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经验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方法。先天性心脏病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9例,右心室异物1例。术前超声检查赘生物形成14例,血培养阳性4例。全组病例中行心脏缺损矫正修补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4例。结果全组病例均无术中死亡,1例术后因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早期死亡,14例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4a,预后良好,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它降低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死率。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恢复瓣膜功能以及围手术期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自身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49例,男27例,女22例;年龄14~74岁,平均年龄44.2岁。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12例,包括室间隔缺损、右心室流出道狭窄、主动脉窦瘤和动脉导管未闭等;后天性心瓣膜病34例,包括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和老年性心瓣膜退行性变等。不合并基础心脏疾病3例。所有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和心瓣膜置换术;术中尽可能清除赘生物,对受侵犯的组织采用碘伏溶液多次擦洗,再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4~6周。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4.08%),1例因心力衰竭死亡,另1例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术后2例患者持续发热,继续给予抗生素治疗2周后,体温渐趋平稳。随访35例(71.43%),随访时间4个月至6年,失访12例。1例室间隔缺损、三尖瓣赘生物患者手术后1个月再次发热,再次入院接受抗生素治疗后治愈。3例发生抗凝治疗并发症,出现牙龈或结膜出血、皮肤瘀斑、血尿、消化道出血,暂停抗凝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未见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结论早期诊断、正确把握手术时机,药物与手术相结合是成功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姚培炎,朱洪生,周嘉自1987年6月至1994年10月我们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22例,疗效良好,无手术死亡率,报道于下:临床资料本组22例中男13例,女9例。年龄7~58岁,平均28岁。...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21例心瓣膜置换术后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行再次二尖瓣置换术和主动脉瓣置换术,植入适当大小的机械瓣;术前、术后均进行内科治疗。结果本组近期死亡6例,其中3例患者死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毒血症及中毒性休克,3例死于术后心力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15例,随访时间5个月至13年,远期再发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其中2例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败血症及中毒性休克;2例经内科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射血分数>0.45),9例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未发现瓣周漏。结论心瓣膜置换术后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应早期诊断、适时手术和内外科联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及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0年10月接受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术前经超声心电图检查证实心内赘生物形成者15例。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及赘生物,并纠治瓣膜病变和心脏畸形,术前术后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6.7%),术后随访时间3~48月,随访14例(93.3%),均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I级12例,Ⅱ级2例。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恢复瓣膜功能以及围手术期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率的生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回顾分析1991~1995年间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治疗经验。本组均使用过多种抗生素,IE未能控制。其中8例于感染活动期行手术治疗;13例于感染未完全获得控制时行手术治疗;2例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霉菌性心内膜炎,经抗霉菌药物治疗无效,改用大蒜素治疗,效果满意。本组21例施行手术治疗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无复发病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即使血培养阳性,亦应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保护下尽早手术。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控制感染、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1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探讨手术时机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1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75例,女45例;年龄4~73(44±3)岁。以发热为主就诊36例,术前心功能不全54例,脑栓塞10例,血培养阳性20例,超声心动图证实心内有赘生物形成111例。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赘生物清除、心瓣膜置换术及原发心脏病矫正手术。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治疗4~6周。结果全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4~60(20±6)d,无手术死亡。全组术后死亡5例;生存出院115例,出院患者随访3个月~4年,均恢复良好。术后发生并发症20例,再次手术患者2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掌握好手术时机和原则,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心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51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在体外循环下行赘生物清除、合并心脏畸形矫治及三尖瓣手术,术后抗生素使用2~4周。结果术后1例病人二次开胸止血,1例病人术后1年出现二尖瓣赘生物,1例病人术后3个月间断发热持续4年再次出现三尖瓣赘生物行二次手术,1例病人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肾损害、败血症转院,50例病人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3年,病人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2例复发。结论通过外科手术可有效治疗由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或做过心脏手术引起的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分析单纯右心系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9年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单纯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10~72岁,平均38岁;平均住院35.8 d.所有患者均以间断发热就诊.术前心功能不全(NYHAⅢ或Ⅳ级)14例,肺栓塞或肺炎25例,血培养阳性18例,超声证实心内赘生物形成27例.所有患者均在心肺转流下行赘生物清除、合并心脏畸形的矫治及三尖瓣手术,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治疗2~3周.结果 术后1例患者二次开胸止血,2例患者因呼吸功能不全呼吸机辅助呼吸超过1周,3例发生肾功能不全,11例患者出院前超声示三尖瓣轻度或中度反流.1例患者术后因重度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7例患者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5年,患者心功能从术前的Ⅱ~Ⅳ级降到术后的Ⅰ~Ⅱ级,手术后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无复发病例.结论 外科手术可有效治疗由先天性心脏病或右心植入物引起的单纯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治疗策略.方法:2002年3月至2010年10月,外科手术治疗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1~53岁,平均(38.6±13.6)岁.合并原有风湿性心脏疾病22例,先天性心脏病14例.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风心病人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MVR+AVR)14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除予以动脉导管未闭(PDA)缝合,房、室间隔缺损(A,VSD)修补外,同期行二尖瓣置换4例,二尖瓣成形(MVP)3例.结果:本组术后早期死亡1例,术前心功能IV级,全身状况极差,感染难以控制并伴有消瘦及恶病质,术后死于严重低心排综合症及呼吸功能衰竭.术后随访18例,随访时间6个月~48个月,随访期内无复发,心功能恢复至1级9例,Ⅱ级5例,Ⅲ级4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诊断、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彻底清除病灶、合理矫治原有病变及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6例,男1例,女5例;年龄8~41(24.8±11.8)岁。