:对知识学习的充分感知,对数学思维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在数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  相似文献   

9.
正"数感"是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数的概念和运算要领的体悟和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意识。它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数感。一、在具体情境活动中建立数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  相似文献   

10.
课堂现状随想——数感培养的误区何谓“数感”?新课标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并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1.
《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集中表现为:对知识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在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因此,对小学生培养数感是项重要的任务。怎样培养数感呢?  相似文献   

12.
数感培养是这次课改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有时甚至表现为一种直觉。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对数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3.
杨华 《辽宁教育》2003,(10):51-52
数感是一种心智技能,是对数学对象、材料直接迅速、正确敏锐的感受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见,良好的数感起着探索的导航器的作用———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迅速洞察数、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而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和能力呢?一、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培养数…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_『数感,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上,并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宴践与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存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着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5.
王秀芬 《新疆教育》2013,(10):135-136
歌手唱歌有乐感,画家画画有美感,舞者跳舞要有韵律感,学生学数学也要有数感。那什么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在数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  相似文献   

17.
窦建国 《教师》2010,(23):83-83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小学阶段的数感主要表现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感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见,数感是一个人基本的数学素养,在这种新理念的氛围下,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成为了教育聚焦的话题。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19.
李凤兰 《小学生》2013,(10):16-16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是一个人基本的数学素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一、数感源于生活体验数学离不开生活,任何脱离了生活  相似文献   

20.
呼学娟 《学周刊C版》2011,(2):120-120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