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嗅沟神经鞘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鞘瘤是来源于神经膜Schwannz细胞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8%~12%[1].颅内神经鞘瘤中前庭神经瘤最为多见,其次为三叉神经鞘瘤,偶见于面神经、舌咽神经或副神经.嗅神经无鞘膜细胞覆盖,过去认为无神经鞘瘤发生.本文对北京天坛医院脑胶质瘤治疗中心诊治的1例嗅沟神经鞘瘤,结合国内外文献迄今为止发现的30例嗅沟神经鞘瘤[1].探讨该肿瘤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正三叉神经鞘瘤是颅内最常见的非前庭神经鞘瘤。约占所有颅内神经鞘瘤的0.8%~8%~([1])。翼腭窝的三叉神经鞘瘤,解剖位置深在,向上与中颅窝底关系密切,向内侧生长,与海绵窦相邻。由于生长部位隐蔽、深在,早期诊断困难,患者就诊时肿瘤往往已较大,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主要探讨颞颧入路治疗翼腭窝三叉神经鞘瘤的方法和优势。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近5年,本院共收治翼腭窝三叉神经鞘瘤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鞍旁硬膜间腔岩尖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三叉神经鞘瘤的疗效。方法利用鞍旁硬膜间腔岩尖入路对中颅窝型、中后颅窝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12例进行了显微手术治疗,对术中解剖、手术技巧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鞍旁硬膜间腔岩尖入路能充分暴露肿瘤,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3例;经病理学检查均为神经鞘瘤。术后颅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改善。结论鞍旁硬膜间腔岩尖入路能安全切除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颅内神经鞘瘤的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8.4%~([1]).12对颅神经中除视神经外均可发生神经鞘瘤,但以第5对和第7对颅神经多见,而脑实质内神经鞘瘤非常罕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颅中后窝巨大面神经鞘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结果全切除肿瘤,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经鉴别后诊断为面神经鞘瘤,术后右侧面神经功能HBⅥ级。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颅内面神经鞘瘤较罕见,确诊多需手术和病理证实,术前面瘫程度≥H-BⅢ级的病人,应尽快手术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术后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手术治疗的23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护理经验。结果 术后14例新出现后组颅神经症状,其中2例行气管切开术,4例留置胃管或鼻肠管;4例原有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无加重;1例术后8 d突发心率、血压下降,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术后并发症较多,需细致观察,认真护理,多数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非源于颅神经主干的颅内神经鞘瘤: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源于颅神经主干的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组织学起源。方法对手术切除的肿瘤进行常规病理和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本文2例颅内神经鞘瘤与颅神经干无关。结论非源于颅神经主干的神经鞘瘤的组织学来源可分为两类即:源于颅内非正常存在的雪旺细胞与源于非神经干之颅内正常存在的雪旺细胞。  相似文献   

8.
颅内神经鞘瘤最常发生于感觉神经,纯粹发生于运动神经者则罕见,支配眼外肌的运动神经鞘瘤文献报告只有7例(动眼神经鞘瘤4例,滑车神经鞘瘤3例),本文报告1例为其中第3例,为尸检偶然发现.患者女性,58岁死前无明显神经系异常体征(包括颅神经),死于肺炎及肝硬变.尸检在距中脑外的1.5毫米,左侧滑车神经发现有1个界线明确的3×4厘米灰白色质硬瘤结节.肿瘤与邻近的结构无粘连.瘤结节两侧的滑车神经外观正常,其他颅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无瘤结节.也未见有Von Recklinghausen氏神经纤维瘤.显微镜下见瘤结节与滑车神经纤维明显分离.滑车神经纤维覆盖于瘸结节表面.结节的组织学诊断是滑车神经鞘瘤.作者认为这是说明神经鞘瘤和滑车神经之间形  相似文献   

9.
骨水泥重建颅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骨水泥重建颅底的临床应用张世刚苑秀华杨国瑞刘亚杰1995年2月至1996年2月,我科用骨水泥修补颅底缺损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材料及方法1.一般资料:男1例、女2例,年龄35~73岁。其中前颅窝底脑膜瘤侵入鼻副窦及鼻腔1例,中颅窝巨大神经鞘瘤破坏中...  相似文献   

10.
一、一般资料本组39例 F-KS 均由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其中脑膜瘤17例(蝶骨嵴9例;嗅沟5例;鞍结节2例;前颅窝底1例),颅咽管瘤7例,垂体瘤4  相似文献   

11.
嗅沟神经鞘瘤复发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63岁,因“左侧嗅沟神经鞘瘤术后2年,发作性幻嗅半年”入院。患者2年前因头痛视力下降8个月就诊,当时查体双侧视乳头水肿,左侧嗅觉丧失;颅脑CT平扫可见左额叶有一类圆形偏低密度占位病灶,病灶边界清晰,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图1)。术前诊断为左额胶质瘤;术中见肿瘤基底位  相似文献   

