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进行高压氧治疗(压力 0.2 Mpa,稳压60 min,每日1次)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应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缺 损程度,观察高压氧治疗是否有效。将出院NIHSS评分较脑梗死发病24 h内评分下降≥4分作为治疗显 效的标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脑梗死疗效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56例患者,平均年龄53.63±11.02岁,其中男性24例(42.9%)。高压氧组41例,对照 组15例。高压氧组出院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6(4~8)分 vs 12(7~15)分,P =0.001]。纳入患者中治 疗显效22例(3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发病24 h内NIHSS评分高(OR 1.411,95%CI 1.134~1.756,P =0.002)是未破裂动脉瘤术后脑梗死治疗显效的独立影响因素;与未行高压氧治 疗对比,高压氧治疗1~5次(OR 16.454,95%CI 1.326~204.191,P =0.029),高压氧治疗6~9次(OR 20.966,95%CI 1.996~220.253,P =0.011),高压氧治疗≥10次(OR 47.026,95%CI 3.651~605.774, P =0.003)与术后脑梗死治疗显效呈独立正相关。 结论 高压氧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有效,脑梗死发病24 h内NIHSS评分及高压氧治疗是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脑梗死治疗显效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康复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6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康复中心连续收治的动脉瘤
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均接受高压氧联合康复治疗至出院。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良好预后定
义为术后6个月mRS评分0~3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6个月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纳入68例患者,平均年龄57.0±11.6岁,男性33例(48.5%)。6个月良好预后率为51.5%
(35/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 2.131,95%CI 1.532~2.876)和迟发性脑
缺血(OR 1.743,95%CI 1.203~2.145)为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高压氧联合康复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中,康复治疗前严重的神经功能
缺损及迟发性脑缺血与其6个月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
后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48 h
内住院。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患者发病90 d时临床预后,良好预后
定义为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患者112例,男性46例(41.1%),年龄45~92岁,平均76.23±9.02岁。其中良好预
后患者53例(47.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 1.632,95%CI 1.185~2.250,
P =0.03)、高血糖(OR 1.360,95%CI 1.052~1.758,P =0.019)、高Hcy水平(OR 1.702,95%CI
1.133~2.557,P =0.010)是影响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高Hcy是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施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辅助脑室外引流术或去骨瓣减压术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267例患者中62例(23.22%)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一致提示,合并高血压(OR=1.695,95%CI:1.247~2.631;P=0.006)、入院时血糖升高(OR=4.206,95%CI:2.771~6.284;P=0.000)、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OR=1.443,95%CI:1.205~1.872;P=0.017)、合并脑室出血(OR=1.947,95%CI:1.465~2.973;P=0.001)和急性脑积水(OR=3.221,95%CI:2.218~4.960;P=0.000)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高血压、入院时血糖升高、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合并脑室出血和急性脑积水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夹闭术后易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1年血管源性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评估高危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降低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8年9月于河北省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符合入排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 6 61例,随访1年内死亡患者16 0
例(4.4%),其中血管源性死亡136例(3.7%),其中包括缺血性血管性死亡3.1%(114例),出血
性血管性死亡0.1%(4例),心源性血管性死亡0.2%(8例),其他血管性死亡0.3%(10例),非血
管源性死亡0.7%(24例)。非血管源性死亡患者作为删失数据,最终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3637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 1.084,95%CI 1.062~1.105,P<0.001)、颈动脉
狭窄(OR 1.835,95%CI 1.288~2.614,P =0.001)、入院时NIHSS评分(OR 1.200,95%CI 1.164~1.237,
P <0.001)、脂蛋白a(OR 1.001,95%C I 1.000~1.001,P <0.001)、白细胞计数(OR 1.093,
95%CI 1.031~1.159,P =0.003)、纤维蛋白原水平(OR 1.092,95%CI 1.025~1.164,P =0.006)、血肌
酐(OR 1.004,95%CI 1.001~1.007,P =0.009)是血管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OR 0.378,
95%CI 0.208~0.686,P =0.001)是血管源性死亡的保护因素。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颈动脉狭窄、入院时NIHSS评分、脂
蛋白a水平、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及血肌酐水平。高密度脂蛋白为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
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方法 前瞻性纳入绵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0月-2018年6月连续登记的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
患者,以实施静脉溶栓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NIHSS评分上下波动2分作为临床症状波动判断标准,将
所有纳入患者分为无变化组、波动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HSS
评分、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和全因死亡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静脉溶栓时间窗发生
临床症状波动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156例,其中男性110例(70.5%),年龄范围42~87岁,平均65±13岁,发生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41例(26.3%)。与无变化组患者相比,波动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
分、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随机血糖水平、后循环梗死比例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
组患者的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 HSS评分、3个月良好预后率、3个月时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0岁:OR 1.143,95%CI 1.016~1.836,P =0.040)、基线NIHSS
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3,95%CI 1.053~1.393,P =0.006)、随机血糖(每增加1 mmol/L:OR 2.120,
95%CI 1.185~2.748,P =0.001)、后循环梗死(OR 2.603,95%CI 1.037~3.950,P =0.042)是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尽管高龄、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后循环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
状波动,但对终点事件并无影响。对于出现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溶栓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早期栓塞和手术夹闭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颅内破裂动脉瘤68例,其中早期栓塞治疗33例(栓塞组),手术夹闭治疗35例(夹闭组)。结果 术后1周,栓塞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夹闭组(P<0.05)。术后随访3个月,栓塞组术后癫痫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夹闭组(P<0.05);两组脑积水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栓塞组术后3个月存活率(96.97%,32/35)与夹闭组(88.57%,31/33)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具备开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条件的基层医院早期栓塞与开颅夹闭颅内破裂动脉瘤均具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栓塞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8.
