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观察介入性灌注热碘油联合瘤体注射热碘油对兔VX2肝癌模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VX2肝癌细胞接种于30只新西兰白兔肝内,制备肝VX2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肝动脉灌注联合经皮穿刺瘤内注射60℃热碘油3 ml,对照组经肝动脉灌注常温25℃碘油3 ml。用B超观察栓塞前后瘤体大小,采血查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结果 实验组肿瘤体积由(1 565 ± 315)mm3缩小至(1 054 ± 463)mm3;对照组肿瘤体积由(1 568 ± 323)mm3缩小至(1 275 ± 472)m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血清ALT从(736 ± 212)u/L增至(816 ± 247)u/L,对照组从(745 ± 215)u/L增至(796 ± 236)u/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介入性灌注热碘油联合瘤体注射热碘油对兔VX2肝癌模型有更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介入热疗对肝组织及肿瘤组织血管渗透性的影响及意义,为研究介入热疗的生物学效应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建立可供实验研究的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30只,随机等分为3组(非灌注组、普通灌注组及热灌注组),在X线监视下,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动脉。进行灌注,灌注液为生理盐水(温度为60℃),液量30ml ,15min缓慢推注。灌注结束前5min,经导管推注1%伊文思蓝(EB),2ml /kg,非灌注组直接推注EB,注EB后置10min,取出肝脏用生理盐水灌注肝动脉冲洗血管中残留的EB。切取靠近肝门部的小块正常肝组织、瘤组织,称重后,放入1ml 甲酰胺液中,置于50℃恒温水浴箱60h,提取液用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测出A 620nm ,从标准曲线上测出相应的EB含量,以反映该组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结果肿瘤组织与肝组织的EB含量在3组中均有差别,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灌注组与非灌注组肝组织的EB含量、肿瘤组织的EB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热灌注组与非灌注组、正常灌注组肝组织的EB含量、肿瘤组织的EB含量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介入热疗可以增加肝组织及肿瘤组织的血管通透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土贝母皂苷微囊栓塞对肝癌抑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评价土贝母微囊栓塞效果.方法 将成功接种VX2瘤株的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13只,生理盐水1 ml肝动脉灌注;B组13只,碘油1 ml加1 mg丝列霉素混悬液肝动脉化疗栓塞;C组14只,土贝母微囊5.1 mg/kg肝动脉栓塞.栓塞后1周取材,制备光镜、电镜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VEGF表达情况.结果 36只兔成功行肝动脉造影和栓塞;栓塞后土贝母微囊组、化疗栓塞组肿瘤体积有所缩小,对照组体积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0℃生理盐水经脉冲式灌注肝组织及肿瘤组织对其血管渗透性的影响。方法建立30只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随机分为3组(37℃盐水组、60℃盐水连续灌注组及60℃生理盐水脉冲式灌注组),每组10只。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动脉进行灌注,灌注液为生理盐水(液量60ml ),灌注过程中,测量60℃热灌注组肿瘤组织达43~45℃持续时间,灌注结束前5min,各组经导管推注1%伊文思蓝(EB)2ml/kg,灌注EB后置10min,取出肝脏用生理盐水灌注肝动脉冲洗血管中残留的EB。取小块正常肝组织、瘤组织,称重后,放入1ml 甲酰胺液中,置于50℃恒温水浴箱60h,提取液用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测出620nm下的A值,从标准曲线上测出相应的EB含量,以反映该组织毛细血管的渗透性。结果灌注EB10min后,60℃脉冲式灌注组肿瘤组织EB含量(15.21±0.94)μg/100mg ,与60℃连续灌注组(10.71±0.84)μg/100mg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37℃灌注组(3.42±0.87)μg /100mg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脉冲式灌注组正常组织EB含量(8.32±0.86)μg /100mg 与60℃连续灌注组(7.59±0.65)μg /100mg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37℃灌注组(2.68±0.73)μg /100mg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脉冲式灌注组肿瘤组织(43~45℃)持续时间为(12.3±3.3)min,与60℃连续灌注组的(5.7±2.5)min相比有差异(P<0.01)。结论60℃脉冲式灌注热疗可以增加肿瘤组织的血管渗透性,可能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介入热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通过经肝及经脾种植VX2瘤株建立兔肝转移瘤模型,分别观察模型建立情况、CT扫描肝内病变数目及强化情况、CT灌注扫描肝内病变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灌注参数(BF值、BV值)差值的比较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肝内病变数目及染色情况,探讨更为合理实用的方法和更接近人肝转移瘤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将5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只。A组暴露肝脏,注入VX2细胞悬液1 ml; B组暴露脾脏,注入VX2细胞悬液1 ml。术后第14天行CT灌注扫描,第15天行DSA。分别观察CT扫描表现(肝内病变数目及强化特点)、血管造影表现(肝内病变数目及染色情况)及CT灌注扫描参数[肝内病变处与周围正常肝组织血流量( BF)和血容量( BV)差值]变化。结果 A组25只、B组21只动物成功建模。