12.
放射手术常用于治疗前庭神经鞘瘤(或听神经瘤)。 Foote等对施行放射性手术的前庭神经鞘瘤患者进行研究,旨在确认应用放射手术治疗前庭神经鞘瘤或听神经瘤后与延迟发生的颅神经疾病有关联的因素,及确定在维持肿瘤高控制率时如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美国Barrow神经外科中心改良双瓣法眶颧入路治疗前中颅窝底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眶颧入路显微切除的12例前中颅窝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操作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讨论。结果术后头颅MRI示蝶骨嵴脑膜瘤4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和三叉神经鞘瘤各1例、鞍旁高级别肉瘤1例及鞍区脑膜瘤1例,共8例完全切除; 3例海绵窦区脑膜瘤和1例岩斜区脑膜瘤大部切除。结论改良眶颧入路,对颅前、中颅窝底肿瘤提供了最佳暴露。该入路手术步骤相对简便,并且硬膜外即可处理肿瘤基底,减少肿瘤血供;该入路可以较好地显露前中颅窝底区域,并有效保护病变毗邻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总结显微手术切除侵及海绵窦的眶颅沟通性神经鞘瘤的经验,探讨沟通眶颅的神经鞘瘤的手术方法,以提高手术全切率及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眶-翼点入路硬脑膜外显微手术切除的侵及海绵窦的眶颅沟通性神经鞘瘤2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神经内镜辅助手术5例,并对该类肿瘤的特点及手术要点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4例,肿瘤全切率为83.3%,无死亡病例。术后新出现10例眼球运动障碍;3个月后6例完全恢复,2例不全麻痹,2例无变化。1例病人术后2周出现溃疡性角膜炎,治疗后未愈。1例病人术后失明。4例次全切的患者术后2周行1刀治疗。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8个月,复查MRI示全切病例无肿瘤复发,次全切病例未见残余肿瘤明显增大。结论眶颅沟通性神经鞘瘤从眶内通过眶上裂侵犯眶尖区及海绵窦,经眶-翼点入路硬脑膜外手术全切率高,并发症少,效果满意,是对侵及海绵窦的眶颅沟通性神经鞘瘤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的29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结果 临床表现最常见为患侧三叉神经麻痹.肿瘤可位于中颅窝、后颅窝或骑跨中后颅窝呈哑铃形.本组中肿瘤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颅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改善20例,无明显变化4例,加重5例,主要表现为面部麻木和眼球外展受限.结论 三叉神经鞘瘤起源部位和生长方向复杂.MRI对临床诊断及选择手术入路有重要意义.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相结合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三叉神经鞘瘤的病例资料。最常见症状为面部麻木或感觉减退。按肿瘤位置分为5型:颅中窝型3例,颅后窝型8例,颅中后窝哑铃型26例,颅中窝颅外型2例,颅中后窝颅外型2例。采用额颞硬膜外入路13例,颞底经天幕入路14例,乙状窦后入路11例,乙状窦前入路3例。结果肿瘤全切35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1例。随访13例,时间3~84个月,复发2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三叉神经鞘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个体化手术入路可获得满意的切除程度和较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背景:电针在脊髓损伤的康复过程中有其一定的临床作用,同时以嗅鞘细胞为代表的细胞治疗在部分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两者是否具有协同应用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督脉电针联合嗅鞘细胞移植对前脊髓综合征大鼠神经营养因子3水平及P75NTR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40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督脉电针组、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嗅鞘细胞移植组,经嗅鞘细胞移植和督脉电针治疗2周后 ELISA法检测脊髓组织神经营养因子3水平,免疫组化检测P75NTR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督脉电针+嗅鞘细胞移植组神经营养因子3水平较对照组及其他实验组高(P < 0.05);嗅鞘细胞移植组和督脉电针+嗅鞘细胞移植组的脊髓损伤部位以及相邻的组织内均有P75NTR表达,且督脉电针+嗅鞘细胞移植组阳性表达明显较嗅鞘细胞移植组多。实验证实督脉电针联合嗅鞘细胞移植能够明显增高大鼠前脊髓综合征邻近组织的神经营养因子3水平;督脉电针可以有效促进移植的嗅鞘细胞在宿主内存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大鼠嗅鞘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从新生SD大鼠嗅球、海马、皮质分离、培养嗅鞘细胞、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收集嗅鞘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其上清液,分别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进行诱导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分化细胞鉴定和计数。结果嗅鞘细胞组分化为神经元比率高于星形胶质细胞组(P<0.01)。结论嗅鞘细胞较星形胶质细胞能更好地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额外侧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的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经额外侧入路手术切除的48例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嗅沟脑膜瘤5例,鞍结节脑膜瘤19例,垂体腺瘤10例,颅咽管瘤14例。结果 肿瘤全部切除36例,次全切除 1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经额外侧入路可较好暴露并切除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嗅鞘细胞及其表达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共培养液培养以及NGF或BDNF抗体封闭的方法,观察嗅鞘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组化和RT.PCR半定量分析嗅鞘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情况.结果 共培养液培养4d后,神经干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免疫组化和RT-PCR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嗅鞘细胞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及受体,共培养液培养2d后嗅鞘细胞表达NGF和BDNF mRNA的相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抗体封闭培养液中的NGF或BDNF后,没有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结论 嗅鞘细胞表达大量细胞因子作用于神经干细胞,促进其增殖.在本研究条件下,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可能与嗅鞘细胞表达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有关,而与NGF和BDNF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