背景 伴或不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的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害健康的疾
病:其总发病率为每年9/100 000,在某些国家甚至可达每年20/100 000。保守治疗第1个月的死亡率
为50%~60%。第一次出血后6个月内,约1/3未经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由于再出血死亡。与预后相
关的因素包括血管痉挛、脑积水、迟发性脑缺血和其他并发症。本指南的目的在于为伴或不伴动脉瘤
的SAH以及未破裂动脉瘤提供管理的全面建议。
方法 通过Medline和Embase广泛检索1960-2011年的相关文献。编写组成员通过会面及电话会议讨
论推荐内容。检索结果根据欧洲神经科学协会联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
EFNS)的标准来分级。欧洲卒中组织指南委员会成员复审了本指南。
结果 指南提供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SAH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预后等信息,对已破裂和未破
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推荐。已明确几项影响动脉瘤生长和破裂风险的危险因素。本指
南提供了关于诊断、监护和一般管理(血压、血糖、体温、预防血栓形成、抗癫痫及激素使用)的相
关推荐。治疗应考虑手术时机、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也对并发症包括脑积水、血管痉挛和迟发性
脑缺血等做了阐述。增加了关于非动脉瘤性SAH及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推荐。
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易继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这类患者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及时提供高
质量的诊治。指南提供了实用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诊治破裂或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建议。应用
这些措施可以改善SAH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背景 伴或不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的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害健康的疾
病:其总发病率为每年9/100 000,在某些国家甚至可达每年20/100 000。保守治疗第1个月的死亡率
为50%~60%。第一次出血后6个月内,约1/3未经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由于再出血死亡。与预后相
关的因素包括血管痉挛、脑积水、迟发性脑缺血和其他并发症。本指南的目的在于为伴或不伴动脉瘤
的SAH以及未破裂动脉瘤提供管理的全面建议。
方法 通过Medline和Embase广泛检索1960-2011年的相关文献。编写组成员通过会面及电话会议讨
论推荐内容。检索结果根据欧洲神经科学协会联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
EFNS)的标准来分级。欧洲卒中组织指南委员会成员复审了本指南。
结果 指南提供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SAH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预后等信息,对已破裂和未破
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推荐。已明确几项影响动脉瘤生长和破裂风险的危险因素。本指
南提供了关于诊断、监护和一般管理(血压、血糖、体温、预防血栓形成、抗癫痫及激素使用)的相
关推荐。治疗应考虑手术时机、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也对并发症包括脑积水、血管痉挛和迟发性
脑缺血等做了阐述。增加了关于非动脉瘤性SAH及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推荐。
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易继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这类患者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及时提供高
质量的诊治。指南提供了实用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诊治破裂或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建议。应用
这些措施可以改善SAH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影响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预后的重要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外科疾病治疗中心自2014年1月到2018年6月收治的180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后1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成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3~6分),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WFNSS)分型(OR=11.017,95%CI:4.153~29.229)、脑梗死(OR=10.325,95%CI:2.060~51.740)、手术中并发症(OR=6.917,95%CI:1.493~32.052)、急性梗阻性脑积水(OR=6.685,95%CI:2.171~20.587)是患者1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显示:急性梗阻性脑积水0.768(95%CI:0.689~0.846)、入院时WFNSS分型0.741(95%CI:0.661~0.821)、脑梗死0.658(95%CI:0.571~0.746)、手术中并发症0.609(95%CI:0.520~0.698)。 结论患者入院时的WFNSS在患者预后的因素中占主要地位,脑梗死是影响预后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治疗的关注点应该在如何减少栓塞术后再出血、脑梗死、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血浆和肽素水平对脑出血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方法 连续入组2011年1月-2012年5月期间住院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并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既 往史及血压、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信息等。入院时进行GCS评分及NIHSS评分,检测血浆和肽素 水平。随访患者30 d生存情况及90 d功能预后(mRS评分)。应用Logi sti 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对急性脑出 血患者30 d死亡及90 d预后不良(mRS评分≤3分)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有133例患者纳入研究。9例(6.8%)患者在脑出血后30 d内死亡。在90 d随访期内,55例 (41.4%)患者功能预后不良。