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去年8月,北京的一张报纸刊登了一幅照片,拍摄的是一些简易建筑被拆除的景象。照片说明是这样写的:“31日,路过国家旅游局旁椅子胡同的人会发现:建立多年并小有名气的‘旅游一条街’没了。昨天这里24间各旅行社的经营部和旅游书店被彻底拆除。”应该说,这条新闻抓得不错。“旅游一条街”被拆了,说明椅子胡同的市容环境被整治好了,“旅游一条街”有影响,它的被拆除也会有影响。这是这条新闻的可读之处。 但是,椅子胡同的“旅游一条街”没了,北京还有没有其他的“旅游一条街”替代它的作用?是不是今后北京将不再有“旅游一条街”?是不是有关方面已经在北京另外一个地方新建了“旅游一条街”?如果有新的“旅游一条街”,它在北京什么地方?这无疑是消息引发的关注点。然而,新闻却戛然而止,没有片言只字。我去过北京的这条“旅游一条街”,并在那里签过两单旅游合同,体会过有这么条街的好处。我极想知道“旅游一条街”的下落,以便今后有兴致出游时再去“采购”。然而,我在互联网上几经搜索,却始  相似文献   

2.
题好一半文     
一个好的标题常常为一条报道增色添辉,使读者的兴趣骤增,不由自主地读完全文。所以人们说,“题好一半文”。 那么,如何才能制作出一个好的标题呢?基本上要做到三点: 一、告诉读者这条新闻讲的是什么 标题作为一条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告诉读者这条新闻讲的主要是什么内容。这就要求记者、编辑在作题时,要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概括能力,善于把新闻事实中最主要、最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以准确、简练的语言体现在标  相似文献   

3.
这里说的文化新闻要“文化”,这个“文化”指的是:文化内涵、文化背景和文化色彩。 文化新闻要有文化内涵   文化新闻要有文化内涵,这是一个关于文化新闻题材的命题。一条文化新闻的含量,就是指这条文化新闻的内在力量,在这个文化新闻的题目下,读者能得到多少东西──多少文化信息、多少文化知识、多少文化积累。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文化现象:一个歌星的一次商业性质的演出,一个企业的一次广告性质的晚会,一个作家的一部媚俗作品的出版,一家杂志的一期女性专号的问世,等等,你说这些信息除了浪费我们的银子一样的新闻纸…  相似文献   

4.
诗有“诗眼”,散文有“散文眼”,新闻也应有“新闻眼”。“新闻眼”是对新闻工作者新闻敏感性的一种形象比喻。有“新闻眼”的人,能敏锐发现、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最闪光之处,最吸引读者之处。同样是一座庐山,不同的游客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返然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一个新闻,不同的作者前去采写,写出的文章也往往千差万别。但不管有多少种写法,一条新闻总有~条最佳角度,这是作者的“新闻眼”所决定的。笔者在多年编辑工作实践中,深感找准“新闻…  相似文献   

5.
杨冰漠 《视听界》2002,(3):53-53
假如我们能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工作方式,会发现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走一条弯路,这条弯路的核心是我们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忽视了受众,而受众的感兴趣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衡量一条新闻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美国有一位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说过这样一段话: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就是写人、感染人。他这里说的“感  相似文献   

6.
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周恩来同志这一精辟论断,应该成为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一条不真实的新闻,无论一时能引起多大轰动,无论多么引人入胜,终究是要出丑的。一条新闻部分失实,不但会抵消这条新闻本来的价值,还会带来一连串不良后果。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即使在某些细节上失实,其结果往往不是“白壁微瑕”,而是使作者和有关的人象吞了一只苍蝇那样难受。真正有生命力的新闻,是经得住实践和时间考验的真实新闻。报道失实,会伤害被报道的单位和人,更严重的是  相似文献   

7.
2007年3月29日,一条“刘德华女歌迷之父跳海自杀”的新闻登上了全国各大报纸的重要版面,人们在为逝者感到惋惜时,未曾想到在随后的一个星期里,这条简单的悲剧新闻被演绎成一个戏剧性的社会事件。  相似文献   

8.
“它有两百条腿,一千个脚趾,一百个鼻子,数十对角。”这是国外记者写的一条新闻的导语,可是读者无从了解这是一头什么样的怪兽。实际上,记者是在写一篇有一百人的鼓乐队的新闻。当然,这种以开玩笑形式哄骗读者的写作手法我们没有必要仿效,但根据新闻事实的可能,适当采用这种“延缓破题法”还是可以借鉴的。例如,有这样一条导语:“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因造出什么也没有的东西今天获得了1000美元。”读了这条导语,读者可能莫  相似文献   

9.
宜冰 《青年记者》2003,(4):26-26
“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北京青年报》“新闻一条是一条”——《北京娱乐信报》“晚报不晚报”——《北京晚报》“北京人的都市报”——《京华时报》“新闻创造价值”——《21世纪经济报道》这一句句冥思苦想的广告词,  相似文献   