两组均有20只动物完成CT灌注扫描及DSA, A组中16只为单个病灶,4只为2个以上病灶,19只可见强化,1只未见强化;B组3只为单个病灶,17只为2个以上病灶,19只可见强化,1只未见强化。A组肝内病变部位与周围正常肝组织BF值和BV值差值分别为(264.58 ± 59.132)ml/min和(19.541 ± 4.030 0)ml/100 g,B组分别为(199.60 ± 32.237)ml/min和(15.869 ± 2.891 3)ml/100 g,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SA显示,A组中13只为单个病灶,6只为2个以上病灶,1只未见明显病灶,19只可见肿瘤染色,1只未见明显肿瘤染色;B组中1只为单个病灶,19只为2个以上病灶,全部可见肿瘤染色。结论 经肝种植VX2细胞悬液建模的成功率为100%,高于经脾种植VX2细胞悬液(84%)法,后者肝内病变多为多个病灶,大部分有强化,多为环形染色,更接近人肝转移瘤的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观察动脉灌注3-溴丙酮酸(3-BrPA)对兔移植性直肠肿瘤的作用效果。方法 将60只移植有直肠肿瘤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各15只。对低、中、高剂量组实验兔分别经导管于肠系膜后动脉灌注0.5 mmol/L、1.0 mmol/L、2.0 mmol/L浓度的3-BrPA各10 ml;对照组灌注等量生理盐水。4 d后活体解剖取出直肠肿瘤,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坏死程度并计算坏死率,评估各浓度3-BrPA对肿瘤的作用效果。结果 60只实验兔完成直肠肿瘤移植、动脉灌注实验,镜下实验兔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损坏。低剂量组Ⅰ级坏死3只,Ⅱ级坏死11只,Ⅲ级坏死1只,治疗有效率为6.7%;中剂量组Ⅱ级坏死2只,Ⅲ级坏死10只,Ⅳ级坏死3只,治疗有效率为86.6%;高剂量组Ⅲ级坏死2只,Ⅳ级坏死13只,治疗有效率为100%;对照组Ⅰ级坏死15只。中、高剂量组Ⅲ、Ⅳ级肿瘤坏死率、治疗有效率、4级肿瘤坏死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rPA治疗作用明显,而正常肠组织无损伤。结论 动脉灌注3-BrPA治疗兔移植性直肠肿瘤有一定疗效,高浓度剂量组肿瘤坏死率和治疗有效率最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经化疗药物诱导后传代的VX2肿瘤建立移植性耐药肝癌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2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建立肝癌模型.A、B组和C、D组植入肿瘤分别取自常规传代和药物诱导后的传代兔.模型建立3周后,增强CT检查确定肿瘤大小.直视下穿刺肝动脉,A、C两组注入阿霉素(4mg/2ml),B、D两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1周后CT复查,比较各组肿瘤倍增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肿瘤凋亡率.结果模型建立3周后各组肿瘤大小无明显差异.治疗1周后增强CT复查,各组肿瘤体积均增大.其中,A组肿瘤倍增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3种不同植瘤方式建立稳定的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分析移植性肝肿瘤的DSA影像特征.方法 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第1组,将Vx-2瘤细胞(约5×107个)经肝动脉灌注入兔的肝脏;第2组,将Vx-2瘤细胞(约5×107个)经剖腹途径接种于兔的肝左叶;第3组,将瘤组织块(约含106~108个瘤细胞)经剖腹途径植入兔肝左叶.之后,对3组兔比较观察:1. 不同方式植瘤的成活率;2. 肝内肿瘤体积变化和肿瘤生长率;3. 大体及镜下(光镜和电镜)瘤组织形态特征;4. 成熟模型的DSA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DSA在兔肝VX2移植瘤经门静脉阻断后显示肝动脉与门静脉的价值.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移植瘤体生长3周后门静脉阻断组和移植瘤体未行门静脉阻断对照组,2周后分别行兔肝动脉与门静脉DSA检查.结果 DSA在肝动脉分支的显示效果上较血管灌注好,实验组肝左外叶肿瘤组织可见少许肝动脉供血.肝左外叶门静脉分支结扎(PBL)者均能被DSA证实.结论 DSA可直观地显示兔肝动脉与门静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在兔肝门静脉阻断效果的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介入导入三氧化二砷(As 2 O 3 )微球对VX2兔肝肿瘤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2只,体重2.3~2.8kg,制作VX2兔肝肿瘤模型并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均经右侧股动脉插管至肝动脉,向肿瘤供血动脉给药:a组动脉灌注组:As 2 O 3 3mg/kg+生理盐水10ml;b组As 2 O 3 微球栓塞组:注入As 2 O 3 PLGA微球3mg/kg;c组空白微球栓塞组:注入PLGA微球3mg/kg;d组为对照组:经肝动脉注入生理盐水10ml。兔肝肿瘤模型制作后14d行肝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根据螺旋CT扫描获得肝内肿瘤影像,测量肿瘤大小,次日行介入治疗,术后第21天处死实验兔后,取出肝脏,测量瘤体大小;肿瘤组织4%甲醛固定,多点取材,HE染色,显微镜检。结果实验兔介入操作均获成功,且均存活。肿瘤平扫呈低密度,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分界欠清。增强后动脉期肿瘤强化明显,坏死组织无强化,呈不均匀高密度,肿瘤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楚。门脉期肿瘤呈不均匀低密度,而周围正常肝实质强化明显,术后CT随访d组和a组肿瘤明显增大,中央呈低密度;c组肿瘤有轻度强化,b组肿瘤体积小,呈低密度,边界清楚,强化不明显。各组肿瘤体积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标本体积测量显示As 2 O 3 微球栓塞组瘤体最小,a、b、c组与d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a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检查显示a组和d组肿瘤体积大,呈鱼肉样,质地脆,坏死区位于肿瘤中心区域,白色豆渣样,肿瘤血管丰富;显微镜下肿瘤细胞丰富,巢团状排列,纤维样组织少与正常肝组织分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b组肿瘤体积小,坏死明显,坏死区边缘纤维组织丰富,在纤维组织内可见残存瘤巢。在纤维组织外围见到肝细胞空泡变性,呈片状分布。结论As 2 O 3 PLGA微球对VX2兔肝肿瘤有良好的化疗栓塞效果,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