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炎性肠疾病是一种慢性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炎症性疾病。泛素化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近年来关于泛素化-去泛素化系统在炎性肠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蛋白泛素化修饰调控炎性肠疾病过程所需的E3泛素连接酶中,分子生物学研究较为清楚的有环指蛋白183(RNF183)、环指蛋白20(RNF20)、Itch和锌指蛋白A20。其中RNF183可靶向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泛素化降解促进NF-κB活化;RNF20促进组蛋白H2B单泛素化从而下调相关炎症因子的转录;Itch促进维甲酸核孤儿受体γt泛素化降解抑制IL-17介导的肠炎;A20以其特有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双重活性影响炎性肠疾病的发展。本文综述了以上分子在炎性肠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药消炎止痛膏的抗炎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模型观察中药消炎止痛膏的抗炎作用。同时测定小鼠角叉菜胶致炎足炎性渗出物中的PGE2、MDA、蛋白含量和SOD活力,研究中药消炎止痛膏的抗炎机制。结果中药消炎止痛膏具有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作用。中药消炎止痛膏能明显降低角叉菜胶致炎足炎性渗出物中的PGE2、MDA、蛋白的含量,显著增加足跖局部炎症组织中SOD的活性。结论中药消炎止痛膏外用给药对炎症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中药消炎止痛膏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GE,等炎症介质合成,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强自由基清除能力,抑制白细胞渗出有关。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蛋白质泛素化是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过程,可参与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靶向去泛素化酶的相关研究可阐明部分IBD信号通路机制。本文就去泛素化酶介导泛素化修饰在IBD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磷酸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信号通路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通路之一,能够调控细胞生长、增殖、凋亡等生物活性。大量研究表明PI3K /Akt信号通路激活可以参与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应答。Akt是PI3K信号通路的关键下游蛋白,因此研究Akt下游蛋白对休克、脓毒症、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炎性疾病调控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找到治疗该类疾病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5.
胡蕴然  周琳  杨慧  葛卫红 《重庆医学》2023,(13):2051-2055
游离脂肪酸受体4(FFAR4)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一员,与长链脂肪酸结合而调节机体糖脂代谢、激素分泌、炎性反应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是治疗糖脂代谢紊乱及免疫介导疾病的热门靶点。近年来,多项国内外研究发现,激活后的FFAR4可通过募集β-抑制蛋白2(β-arrestin2)而调控下游多种信号通路抑制炎性反应,介导受体内化为FFAR4/β-arrestin2信号复合物,抑制Toll样受体4(TLR4)重组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诱导的促炎信号,发挥抗炎作用,有望成为呼吸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该文总结了FFAR4的结构功能、信号传导及其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疾病中的研究现状,旨在揭示FFAR4调控气道炎症的分子机制,为呼吸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扩展新视野。  相似文献   

6.
类泛素蛋白修饰分子(SUMO)是一类小泛素样蛋白修饰物,蛋白SUMO化修饰是维持蛋白稳态的重要方式。SUMO特异性蛋白酶(SENP)是一类去SUMO化的水解酶,通过去SUMO化影响底物蛋白功能,参与调控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等众多生物学过程。其中,SENP1在多数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并通过影响多种信号途径促进肿瘤的发展。该文主要综述了低氧调控SENP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影响肿瘤进展的机制,SENP1通过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过程参与肿瘤转移,SENP1与c-Myc信号通路相关,SENP1受miRNA调控机制及SENP1在肿瘤耐药及预后中的作用。深入研究SENP1调控肿瘤发生、发展作用和机制将为精准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长时间持续的炎症会发展为慢性炎症,从而成为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多使用抗生素对炎症性疾病进行治疗,但患者易产生耐药性,所以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向。绿原酸是从金银花等植物中提取出的有机化合物,其抗炎活性强,对各个系统的炎症性疾病有显著的抗炎效果。主要表现在:绿原酸调节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如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典型信号通路、NF-κB非典型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2-relatedfactor2, Nrf2)典型信号通路、 Nrf2非典型信号通路等;调节炎症介质,如上调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10、IL-13等抑炎细胞因子表达,下调IL-1β、IL-6及IL-8等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减轻氧化应激,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反应。虽然绿原酸有强大的抗炎作用,但临床实验及使用仍面临较多的困难。未来应进一步对绿原酸的抗炎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挖掘其临床使用价值,为治疗炎症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4):247-250
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泛素可以调节蛋白降解过程后,科研人员针对泛素化修饰相关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目前已阐明泛素是一种多功能的分子标志物,它可以通过蛋白酶体依赖与非蛋白酶体依赖2种途径来调控各种细胞过程。多聚泛素链与靶蛋白之间不同的连接方式决定了靶蛋白特定的生理和病理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泛素化修饰在宿主抗胞内RNA或DNA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是抗病毒感染中的关键分子。因此,本文主要总结了泛素化修饰对STING调控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TGR5是一种胆汁酸膜受体,表达于多种组织细胞中,研究结果表明胆汁酸通过激活TGR5信号通路,在调控能量代谢、炎性反应、细胞增殖与凋亡中具有作用.近年研究发现,TGR5介导的细胞信号可通过调控炎性反应影响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TGR5在炎症及相关炎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前很多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对各类损伤刺激的异常反应,是动脉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炎性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的每个阶段,且炎症机制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存在密切关系。血管平滑肌细胞为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血管收缩及舒张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同时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炎症可诱导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最终导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血管外科手术后再狭窄等问题。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参与机体内炎性反应过程,且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的炎性反应,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目前已证实,多种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具有抗炎功能,抗炎治疗已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新策略。本文对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自拟益气健脾祛湿方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机体免疫的影响。