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PDA合并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1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三尖瓣反流1例。3例行PDA结扎+肺动脉内赘生物清除术,1例行PDA结扎+肺动脉瓣赘生物切除术,1例行PDA结扎+肺动脉瓣赘生物切除术+主动脉瓣置换术(AVR,置换19 mm CarboMetics环上机械主动脉瓣),1例肺动脉瓣膜破坏严重,行VSD修补+右心室流出道赘生物清除+右心室流出道拓宽+三尖瓣成形术+肺动脉生物瓣置换术(置换27 mm HancockⅡ型生物瓣)。结果 6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围术期死亡和心内膜炎复发。所有患者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未见赘生物、残余漏、瓣周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3年中,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均无明显不适。术后心功能恢复至Ⅰ级5例,Ⅱ级1例。结论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正确把握手术时机,积极行外科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60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80年3月以来,我们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60例,无手术死亡,现总结治疗体会如下:临床资料60例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7~50岁,平均30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9例,包括室间隔缺损13例,主动脉窦瘤3例(2例窦瘤破裂,1例伴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不同基础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5年5月至2008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9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基础病变的不同,将92例患者分为先天性心脏病组(先心病组,n=37)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组(瓣膜病组,n=55),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临床指标。结果先心病组与瓣膜病组患者年龄(t=-4.484,P=0.00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t=-2.594,P=0.011)、血红蛋白(t=-2.471,P=0.015)、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t=-3.622,P=0.000)、主动脉阻断时间(t=23.469,P=0.001)、体外循环时间(t=21.54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余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相似,手术治疗侧重点不同,但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特点,分析外科治疗对术后短、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8年4月期间6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外科治疗经验.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4例(6.6%),术后随访6月~13年.出院患者死亡5例,其他生存患者中心功能Ⅱ级43例,Ⅲ级9例.结论 早期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内、外科综合治疗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三尖瓣瓣膜置换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13例三尖瓣置换术(TVR)的临床经验,探讨手术指征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3例三尖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风湿性心脏病6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右心室肿瘤1例,均行TVR。结果早期死亡2例,均为风湿性心瓣膜病再次手术患者,术前心功能均为Ⅳ级。随访11例,随访时间3个月-12年,晚期死亡2例,1例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另1例为右心室肿瘤;1例Ebste-in畸形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Ⅲ级,8例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三尖瓣病变可继发于多种疾病,严格掌握TVR适应证,用机械瓣行TVR治疗三尖瓣病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1997年3月~2004年3月,19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在感染活动期接受换瓣手术治疗的经验体会。方法 19例患者中,男11例,女8例,均在常规体外循环和中度低温下彻底切除感染组织和病变瓣膜,用抗生素溶液冲洗心腔并浸泡机械瓣和缝线,碘伏液涂抹心内膜及纵隔。10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9例患者行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行间断Devega成形术。结果 无瓣周漏及再感染,血培养阴性,皆康复出院。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不应过分强调控制感染和心功能状态。需积极手术,切除感染组织,只用抗生素往往难以奏效。在感染活动期手术,组织充血、水肿,缝合要确切,止血要彻底,保护好胸骨,防止术后纵膈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死亡与瓣周漏的危险因素,评价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19例,年龄19~75(46.1±16.6)岁。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瓣周漏组与无瓣周漏组,急诊手术组和非急诊手术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危险因素及手术时机的选择。结果 62例术后患者,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4.8%,其中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多器官脏器衰竭,1例死于急性左心衰。术后瓣周漏(反流束≥2 mm)患者8例,占总体的12.9%。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患者白蛋白含量、肌酐水平、体外循环总时间和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与术后早期死亡相关(P0.05)。患者年龄、术前白蛋白含量、肌酐水平、体外循环总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与术后早期瓣周漏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升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白蛋白低,年龄大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后早期瓣周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急诊手术与非急诊手术在早期死亡和瓣周漏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排除禁忌证后应早期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分析选择,术前应注意患者白蛋白及肌酐水平,术中尽量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及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诊断、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3例CHD合并IE患者行瓣膜手术的临床资料,对30例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另3例行Ross手术。在IE累及二尖瓣21例患者中,行二尖瓣成形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16例;10例主动脉瓣、二尖瓣IE行双瓣膜置换术;对6例肺动脉瓣IE患者行单瓣法做肺动脉瓣成形术2例,肺动脉瓣置换术4例,其中1例同期行主动脉弓置换;3例三尖瓣IE均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主动脉瓣感染33例(45.2%),二尖瓣感染21例(28.8%),肺动脉瓣感染6例(8.2%),双瓣膜感染10例(13.7%),三尖瓣感染3例(4.1%)。血培养及赘生物培养总阳性率为23.3%,其中链球菌8例(47.1%),葡萄球菌3例(17.6%)。本组无手术死亡,除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1年再次发生IE,拒绝手术治疗外,其余72例患者随访1年均治愈。结论CHD应尽早行根治性手术,以避免远期并发IE,损坏心脏瓣膜。对CHD合并IE出现瓣膜关闭不全者应尽快手术,如IE累及二尖瓣、三尖瓣且无瓣膜结构的严重损毁者,施行瓣膜成形术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感染性心内膜炎伴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1989年9月~1993年7月对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伴瓣膜病变病人施行瓣膜替换术,其中主动瓣替换术8例二尖瓣替换术6例,双瓣替换术6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38个月疗效满意,作者认为瓣膜替换术对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失功者,是一种有挽救生命方法,并对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前后抗生素应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龚茹  黄欣  林雪梅  石敏  訾颖 《护理学杂志》2000,15(12):739-740
先天性主动脉窦瘤破裂属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窦瘤可并发于心脏畸形,最常见的是室间隔缺损(VSD).在此基础上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E)更为少见,如不及时手术治疗,其病死率高达60%~80%(手术死亡率高达37%~44%)[1,2].我科1998年收治1例,经外科手术治疗治愈出院.围术期监护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