10.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叫做“新闻调查”0这个栏目的片前有两句话:“新闻背后的新闻”,“正在发生的历史”,用以说明这个栏目的内容和宗旨。这两句话的确很有意思。我们通常说,新闻是“易碎品”,即过了某个时间,或者人家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那么,你这条新闻也就失去了“  相似文献   

11.
任廷津 《新闻窗》2012,(5):43-44
著名记者李普说:“往往一条新闻的价值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了它、报道了它。”发现新闻、抓新闻,对于信息价值大小能有正确的判别能力,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新闻敏感能力,即具有发现新闻的“特异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所说:“新闻记者是什么人?假使国家是一艘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口望者。”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上帝逼迫我在新闻与人之间必须做一取舍。我宁可不要新闻,哪怕这条新闻有翻天覆地的传播力量。“若干年前。曾有一位记在一篇章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3.
尹莉莉 《青年记者》2017,(30):63-64
普利策有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这句话虽然形象,但不足以表述新闻人“文以贯道”的职责使命,也不足以展现新闻工作贵在“拨云见日”的真实性原则,还不足以描绘新闻作品更有“时代温度”的方向路径,更没有道出新闻对外传播“自塑能力”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穆青认为.“记者必须是政治家”,“必须大局在怀990“记者写每一条新闻都要考虑:这条新闻会有什么影响,会有什么效果,对党的事业有利还是不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电视短新闻是简明扼要、迅速及时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各家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短新闻始终唱主角。每年电视新闻评奖,要求参评作品中短新闻占较大比例,并且严格规定短新闻的长度不得多于1分30秒。电视短新闻一般一条新闻一个主题,一条新闻一个现场。电视短新闻的“短”,是由于记者选拍到新闻事件中最具动感、最富价值、最为典型、最有冲击力的瞬间镜头,这一动态镜头虽然短,也能使短新闻有较多的含金量和信息量。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更积极有效地利用短新闻的体裁优势,来丰富我们的电视新闻的内容,增强可视性,值得我们进一步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一些年轻的通讯员朋友问我:新闻是什么?我说:新闻是一条路.对于新闻这条路,我有四个方面的解释.新闻是一条出路.有一句法国谚语:“新闻是通向一切的途径——只要你能够跨越得过去.”我对这句谚语的体会很深.  相似文献   

17.
“卖点”抓人眼球当今报媒市场正处于“眼球经济”时代,评价一条新闻好看不好看,新闻性强不强,我们常常会说,看这条新闻有没有“卖点”。  相似文献   

18.
2001年1月 6日,两家国内著名的体育报纸分别刊登出同一内容却结果相反的新闻,一条的标题是《孙继海赴英超无望 实德三虎加盟水晶宫有大麻烦》,另一条是《水晶宫与实德谈判有突破性进展 三将赴英指日可待》。前一条刚说了“实德三虎”加盟水晶宫队“有大麻烦”,另一条接着就说加盟“指日可待”。两条新闻报道的内容截然相反。根据矛盾的统一律,显然这两条新闻中必定至少有一条是错误的。 这绝不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常年关心体育新闻的人都知道,像这样媒体间自相矛盾、昨天刚说有今天就说无的事经常发生,甚至常年不断。有的为抢新…  相似文献   

19.
天山建设报是一张四开四版新疆兵团工帅党委机关报,面向新疆兵团建筑行业。1998年,找社在首发“新疆博格达峰发现”佛泺”消息和不发并核实“新疆博乐境内首次发现蜂鸟”一稿过程中,得到一个启示:对于新闻,既要以敏感和速度去发现报道它,又要有稳妥保真的求实态度对待它。一条有价值的新闻消息从手边溜走和错发一条新闻,都是失职。“蜂鸟”在本报折翅1998年“十·一”前夕,我们收到来自博乐一篇来稿,称那里首次发现了罕见的蜂鸟。蜂鸟应生长在热带,而在高寒地区被发现,无疑,这是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来稿还附寄了“蜂鸟”…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时候,笔者认真观看了获1991年度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的18条新闻录像,感到其中有几条新闻存在不足或严重不足,就此提出来,供评委及获奖新闻摄制人员参考。 1、《“多子多福”思想害苦李天有一家》——河南新闻中心选送。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画面重复,声画对位效果差。新闻一开始的画面是几位计生工作人员从李天有居住洞穴中走来的“近景”。后来又重复了这一镜头的“全景”,这便给人一种多余的感觉。这条新闻是采用声画对位的方法编辑的,但对位效果不好,使人感到“声音赶画面”。二是声画不符。解说词说:李天有“躲进了这荒无人迹的破山洞”,而画面表现出来的是丘陵地区,而且道路清晰可见,没有“荒无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