方法将14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益气健脾祛湿方和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疗,经3个月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免疫水平变化。结果益气健脾祛湿方组临床有效率93.24%,复发率8.70%,其免疫状态有明显改善,优于柳氮磺胺吡啶片组(P〈0.05)。结论益气健脾祛湿方治疗炎症性肠病优于柳氮磺胺吡啶片,有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炎灵在防治重度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重度烧伤患者36例,随机分为抗炎灵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抗炎灵组加用抗炎灵汤剂,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分别观察烧伤后SIRS和MODS的发生率,检测第1、3、7、10、14天血清中LPS、TNF-α、IL-6、IL-8的含量。结果对照组SIRS和MODS发生率明显高于抗炎灵组(P〈0.05),两组血清中LPS、TNF-α、IL-6、IL-8含量均高于正常值,第1天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以后抗炎灵组上述各指标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抗炎灵通过降低血清中LPS、TNF-α、IL-6和IL-8的含量,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有效防治烧伤后SIRS和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膝骨关节炎(KOA)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关节滑液中炎症因子水平及其与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90例KOA患者(119膝)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肾虚髓亏型、阳虚寒凝型及瘀血阻滞型。抽取关节液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其与中医证型、年龄、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阳虚寒凝型患者MMP-13、IL-1、TNF-α水平明显高于肾虚髓亏型及瘀血阻滞型(P〈0.05),TIMP-1水平明显低于肾虚髓亏型及瘀血阻滞型(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MMP-13、IL-1、TNF-α水平与年龄和病程呈正相关(P〈0.05),TMP-1水平与年龄和病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KOA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存在差异,阳虚寒凝型患者炎症因子水平较肾虚髓亏及瘀血阻滞型患者高,说明此类型的患者软骨组织免疫炎症反应处于一个高度激活的状态:年龄大、病程长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较年龄小、病程短的患者高,提示KOA患者应该注意早期防治,以减少关节腔内炎症反应对膝关节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一种机制复杂的级联反应性疾病,在其机制中炎症反应最为关键。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appa B,NF—κB)信号通路作为炎症反应的主要环节,通过调节多种细胞因子及下游基因表达启动炎症反应与细胞凋亡。目前研究显示,部分中药有效成分对CIRI具有保护作用,为明确中药有效成分在CIRI中的作用机理,就近年来NF-κB信号通路在CIRI后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方面可能相关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观察黄蒲通窍胶囊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其对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69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4),对照组采用多奈哌齐治疗,研究组给予黄蒲通窍胶囊和多奈哌齐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疗效和血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eride,TG)、血清CRP变化.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有5、4例失访.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TC、TG、CRP无显著改善(P〉0.05),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亚量表(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ADAS-cog)评分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ADAS-cog评分及血TC、TG、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或P〈0.01).结论 黄蒲通窍胶囊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中医证候,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脂、干预血管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SIRS是目前基础医学和临床急救/危重病医学研究的重点。临床治疗中尽管全力采取积极复苏、器官支持、抗感染、介质拮抗等手段,SIRS/MODS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文章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传变过程、血清学指标及脏腑传变规律与中医学"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相关性出发,为SIRS建立一个合理的中医学辨证体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文献元数据标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国际上尚缺乏一部面向中医药领域的文献元数据技术规范,这不利于中医药文献的标引和检索。“ISO/DTS 1794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metadata(中医药文献元数据)”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近期完成、正在审核的技术规范草案。它反映了中医药文献的特点,对于中医药文献资源的系统保护和深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阐述该技术规范草案的内容和特点,对其与相关元数据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养阴活血方药对糖尿病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水平及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造糖尿病大鼠模型,挑选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糖尿病模型组;中药6周组,中药8周组,中药10周组,另外随机选出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造模成功后分别于6、8、10周取材,测定肝组织氧化指标并进行病理观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模型组的丙二醛(MDA)的含量明显增加(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中药干预组各阶段MDA的含量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中药8周组和中药10周组SOD活性和GSH-Px活性均有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中药6周组虽有升高SOD活性和GSH-Px活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观察,模型组肝细胞索及肝小叶结构紊乱,炎症细胞增多,说明肝组织有损伤。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干预组各阶段形态学改变均有改善。结论养阴活血方药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抑制氧化应激,对糖尿病大鼠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乙肝5种中医证型患者外周血浆蛋白质的差异表达程度,初步探索慢性乙肝各中医证型间免疫反应状况规律。方法:采用双向电泳技术结合质谱对慢性乙肝5种中医证型患者(各30例)及正常对照组(10例)的血浆全蟹白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然后扩大样本量,选取其中与肝脏损伤及机体免疫功能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ELISA检测其变化规律。结果:①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在5种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中均存在明显规律性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共有5个:(haptoglobin,HPT)、免疫球蛋白J链(immunoglobulinJ—chains,IGJ)、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protein,RBP)、C一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1KP)、玻连蛋白(vitronectin,VN)。(~)ELISA检测发现在5种中医证型中与肝脏功能相关的蛋白质——RBP、HPT较正常对照组下调与机体免疫功能相关的蛋白质——IGJ较正常对照组上调的高低顺序是一致的。结论:慢性乙肝中医证型演变过程与机体体液免疫状态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肝脏病情越严重的中医证型其机体免疫功能越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