基线期血肿体积(OR 1.06,95%CI 1.00~1.13,P =0.047)及NIHSS评分 (OR 1.21,95%CI 1.05~1.39,P =0.01)是脑出血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基线GCS评分(OR 1.41, 95%CI 1.21~1.63,P =0.03)及血浆和肽素水平(OR 2.50,95%CI 1.16~5.37,P =0.02)是脑出血患者 30 d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血浆和肽素水平高是脑出血短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早期再出血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方法,对450例确诊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调查。依据术前是否 发生再出血将患者分为无出血组和再出血组,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法来筛选影响术前再出血 的危险因素。 结果 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出血发生率高达23.56%(106/45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 压(OR 4.221,95%CI 2.969~5.472,P <0.001)、合并脑血管痉挛(OR 2.015,95%CI 1.274~2.756, P =0.005)、癫痫(OR 3.093,95%CI 1.980~4.206,P <0.001)、DSA检查(OR 1.684,95%CI 1.103~2.265, P =0.002)、动脉瘤形状不规则(OR 2.465,95%CI 1.887~3.042,P <0.001)、肿瘤直径≥10 mm (OR 3.046,95%CI 2.060~4.031,P <0.001)、剧烈咳嗽(OR 3.594,95%CI 2.447~4.741,P <0.001)、 情绪异常波动(OR 2.756,95%CI 1.928~3.585,P =0.002)、过早搬动或下床活动(OR 4.226, 95%CI 2.769~5.683,P <0.001)、用力排便(OR 2.451,95%CI 1.810~3.092,P <0.001)、Hunt-Hess分级高 (OR 1.073,95%CI 1.031~1.114,P <0.001)等因素为术前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入院后术前仍然有较高的再出血发生率,其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 这些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术前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与轻型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相关性。 方法 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纳入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2月确诊的轻型脑梗死患者。 入院24 h内检测血清ALP水平,并按照四分位数分组法分为四组。研究的终点事件为患者1年内卒中复 发(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评估血清ALP 水平与轻型脑梗死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895例轻型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为63.52±12.31岁,男性572例(63.9%),入院NIHSS 评分中位数为2分,1年卒中复发为26例(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P每升高1 U/L, 轻型脑梗死患者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增加2%(OR 1.02,95%CI 1.01~1.04,P =0.030);每升高10 U/L, 1年卒中复发风险增加19%(OR 1.19,95%CI 1.01~1.41,P =0.030)。高水平组(Q2、Q3与Q4组)与最低 水平组(Q1组)间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四分组间1年卒中复发风险升高趋势无统 计学意义。 结论 血清ALP可能是轻型脑梗死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体负荷与静脉溶栓治疗转归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3月-2018年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AIS患者,根据头颅MRI评估CSVD总体负荷(CSVD总负荷评分),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mRS量表评估患 者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2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静脉溶栓患者90 d预后不良 (mRS评分≥3分)及住院期间并发症(住院期间新发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泌尿道感染)的独立 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178例患者,平均年龄62.3±10.5岁,其中男性125例(70.2%)。90 d预后良好患者 共128例(71.9%)。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 2.919,95%CI 1.044~8.162,P =0.041),吸烟(OR 7.752,95%CI 2.300~26.192,P =0.001),心房颤动(OR 6.553,95%CI 1.733~24.785,P =0.006),基线 NIHSS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4,95%CI 1.224~1.497,P<0.001),CSVD总负荷评分≥3分(OR 3.787, 95%CI 1.127~12.728,P =0.031)是AIS患者静脉溶栓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 (每增加1分:OR 1.266,95%CI 1.163~1.377,P<0.001)及CSVD总负荷评分≥3分(OR 4.643,95%CI 1.562~13.801,P =0.006)是AIS静脉溶栓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SVD总负荷评分≥3分是静脉溶栓患者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行静脉溶栓患者205例的队列,其 中联合治疗组(阿替普酶+丁苯酞组)112例,阿替普酶组93例。分析两组患者溶栓后即刻及14 d后 NIHSS评分,90 d的mRS评分,并分析不同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rial of Org 10 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中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溶栓后14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 结果 ①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14 d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阿替普 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82±0.44)分 vs(6.40±0.66)分,P=0.041]。