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枯山水庭园在单纯且富有韵律的形式外延背后包含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塑造出来的空间意境与佛教禅宗思想有密切的渊源,同时又掺杂着自律、苦修的自我约束精神。在其追求的"凝固之美"、"枯寂之美"、"物哀之美"的美学意境背后折射出日本民族特有的悲观主义美学倾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6):28-29
秦观词作中有很多的色彩物象,这与秦观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有直接关系。在秦词中,色彩物象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也婉曲表达着秦观忧郁哀婉的情感,以及因理想难以实现、仕途屡受挫折而产生的失望悔恨等深层心理意蕴。由色彩物象所构成的色彩意象,营造出了秦观词作温婉忧郁的色彩画境美。秦观词作的色彩画境美,既使其词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也为其后婉约词的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感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传统哲学形成东方观照"物"之独特感知方式。此次展览以中国"感物"美学为视角展呈九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皆运用精湛手工技艺,在繁复的创作过程中着重于"人"对"物"的体验。此次展览中的所有设计艺术品均在中国制作,每一件器物都是由艺术家和工匠(隐藏的艺术家)共同创作,那位工匠的祖先可能便是宋代瓷器或明代家具的制作者,精湛的传统技艺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2)
<正>感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传统哲学形成东方观照"物"之独特感知方式。此次展览以中国"感物"美学为视角展呈九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皆运用精湛手工技艺,在繁复的创作过程中着重于"人"对"物"的体验。此次展览中的所有设计艺术品均在中国制作,每一件器物都是由艺术家和工匠(隐藏的艺术家)共同创作,那位工匠的祖先可能便是宋代瓷器或明代家具的制作者,精湛的传统技艺在  相似文献   

5.
美学意义上的"美"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感官体验,它所代表的是物我纯粹同一的意境美,而意境本身具有强烈的抽象性,是指生活图景与情绪思维高度融合的艺术境界.所谓的"物我纯粹同一",表明在特定艺术境界之内,人、事物、属性皆存在超越自然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审美主体(人)、审美对象(事物)与美的本质(属性)都要去除世俗化成分,如实用性、工具性、装饰性等要素,以原始的形态呈现,这种境界下的美才属于"美学之美".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1)
中国私家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集萃体,而其中的生态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特征,但是在众多的美学赏析中却很少有针对生态的。中国传统理念中的"天人合一"是传统生态思想的一个核心,它描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中国私家古典园林正是在这个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它所特有的生态美,在园林的三大要素——山水、建筑、花木中,无一不表现出其生态作用,结合美的赏析,整个中国私家古典园林都体现出了生态之美。通过对古典园林的分析,使现代园林的生态设计可以得到借鉴。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4)
"气"是中国传统诗学重要的理论范畴,在构建诗学体系中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在词学领域,谢章铤在其"性情说"的基础上,发展前人有关词气的理论成果,形成较为完整的"词气说",将词气理论形态推向成熟。其"词气说"有着独特的内涵,包括和永与豪雅的词人之气、词作内容之气以及和而不促的词作行文之气。"词气说"与贵气、气厚、词量等相关的词学命题联系起来,丰富并拓展了近代词学理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古建筑是见证千年优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古建筑的保护应当树立起"生态美学"理念,注重生态平衡性."生态"的丰富性必然导致古建筑保护中内涵的多样性,因动画特有的技术性、艺术性及卓越的表现力,在"生态美学"视角下的古建筑保护及其文化的传播方面,动画有广泛的应用空间,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1)
郭熙的《林泉高致》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丰富了我国传统山水画的美学思考,以"可游""可望""可居""可行"的美学原理,影响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的心灵需要,形成了尽享"林泉之乐"的审美状态。由此可见,郭熙所强调的山水画既要表现物象的真实,还要意境深远。凡作画者,均要以自己的主观性情为主体,以自然中的物体为表现的客观方面,把自己的主观性情与所表现的自然之物统一于画面之中,这其实也就是自身思想与自然之物相互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6):125-126
"我"之问题的回答从始至终贯穿于《霸王别姬》与《老男孩(原罪犯)》之中,影片对于"我"之问题的终极回答,对于残酷、哀怨的美学呈现亦是两者文化的诉说。中国与韩国的同源文化,构成了两者共同的诗化表意风格。在此基础之上,韩国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下,又演化出其与中国传统"团圆"美学追求所不同的"偏执"情绪的独特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