联合治疗组90 d预后良好 率高于阿替普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3% vs 55.9%,P =0.014);其中LAA亚型中联合治疗组患 者NI HSS评分(P =0.023)及预后良好率(P =0.045)均高于阿替普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 后90 d两组死亡率及14 d颅内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丁苯酞是改善 缺血性卒中溶栓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 0.425,95%CI 0.216~0.835,P =0.013);年龄>60岁(OR 2.233,95%CI 1.047~4.766,P =0.038)、入院时收缩压>160 mm Hg(OR 2.295,95%CI 1.126~4.679, P =0.022)、溶栓前NIHSS评分>10分(OR 9.354,95%CI 4.049~21.610,P<0.001)是预后的独立危险 因素。 结论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能改善90 d临床预后,对LAA患者可能更 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继发症状性癫痫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院内结局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卒中联盟(China Stoke Center Alliance,CSCA)登记数据库2015年8月1日-2019年7月31日入组的SAH患者。症状性癫痫限定为住院期间发作。依据是否出现继发症状性癫痫,将研究对象分为SAH继发癫痫组和无继发癫痫组,比较组间的人口学特征、入院GCS评分、血管危险因素、手术以及医院级别和地区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H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以及SAH继发癫痫与院内死亡、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及肺炎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11 210例SAH患者,女性6623例(59.1%),平均年龄60.0±12.9岁,入院GCS评分的中位数为15分。总计228例(2.0%)继发症状性癫痫。年龄(OR 0.92,95%CI 0.87~0.97)、既往卒中/TIA(OR 1.61,95%CI 1.20~2.17)、颈动脉狭窄(OR 3.17,95%CI 1.27~10.85)、心房颤动(OR 2.64,95%CI 1.12~6.24)、脂代谢紊乱(OR 1.79,95%CI 1.03~3.13)和脑室外分流术(OR 2.30,95%CI 1.31~4.02)是SAH继发症状性癫痫的独立影响因素。SAH继发症状性癫痫可能与更高的院内死亡(OR 1.71,95%CI 0.96~3.05)、缺血性卒中(OR 4.21,95%CI 2.70~6.56)、脑出血(OR 3.87,95%CI 2.81~5.33)及肺炎(OR 2.96,95%CI 2.26~3.86)事件风险相关。结论症状性癫痫是SAH患者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低龄、既往卒中/TIA、颈动脉狭窄、心房颤动、脂代谢紊乱以及脑室外分流术是SAH继发症状性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SAH继发症状性癫痫增加院内死亡、缺血性卒中、脑出血以及肺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 ICAS)的发生率和6个月预后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唐山工人医院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住院患者231例,均经头及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评估颅内外大血管,按血管病变分布情况,分为s ICAS组、非s ICAS组,并对s ICAS组进行6个月随访,按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s ICAS患者6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31例,其中有108例(包括单纯颅内动脉病变95例和颅内外联合病变组13例)存在s ICAS,s ICAS发生率为46.8%。单因素分析显示s ICAS患者6个月良好预后与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值比(odds ratio,OR)0.87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75~0.980,P=0.02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 0.354,95%CI 0.132~0.984,P=0.039)、抗凝治疗(OR 2.597,95%CI 1.123~6.004,P=0.026)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轻度狭窄患者相比,血管重度狭窄(OR 0.182,95%CI 0.035~0.943,P=0.042)和闭塞(OR 0.156,95%CI 0.029~0.833,P=0.021)患者、入院NIHSS评分更高(OR 0.768,95%CI 0.661~0.892,P=0.001)患者以及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 0.177,95%CI 0.051~0.608,P=0.006)患者6个月预后更差;给予抗凝治疗(OR 7.714,95%CI 2.440~24.389,P=0.001)患者6个月预后更好。结论唐山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中接近半数存在s ICAS。入院NIHSS评分更高、血管重度狭窄和闭塞、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s ICAS患者6个月预后更差,而抗凝治疗能够改善s ICAS患者的6个月神经功能残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负荷(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burden,ICASB)对缺血性卒中1年复发 的影响。 方法 入组中国22家医院共计2864例发病7 d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MRA检查, 并根据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数量计算ICASB,根据不同的ICASB将患者分为<4分组、4~5分组和>5分 组。比较不同ICASB组间基线数据的差异,并分析1年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ICASB<4分组、4~5分组和>5分组分别有2491例、214例和159例。不同ICASB组责任血管 狭窄程度的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多变量分析显示,ICASB 4~5分(HR 2.28, 95%CI 1.41~3.71,P =0.0008)、卒中家族史(HR 2.06,95%CI 1.27~3.33,P =0.0033)、缺血性卒中 病史(HR 2.12,95%CI 1.29~3.50,P =0.0030)、以前和现在吸烟史(HR 0.54,95%CI 0.35~0.85, P =0.0075)及入院时NIHSS评分(HR 1.05,95%CI 1.00~1.09,P =0.028)是1年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 素。Kapl 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ICASB 4~5分组1年卒中复发率(10.28%)较<4分组(3.89%)和 >5分组(6.91%)增高(均P <0.0001)。 结论 ICASB 4~5分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